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药微丸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近几年来中药微丸分类、辅料和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查阅近年国内外中药微丸的文献资料40余篇。从微丸的分类、制备、辅料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对其分析归纳,并对中药微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果认为中药微丸具有辅料易得、制备工艺灵活等特点,在制备中药复方制剂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缓控释制剂方面具有实用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薄膜包衣的成型工艺及其在中药微丸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薄膜衣的特点、类型、辅料、成型工艺及其在中药微丸上的应用进行综述.采用新型优质的包衣材料及辅料、成熟的微丸成型工艺、先进的包衣设备,制备具有缓、控释作用的中药微丸,以促进中药剂型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药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备受瞩目。作者对中药缓控释微丸制剂释药机制、制备方法、辅料及其体内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丸是指直径不超过2.5 mm的小型球状口服剂型,属于多单元释药体系,由于其特有的优越性质,逐渐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微丸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均匀等特点[1],微丸剂型已经广泛用于西药缓控释制剂中,但由于中药提取物成分复杂、剂量大、易吸湿和黏连等特点,中药微丸制剂的制备与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缓控释微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备受瞩目。对缓控释微丸制剂释药机制、制备方法、辅料构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维骨康胶囊中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目的:研究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参数,解决传统中药制备微丸的难题.方法:采用离心喷雾制丸方法制备微丸,并比较离心喷雾包衣和流化床包衣对微丸质量的影响.结果:确定微丸丸芯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转盘频率为45HZ,供液流速为1.2g·min-1,稠膏相对密度为1.20;采用离心喷雾包衣方式,包衣增重达到14%时,可制得质量较好的微丸.结论:离心喷雾制丸、包衣具有所需辅料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符合GMP要求等特点,非常适合传统复方中药制剂中微丸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不同辅料空白丸芯的制备工艺,探索微丸母核制备工艺和制剂原料之间的适宜性.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分别制备微晶纤维素、淀粉、糊精和乳糖4种辅料空白丸芯,以粒径分布在0.25 ~0.355mm的丸芯得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均匀设计试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法优化4种辅料空白丸芯的制备工艺,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适宜4种辅料丸芯制备的工艺参数为微晶纤维素以水为黏合剂,其他3种辅料均以50%~60%蔗糖溶液为黏合剂,喷浆速度12~16r·min-1,微晶纤维素、糊精和乳糖起母的主机转速225r·min-1,淀粉起母的主机转速275r·min-1,喷气压力0.025~0.05MPa,温度25℃,鼓风流量选小或中.结论:制备的4种不同辅料空白丸芯存在普遍适宜的工艺参数范围,研究为离心造粒法制备含药微丸的处方筛选和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几年来中药缓控释微丸在包衣,成型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方法:查阅、综述及分析近几年来中药缓控释微丸在包衣材料、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结果与结论:合理的包衣材料与成型工艺能使中药缓控释微丸达到理想的释药效果,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在中药缓控释微丸方面具有实用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流化床制备芪仙汤微丸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制备芪仙汤中药微丸.方法:以微丸得率、粒径分布、休止角、堆密度等为指标,采用流化床侧喷制丸法,考察了影响芪仙汤微丸成型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空白丸芯制备:淀粉与糊精的比例为2:1,黏合剂为70%的糖浆,主机转速为200 r·min~(-1),鼓风流量为15×20 L·min~(-1),喷气流量为15 L·min~(-1),喷气压力为0.15 Mpa,喷浆泵转速20~50 r·min~(-1);微丸成型的处方优化及工艺参数:浸膏质量浓度1.12~1.15 g·mL~(-1),稀释剂选用微晶纤维素,用量为8%,喷液流量10~12 mL·min~(-1),转盘频率18~20 Hz,风机频率22 Hz,滚圆干燥时间30 min.结论:采用流化床侧喷制备的芪仙汤微丸外观光滑,圆整度较高;粒径在500~700μm的微丸得率为90.6%.  相似文献   

10.
