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庄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222-2224
目的 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与IP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我院就诊的IPF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应用PCR-RFLP技术对ACE基因16I/D与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患者并比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及MMP-9水平.以ACE 及MMP-9基因型作为自变量,以IPF为因变量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16DD/1562CC、16DD/1562CT、16DD/1562TT、16ID/1562CC基因型频率显著较高(P〈0.05);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较高(P=0.026),ACE基因的I等位基因、MMP-9基因的C及T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别(P〉0.05);研究组的ACE、AngⅡ水平显著较低,而MMP-9水平显著较高(P〈0.05).仅16DD/1562CC基因型与IPF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P=0.032).结论 ACE与MMP-9的基因多态性与IPF的发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CHD组和90例对照组ACE和AT1R基因多态性。结果ACE—DD基因型频率在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4.4%,P〈0.001)。AT1R—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3.1%,10%,P〉0.05),但合并AC基因型的DD型患者发生CHD和MI的OR值(5.836和3.985)明显高于合并AA型(3.102和2.979)。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基因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AT1R—C等位基因增加ACE—DD型发生CHD和MI的危险,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群  马增霞  邱书娟 《山东医药》2007,47(26):71-72
应用PCR技术检测144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与67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间ACE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M组伴DN者(80例)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不伴DN者(64例)(P〈0.05);DN患者中肾功能不全者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者(P〈0.05)。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T2DM的易感性无关,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PCR/Ddel酶切技术,检测110例DN患者[DN(+)组]与74例2型糖尿病无肾病患者[DN(-)组]及56例正常对照人群ACE基因及AT,R基因多态性。结果(1)DN(-)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N组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56.4%),D型等位基因频率(70.5%)较DN(-)组(21.6%,46.6%)均升高(P〈0.01);(3)三组间AT1R基因的A1166C多态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差异(P〉0.05);(4)联合作用分析同时携带ACE纯合子缺失基因型(DD)和AT,R突变基因型(AC+CC)者发生DN的危险较大,OR值为5.421。结论昆明地区汉族人ACE基因I/D多态性与2型DN发生有关,携带DD基因型和D型等位基因者是2型DN的易感人群。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2型DN无关,但携带AC+CC与DD基因型的个体有更高的患DN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原(AGT)M235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对110例冠心病患者、6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18名门诊常规体检无冠心病史者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①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3.6%、60.5%比26.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AGT基因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4%、78.6%比42.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②男性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以及AGT基因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O.05)。女性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以及AGT基因‘rr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分析ACEDD型及AGTTr型罹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其比数~L(OR)为4.904,高于单基因ACEDD型(2.175)及AGTTT型(2.669)。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及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CHD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具有ACEDD型及AGT TT型发生冠心病的相对风险显著高于单基因ACEDD型及单基因AGT‘丌型。性别也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昆明地区汉族184名2型糖尿病(DM)患者(110名为2型DN,74名为非2型DN)和56名健康者ACE基因I/D多态性,比较各组间的基因频率。结果 (1)昆明地区汉族2型DN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非2型DN组,(P〈0.05)。(2)2型DN组Ⅱ基因型及Ⅰ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非2型DN组(P〈0.05)。结论(1)昆明地区汉族2型DN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联。(2)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可能是2型DN的易感基因,Ⅱ基因型及Ⅰ等位基因可能为2型DN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7.
