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伐他汀对大鼠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动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 (simvastatin)动员大鼠外周血单个核CD34+ 细胞的作用。方法 应用标准酶法检测血脂水平。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MNC) ,经过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计算CD34+ 细胞率。结果  (1)各组间血脂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差别 (P >0 .0 5 )。(2 )给药后第 1周辛伐他汀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 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给药后第 2周此差异仍然存在 (P <0 .0 1) ,且较第 1周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可升高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 细胞率 ,有一定的干细胞动员作用。此作用与辛伐他汀的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2.
陈捷  周淑芸  冯茹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2):1063-1065
为探讨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和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基因表达水平是否有差别,作者以CD34抗原作为造血干细胞的标记,筛选出同一个供者的静息散骨髓和经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动员后的外周血CD34^ 细胞,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检测两种来源的CD34^ 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动员外周血CD34^ 细胞有11个高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基因有核蛋白、转录调节因子、锌指蛋白和干扰素相关的分析。提示动员外周血CD34^ 细胞与静息期骨髓CD34^ 细胞基因表达谱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其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对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归巢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对如何加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CD34在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辐射所致造血功能障碍时造血干/祖细胞表面CD34抗原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斑点杂交的方法,初步检测了昆明种小鼠受6.0Gy辐射后不同时相点时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量的变化,并对其可能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 放射损伤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在受照后24h即明显增高,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照后15d时仍较正常时高50%。结论 在此照射剂量时小鼠骨髓内残存的、具有造血功能的早期造血祖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内稳态遭到破坏后,可代偿性地迅速增加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数量,以加速造血的恢复过程。这可能是机体对损伤导致造血功能低下时的一种代偿性增生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及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1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0例,高压氧组1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手术治疗、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及针刺),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1次/d,连续20d.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10、20天取静脉血,分别行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绝对值检测.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外周血CD34+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0.05).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值轮廓图显示2组变化趋势不同,高压氧组有明显升高趋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多次高压氧治疗可动员脊髓损伤患者的骨髓干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使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熊斌  朱月蓉  邱红  许琳  刘虹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2):1137-1140
目的研究健康男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亚型的表达情况及吸烟对其表达量的影响。方法抽取92例健康男性吸烟者和36例不吸烟者的外周静脉血,通过半定量RT-PCR对其nAchR11种亚基(α2~α7、α9、α10、β2~β4)mRNA在PBMCs的中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种nAchR亚基只有α2、α5、α6、α7四种亚基mRNA在吸烟者和不吸烟者PBMCs中有表达,吸烟者α5、α7亚基mRNA的表达量比不吸烟者低(均P〈0.01),而两者α2亚基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烟碱与外周血免疫细胞上nAchR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吸烟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改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为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和起黏附作用的糖蛋白,在胚胎发育和分化、炎性反应和创伤愈合免疫应答、肿瘤扩散与转移等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在接受一定剂量的放疗后,血液及肿瘤周围组织CAMs表达及其介导的黏附功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与照射剂量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这些  相似文献   

7.