肠安康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根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的特征,研制两步释放的微丸剂型。黄芪等治本药在胃中即开始释药,使药物吸收入血发挥补中益气、健脾温阳等整体调节作用,黄连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止血的药物通过薄膜包衣,在通过胃和小肠后到达结肠定位释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通过实验确定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滚动成圆法与流经床包衣技术,对肠安康微丸进行工艺研究,筛选出药粉与辅料的最佳比例和薄膜包衣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药粉与羧甲基淀粉纳的比例6:1为优,可保证微丸在5h内释放完全;薄膜包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流量2ml/分钟,压力0.9kgf/cm^2,风速为60m^3/小时,温度为28℃。结论:滚动成圆法可应用于中药复方微丸剂的制备,通过调整包衣尽度,可达到结肠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药经鼻腔给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主要对中药经鼻腔给药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中药经鼻腔给药可以在鼻腔起局部治疗作用,或经鼻吸收后向脑内递药发挥中枢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经鼻腔给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主要包括鼻用制剂国内现状、中药经鼻腔给药基础实验研究(给药途径的选择、剂型的选择、辅料的选择、体外释药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学研究、脑靶向性、安全评价)、中药鼻用制剂的临床观察实例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药经鼻腔给药临床疾病治疗应用和中药鼻用制剂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以供临床应用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与传统的化学制剂药物存在显著差别。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多样,成分性质不明确、不统一,其制剂前处理过程是影响中药制剂成药性及药物安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中药制剂的内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包括传统上的剂型设计过程,还包含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优化过程;组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过程;中药组分性质表征过程;以及为了选择适宜剂型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药效和对制剂进行评价所进行的药物药理毒理等研究过程。因此,该文根据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的要求,基于中药的整体和系统性,重点阐述现代中药制剂的拓展性和外延性特点,包括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探究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组分的分离精制纯化、组分结构优化与网络药理与调控、代表性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多单元释药系统以及中药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该文科学阐述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和系统性,为研发现代创新中药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曹君杰  徐冰  戴胜云  于佳琦  张志强  乔延江 《中草药》2021,52(17):5166-5175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oral solid dosage,OSD)原辅料理化性质不仅影响制剂的可制造性,而且影响终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系统表征中药OSD原辅料物性并整理归纳,有利于中药制剂处方和工艺研发规律的总结和应用。介绍了智能中医药(intellig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CM)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物性数据库的共享平台、数据特征和应用。i TCM物性数据库公开的205批数据显示数据库具备数据代表性和完备性特征。分别采用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挖掘物性数据特征,物性周期表和降维分析结果表明,与药用辅料相比,中药物料多具有流动性差、引湿性强、综合成型性差等共性特点。物性数据库可应用于制剂原辅料物性相似性评价;基于物性数据库的物性分类规律与知识发现,可提高中药制剂处方设计效率和可靠性。中药物料物性缺陷校正、制剂处方和工艺智能设计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杞芪微丸及其性质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杞芪微丸,研究中药微丸制备的新工艺。方法用新型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杞芪微丸;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制剂工艺条件;考察了不同处方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和体外溶出度。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杞芪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在85%以上。结论用国产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可以制备中药微丸。该工艺简便易行,制得的微丸质量好,收率高;体外溶出实验效果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常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研究重点。方法:对中药的传统外用剂型、现代外用剂型、外用给药新剂型进行归纳,分析已有剂型在应用时的优劣。结果:传统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主体和基础,现代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发展和优势,新外用剂型与中医药的结合是中药外用发展的方向。结论:中药外用制剂作用机理研究、新剂型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是中药外用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新型中药口腔速溶散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定堃  郭治平  杨殿兴  崔笛  王勇  韩丽  杨明 《中草药》2020,51(14):3617-3622
优良的服药口感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药粉末制剂的服用弊端及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服药需求,受酸枣麨、龙角散与冻干泡沫剂型特点的启发,基于对中药粉体结构-性质-功能的认识,综合中药粉体改性技术、中药矫味技术与原料药前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递药形式——中药口腔速溶散。对中药口腔速溶散的概念、基本特点、原辅料组成、设计原理、工艺路线、核心设备、质量评价、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等内容进行系统解析,期待中药口腔速溶散的研制开发能更好地保障特殊人群的服药便利性,为中医临床提供"良药可口"的新选择,为粉末饮片、医院制剂、中成药散剂在新时代的升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