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认识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特点,提高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对我院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内镜诊断的CAG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下的表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63例中重度CAG,病理诊断证实中重度CAG为42例,诊断符合率为62.69%。胃镜诊断漏诊率为37.31%。结论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胃镜下三种黏膜改变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提高医师对CAG的认识及帮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仕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1-186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对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与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2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28例内镜诊断CAG病理诊断150例,诊符率6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68例,伴异型增生16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26例。222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14例,比率6.3%。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分别为47.1%、60.9%、60.7%,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分别合并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为88.9%、93.3%,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72.2%、73.3%,异型增生41.7%、40.0%,均与单一镜下表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内镜下单一表现对诊断CAG有一定价值.多种表现并存有较高价值,CAG诊断需内镜结合病理。  相似文献   

4.
金玲 《丹东医药》2006,(2):17-17
萎缩性胃炎(CAG)比较常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高。若病人胃年龄大于其年龄,则有病理意义。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36例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结果。结果:经过诊断,内镜诊断符合的9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例,符合率为71.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33例,占48.53%,伴异型增生19例,占27.94%。内镜表现为A型+B型+C型的CAG诊断率远高于A型、B型(P0.05),内镜表现为C型的患者肠上皮内化、异型增生占比远高于A型、A型+B型(P0.05)。结论:CAG内镜检查表现为白相、胃黏膜变薄、粗糙,病理检查诊断能够符合率较高,在临床诊断中两者联合使用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早期诊断对本病的正确治疗和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AG早期临床表现常因合并慢性胃炎而易误诊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确诊CAG需胃镜及病变粘膜活检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7.
张惠芳 《河北医药》2005,27(6):451-451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我们对1268例胃镜诊断的胃炎病人分为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对萎缩性胃炎的病人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关系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根据十万余例萎缩性胃炎诊治结果看:CAG患者病史较长,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制和脾气暴躁等因素损伤脾胃,初期胃阴受损,胃阳被遏,久则中阳衰败运化失司,气血郁结而致病。临床可见胃脘隐痛或刺痛、腹胀、嗳气,诸症得热则舒,遇寒加重。积多年治疗CAG的经验,胃镜下观察:胃粘膜可出现灰白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粘膜变薄可透见血管网,粘膜粗糙不平有颗粒感或铺路石样改变。取病理活检时白区出血很少或不出血。都表明了CAG患者的胃黏膜有缺血、缺氧、局部瘀阻等虚寒瘀象,久病必虚,气虚血瘀,与镜下为粘膜苍白缺血相吻合,胃粘膜长期缺血,微循环障碍,缺乏营养供给,胃粘膜腺体萎缩减少,久之可恶变。故萎缩性胃炎以气虚血瘀多见。脾胃散主要以补气温中活血化瘀药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区使用色素胃镜诊断慢性胃粘膜病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高原地区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癌前病变以及不典型溃疡等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粘膜病变诊断价值.方珐 内镜下对33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33例患者色素内镜检查,在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60.61%),胃角溃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共2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把非萎缩性胃炎(NAG)以及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分别设两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实施内镜检查诊断。结果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中,NAG符合概率为60.00%,CAG符合概率为70.00%,中符合概率为65.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AG患者一般表现是红为主红白斑,CAG患者一般表现为花斑或是白为主红白斑。结论 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慢性胃炎结果有差异,临床可将两种诊断联合运用,提升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退行性胃粘膜病变,不但有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而且有免疫功能及分泌激素的失调。有作者观察到CAG患者有免疫调节功能异常,B型CAG患者体内三种免疫球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人,A型患者IgM,IgA亦显著高于正常人,提示有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胃粘膜屏障功能的损害,致使胃腔内的抗原性物质(食物或胃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胃粘膜屏障,  相似文献   

12.
杨剑  李光荣  屈树行  张治秋  马丽  高玮 《河北医药》2013,35(10):1568-156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由多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理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NO是一种对胃黏膜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因子,一方面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介导胃黏膜损伤性的炎性反应[1]。因此,积极研究CAG的有效治疗方药有重要临床意义。三参方为经多年临床应用的治疗CAG的经验方,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观察了其对CAG大鼠血清、胃黏膜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以及胃黏膜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前后舌象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临床中直接动态观察粘膜变化困难。祖国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通过经络与气化功能反应于舌。为此,我们对76例CAG治疗前后的舌象变化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6例CAG病人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同步检查幽门螺杆菌(HP)。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31~72岁;病史4~26年。1.2 观察方法 在自然光下详细观察舌象的变化,对舌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筛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药物,应用猴头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将5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32例、伴不典型增生(DYS)患者24例,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36例。疗程6个月后进行治疗前后形态学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2例CAG伴IM组15例肠上皮化生消失,18例CAG伴DYS组12例不典型增生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猴头菌对老年HP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癌前病变(PL)患者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155例CAG伴PL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对生理、生活和医疗服务健康需求情况。结果 CAG伴PL患者对生理、心理及医疗服务等各方面均有需求,平均需求积分为(58.9±18.4)分,需求率较高者为饮食禁忌(94.8%)、饮食调养(93.5%)及中医保健方法(88.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中重度焦虑及中重度病理改变的患者健康需求较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G伴PL患者健康需求较高,且与文化程度、焦虑状态、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关系,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随病程进展病变加重,除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外,更出现增生性病变,主要是腺窝上皮增生,粘膜增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成为萎缩性增生性胃炎。本文1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98例经粘膜活检病理证实(占62.02%)。资料与分析 1、158例的年龄为15—71岁。其中40—59岁114例,占72.2%。男126例,女32例,男:女为3.9:1。  相似文献   

17.
李雪梅  洪阳  李菁  赵淑萍 《贵州医药》2006,30(10):893-89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粘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在化生过程中,必然伴随上皮细胞的不断增生,若出现异常增生,则可能导致癌变. 我院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采用康复新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轻中度)患者2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本研究通过探讨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以及病理相关程度,以达到更好地诊断、治疗和定期随访CAG的目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单纯胃镜诊断及病理诊断为CAG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病理改变对血清ghr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内镜检查患者400例,按内镜病理活检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萎缩性胃炎组(CAG)、肠上皮化生组(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GIN);按C13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分为CagA+组、CagA-组及Hp-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每组患者的血清ghrelin水平,比较各组之间其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理组织学改变为CSG、IM及LGIN时,CagA+组血清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CagA-组及Hp-组(P<0.05),而CagA-组与H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hrenlin水平在不同病理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AG组>CSG组>IM组(P<0.05),而IM组、LGIN组及HGI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ghrelin分泌可能是CagA+Hp菌株致病的又一机制,血清ghrelin水平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张艳  卢光新 《安徽医药》2013,17(4):666-667
目的观察养胃舒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以探索更好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方法。方法选取经内镜及病理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15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常规根除,随机分为三组,即联合治疗组(养胃舒联合叶酸)、养胃舒组及叶酸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复查胃镜及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改善的评估。结果组织病理学改善方面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明显优于各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养胃舒组和叶酸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养胃舒和叶酸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改善病理分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