谭立  骆子义 《航空军医》1995,23(6):323-325
应用由OV—101熔融石英玻璃毛细管色谱柱、岛津GC-RIA气相色谱仪、PYR-2型裂解器组成的高效裂解气相色谱系统对住院治疗的4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及1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出血热病人单个核细胞裂解指纹图明显不同于正常人裂解指纹图,早期病人与恢复期病人裂解指纹图亦有明显区别,显示出裂解气相色谱分析对流行性出血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IPE2(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duced protein 8 like 2)表达及其与SLE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例SLE患者做为SLE组,2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PBMCs中TIPE2mRNA的表达水平。以ΔCt=Ct(待测基因)-Ct(内参基因)来代表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SLE患者PBMCsTIPE2mRNA表达水平(ΔCt=4.04±1.02)明显低于对照组(ΔCt=8.06±1.13,P〈0.01);SLE患者PBMCs中TIPE2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评分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568,P〈0.01),而与SLE其他临床指标(如C3、C4、血沉等)无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PBMCsTIPE2基因表达下降,且其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评分指数负相关,TIPE2基因可能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BV的感染情况及其与血清HBV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和血清中HBV。结果:PBMCsHBV-DNA检出率为69%(38例/55例),血清HBV-DNA检出蓄为36%(20例/55例),PBMCsHBV-DNA与血清HBV-DNA无一致性,P<0.05,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PBMCs检出率优于血清检出率,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BMCs存在HBV-DNA。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16例拟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应用化疗+G—CSF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期间,以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化疗后应用G—CSF48h后,骨髓中CD34^+细胞开始明显增加(P〈0.01),在应用G—CSF72h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开始明显增加(P〈0.01),96h后,两者达峰值。较未应用G—CSF时差异显著(P〈0.01)。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处于倒置状态且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应用化疔+G—CSF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其骨髓及外周血CD34^+细胞逐渐增加,于96h后达高峰,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人胎肝基质细胞(fetal liver stromal cell,FLSC)作为饲养层,进行脐带血CD34+细胞的扩增培养,寻找更加有效的体外扩增方法。方法比较脐带血CD34+细胞在无饲养层和人FLSC饲养层条件下,培养7,13,15d的细胞增殖状况;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CD34+细胞的比例。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脐带血CD34+细胞的扩增呈现时间依赖性改变;在FLSC饲养层条件下,CD34+细胞培养7,13,15d的扩增数量分别为(11.83±0.76)×105,(14.37±0.32)×105和(18.73±0.25)×105,而在无饲养层条件下的扩增数量分别为(2.90±0.10)×105,(8.87±0.15)×105和(11.97±0.15)×10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间点CD34+细胞的比例,在培养第13天,FLSC饲养层条件下CD34+细胞的比例为10.21%,而在无饲养层为1.01%,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人FLSC作为饲养层可以有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为今后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仪测定基因转移效率的可行性 ,并比较相同实验条件下脐带血和骨髓CD34 细胞中基因转移效率的差别 ,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方便、有效的靶细胞及基因转移方法。方法 :用细胞因子刺激靶细胞 ,以携带GFP和Neo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GCGPXSN实施基因转移 ,流式细胞仪测定基因转移效率。结果 :病毒上清滴度为 1.9× 10 5CFU·ml-1,各实验组实施基因转移 48h后 ,骨髓CD34 细胞中的转移效率分别为 2 .97% ,4.75 % ,7.80 %。脐带血CD34 细胞中的转移效率分别为 12 .70 % ,15 .5 0 % ,17.0 0 %。两者相比P <0 .0 5。各实验组实施基因转移 96h后 ,骨髓CD34 细胞中的转移效率分别为 2 3 .30 % ,5 0 .5 0 % ,35 .90 %。脐带血CD34 细胞中的转移效率分别为 43.5 0 % ,76 .10 % ,6 3.30 %。两者相比P <0 .0 1。结论 :流式细胞仪可方便准确地测定基因转移效率 ,脐血CD34 细胞的基因转移效率高于骨髓CD34 细胞基因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D34^+细胞体外扩增时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的变化。方法:利用mini-MACS分离脐血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FACS)测定细胞纯度(86%~95%)。应用含rhSCF、rhIL-3、rhIL-6和rlGM-CSF的培养体系扩增CD34^+细胞。