胡学俊  柯永胜 《山东医药》2010,50(49):16-1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奥美沙坦酯降压作用的关系。方法76例轻、中度高血压(EH)患者服用奥美沙坦酯治疗8周;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肾索-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ATlRA1166C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ACE基因含D等位基因患者的SBP、DBP、脉压降幅及降压总有效率均高于含I等位基因者,DD+AA基因型患者的SBP降幅高于DD+AC基因型者(P均〈0.05)。结论ACE基因含D等位基因EH患者对奥美沙坦酯降压治疗敏感;ACE、AT1R基因联合作用可能影响奥美沙坦酯的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的关系。方法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5例,根据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测定将患者分为CIND组(42例)和对照组(143例)。PCR法测定ACE基因I/D多态性,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定。结果 CIND组与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理论频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ACE基因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Ⅰ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460倍(95% CI:1.084~5.58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共显性模式中,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Ⅱ基因型的3.185倍(95% CI:1.148~8.842,P0.05);在隐性遗传模式中,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Ⅰ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852倍(95% CI:1.058~7.687,P0.05)。结论ACE DD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携带ACE DD基因型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CIN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C-129T多态性和修饰亚基(GCLM)G-23T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212例冠心病与218例对照的GCLCC-129T和GCLMG-23T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中GCLC-129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CLC-129T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129C的2.38倍(95%CI:1.25~4.54)。与GCLC-129CC基因型相比,GCLC-129CT基因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至2.14倍(95%CI:1.08~4.24,P〈0.05),GCLC-129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至2.28倍(95%CI:1.16~4.49,P〈0.05)。冠心病组中GCLM-23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CLM-23T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23G的0.59倍(95%CI:0.42~0.82)。与GCLM-23GG基因型相比,GT、Tr基因型和-23T等位基因携带者(GT、Tr基因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分别为0.71倍(95%CI:0.47~1.08,P〉0.05)、0.18倍(95%CI:0.06~0.55,P〈0.01)和0.61倍(95%CI:0.42~0.92,P〈0.05)。结论 GCLCC-129T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而GCLMG-23T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丙峰  赵艳  刘兴德 《山东医药》2010,50(33):39-4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EH)、高血压性脑出血(C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EH、CH患者及健康对照者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95%、17.55%、6.45%;D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45.51%、45.18%、33.06%。与健康对照比较,EH和CH患者间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增高(P〈0.05),但EH和CH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EH和CH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PCR技术对91例心肌梗塞患者及13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塞组ACE基因中缺失型(DD型)分布(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P<0.05;心肌梗塞组缺失型等位基因频率(0.49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356)P<0.05。结果表明:缺失型ACE基因多态可能是中国人心肌梗塞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和激肽释放内原-激肽系统(KKS)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ACE通过不同的遗传机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多态性决定了血浆和细胞内ACE浓度,是研究各类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候选基因,本文通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运用PCR技术对我国人116例心肌梗塞(MI)和103例健康作对照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血清ACE水平、MI发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I组缺失等位基因D频率0.46和DD基因型频率0.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3和0.12(分别为P<0.01,P<0.05)。同时发现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MI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相关性。表明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群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海南黎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动脉硬化患者组及276例黎族健康人对照组的ACE基因插入或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检测DD、DI、Ⅱ 3个亚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 结果 (1)动脉硬化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 ;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及66.3%.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17.8%、40.6%、41.7%,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及62.0%.两组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硬化组在年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TG(OR=2.14)、apoA(OR=360.39)、收缩压(OR=1.21)、舒张压(OR=1.08)、ACE DD基因型(OR=0.30)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相关(P<0.05).ACE DD型亚组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 结论 ACE DD基因型增加了颈动脉硬化易感性,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 (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 5 0例CHD组和 5 6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第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 ,并按性别分组计算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①在CHD组中 ,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36 %和 6 0 % ,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16 %和 4 1% ,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男性CHD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女性CHD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D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显著相关性 ,不论男性和女性 ,ACE基因DD基因型均可能是CHD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rtein E,ApoE)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80例脑出血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者的ApoE和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ApoE和AC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ApoE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的DD基因型频率为35.0%,D等位基因频率为5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5.6%、38.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的DD基因型的患者患脑出血的OR值为2.923(95%CI:1.406-6.079);同时携带ACE基因DD型和ApoE E3/4基因型的患者患脑出血的OR值为3.428(95%CI:1.045-11.237)。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能是脑出血发病的独立遗传因素;与ApoE基因多态性间具有协同致脑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分子遗传水平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3 45例患者包括对照患者 95例、心绞痛患者 10 0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15 0例 ,通过两次聚合酶链反应确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 ,并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为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将心绞痛患者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合称冠心病患者 ,对照患者与心绞痛患者合称非心肌梗死患者。结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在对照患者、心绞痛患者及心肌梗死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DI和II型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 ,经SpearmanRankCorrelation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与D等位基因数目存在等级相关 ,相关系数 0 2 2 5 ,P <0 0 0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分布在对照患者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患者与非心肌梗死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然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与II型相比 ,对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 2 2 9及 1 68(P <0 0 5 ) ,提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分布及血清水平均与冠状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合并高血压(HT)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以 OSA的严重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 (6 8人 )、HT组 (45人 )、轻度 OSA合并 HT组 (2 7人 )、中重度 OSA合并 HT组 (31人 ) ,共 171例 ;(2 )观察 ACE I/ D多态在一个 OSA典型家系中的分布。结果 :(1) ACE I/ D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如下 :中重度 OSA合并 HT组 ,I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 .0 0 1) ;而正常对照组、HT组和轻度 OSA合并 HT组之间 I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别 ;(2 )在一个典型 OSA家系中 I等位基因呈高频率出现。结论 :ACE基因 I等位基因与中重度 OSA显著相关 ,遗传因素是影响中重度 OSA合并 HT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判定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75%)和危险记分.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病例组和80例健康人群ACE基因多态性.结果AC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DD基因型(38.5%)和D等位基因频率(55%)显著高于对照组(13.7%,41%;P<0.05).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中DD型和D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