分别于培养的第1,2和4周收取细胞进行HHP-CFC测定,测试体系为含重组人SCF、GM-CS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半固体甲基纤维素。结果:测试体系中加入单个细胞因子不能产生HPP-CFC,含rhIL-3和rhGM-CSF体系产生的集落小且主要为巨噬细胞集落,由所有因子组成的体系产生的集落大而致密,包含粒系3种类型。此外,尽管细胞总数量显著增加,扩增的CD34^+细胞HPP-CFC形成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本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减量、分次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在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作用;方法 18例巩固化疗阶段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使用半量PEG-rhG-CSF(3 mg),观察中性粒细胞数目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和外周血CD34+细胞数(PB CD34+)、Ⅲ~VI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及安全性。 结果 18例患者给药后仅有9例达到预期目的(A组),另9例患者一次给药无法达到提升粒细胞的作用(B组),在第6天追加半量长效刺激因子后达预期目的。观察两组结果显示:A组给药后ANC和PB CD34+逐步升高,在第5天达峰值,均值分别为ANC(9.36±8.81)×109 /L和PB CD34+ 为(1.122±1.907)。B组ANC在第一次给药后快速上升,第1天达峰值[(4.72±6.96)×109/L],之后4 d 内快速下降至粒细胞缺乏水平,第6天第二次给药后ANC再次开始升高,在第11天ANC均达1.0×109/L以上,均值为(4.67±6.23)×109 /L。PB CD34+细胞数呈缓慢上升过程,每日均值均低于A组,第11天峰值(0.202±0.337)比A组第0天(0.294±0.770)低。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化疗周期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考虑与化疗方案(含大剂量阿糖胞苷及DCAG、DHAG预激方案)有关。A组给药后Ⅲ~VI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0.78±0.83)d显著短于B组(6.78±1.56)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N发生率分别为A组33.3%和B组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肌痛,均未见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B组两次用药后同等天数对ANC和PB CD34+动员效果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巩固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使用半量PEG-rhG-CSF(3 mg)安全、有效,可对部分患者起到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对一次使用在5 d内无法达到有效提升中性粒细胞的患者,追加使用仍然有效,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对于使用高强度或预激方案化疗患者,给药后出现PB CD34+提升较慢的患者,尤其是用药时、外周血CD34+数值较低的患者,可能是需要考虑二次给药的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G -CSF对健康人骨髓及外周血CD3 4 +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健康人 ,以G -CSF15 0 μg/ 12h ,皮下注射 ,连用 6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4 + 和T细胞亚群。结果 :应用G -CSF4 8h后 ,骨髓CD3 4 + 细胞开始明显增加 ,72h后外周血CD3 4 + 细胞开始明显增加 ,96h后两者达峰值 ,均较应用前差异显著 (P <0 .0 1)。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 (P>0 .0 5 )。结论 :健康人应用G -CSF后骨髓及外周血CD3 4 + 细胞逐渐增加并于 96h后达到高峰 ,T细胞亚群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iNOS、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与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其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20例翼状胬肉、10例正常结膜中iNOS和CD34的表达,并检测MVD。结果20例翼状胬肉中iNOS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正常结膜中iNOS的阳性表达率为10%(1/10)。CD34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7/20)和30%(3/10)。iNOS、CD34阳性表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中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5.85±11.06和23.64±6.8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NOS、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高表达,提示iNOS、CD34可促进血管形成,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选择性抑制iNOS和CD34可望成为治疗翼状胬肉,减少术后复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CD34+造血细胞免疫磁性高效富集仪CMSI-100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免疫磁性分离原理,选用能产生高磁场强的磁性材料钕铁硼,其核心是将其设计成由低碳钢间隔的4块钕铁硼,并且使每块钕铁硼的规格必须限制在3.5cm×2.0cm×0.3cm,以确保每块钕铁硼平面所具有的磁场强度平均可达2 700高斯.当所切磨的钕铁硼规格达不到该标准时,由此产生的磁场强度>2 700高斯或<2 700高斯, 对CD34+造血细胞的分离效果均不理想.经对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的免疫磁性分离证实,采用CMSI-100富集后的CD34+造血细胞纯度平均>90%,细胞活力>95%,达到国际上最好水平,其性能完全可与国际通用先进的IsolexTM50磁性分离系统相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