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将60例肝硬化患者配对分成2组,对照组接受利尿剂和血制品治疗,移植组加用肝内胎肝细胞移植。3个月后,移植组肝功能Child分级,级等提高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随访2.8年,移植组恢复工作的例数大于对照组,死亡例数小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移植后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有助于疗效的判断,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越高,疗效越好,移植前后外周血细胞及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胎肝细胞移植入裸鼠体内能否存活及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方法。方法 将人胎肝细胞悬液分别移植至裸鼠的腹腔、肝脏、脾脏及肠系膜,3个月后进行移植部位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仅移植入脾脏和肠系膜的组中各有1只(1/10)受者可观察到存活的移植物,而移植入肝脏组无法区分裸鼠肝细胞和人胎肝细胞,其它组均未观察到移植物;移植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可将移植成功率提高到6/10;若将人胎肝细胞采用球体细胞培养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9例急性或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六、五”综合疗法(对照组),共21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61.9%。另一组(治疗组或胎肝细胞组、简称FLC组)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人胎肝细胞,共28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2.14%。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30,P<0.05)。进一步分析指出FLC组的存活病例于应用FLC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FLC移植的即时反应具有预后意义。其次,胎儿离母体时间与肝细胞活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FLC的制作与应用越早越好。15%的病人于应用FLC后有低热反应,勿需处理,但个别病例可出现胸闷、气急,可能与滴速太快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医生和患者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肝移植是治疗具有潜在肝硬化和早期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最佳方案.1996年确立的米兰标准将早期肝癌定义为单个肿瘤≤5cm,或不超过3个肿瘤且均≤3cm,没有血管侵犯或肝外扩散的证据[1].米兰标准筛选出的患者在肝移植后的存活率与非恶性病患者相似,从而被... 相似文献
6.
7.
肝移植是经过选择的肝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约有20%的肿瘤复发率限制了肝癌、肝硬化移植术后的长期生存.尽管有些临床指标会强烈提示复发风险和术前肿瘤肝外转移,从而放弃肝移植.事实上,术后肿瘤复发往往是由于术前或术中出现肝外微转移病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器官的紧缺,肿瘤局部治疗以及外科肝部分切除术成为肝移植术前等待期间的桥梁.而且,更积极的外科切除包括切除肝肿瘤以及肝外孤立的转移灶.这些创造性方案是否能改变生存率目前还不清楚,需要长期的随访才能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使用mTOR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肿瘤复发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术后所使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分为两组,单CNIs免疫抑制剂组和含西罗莫司(Rapa)组。按照术前肿瘤所符合的移植标准(米兰标准、UCSF标准以及超标准)对组内病例分层分析,对比各组病例之间在肿瘤复率发、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方面的差别。结果对于米兰标准及UCSF标准患者,两组间在肿瘤复发率、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超标准患者两组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含Rapa组总生存期优于单CNIs组(P0.05)。结论超标准肝癌患者术后使用mTOR抑制剂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总结HCC患者肝移植的选择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临床和病理等相关因素对HCC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及预后的影响,筛选出影响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结合国际HCC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运用于临床。结果HCC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8例,对存活的110例随访1~32个月,其中有41例肿瘤复发(37.3%),死亡39例(35.5%);12、18和24个月的累积存活率分别是84.55%、70.30%和62.24%;12、18和24个月的无瘤存活率分别是69.05%、66.93%和6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栓形成、米兰标准、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以及pTNM分期对HCE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有显著影响;癌栓形成、米兰标准、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pTNM分期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癌栓形成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癌栓形成和术前AFP水平则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癌栓形成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HCC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因素,而癌栓形成和术前AFP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17例急性再障患者应用胎肝细胞悬液,行骨髓腔内滴注,配合输血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骨髓再生功能,消除或缓解了临床症状,使血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痊愈或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胎牛血清在体外培养肝细胞极性形成的作用。方法分别利用含胎牛血清和不含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成鼠肝细胞,并观察血清对肝细胞形态、特异性膜区域蛋白分布以及蛋白分泌的影响,以确定胎牛血清在体外肝细胞极性形成的作用。结果不含血清组,肝细胞形成肝板样结构,肝细胞膜区域蛋白特异性分布,肝细胞保持稳定的蛋白分泌并持续增长达2周之久。而含血清组肝细胞培养3d后,分化良好的小管样结构消失,肝细胞膜区域蛋白失去特异性分布,蛋白分泌逐渐减少。结论胎牛血清可阻止肝细胞极性的形成,对于肝细胞移植及生物人工肝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60%)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B组),每组动物60只。受体于术后皮下注射给药(HGF,100mg/kg)每天一次,直至处死。观察术后1、2、3、5、7天受体残肝重/减体积前全肝重,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和溴脱氧核苷尿嘧啶的掺入指数(BrdU LI)以及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HGF能显著提高受体肝细胞MI、PCNA LI、BrdU LI及残肝重/减体积前全肝重(P<0.05,P<0.01),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的再生,而对术后肝脏功能无明显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肝脏保存中不同器官保存液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3种目前国内常用的器官保存液对供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UW液、HC-A液和WMO-1号液灌洗并保存大鼠肝脏,于保存后0、12、24h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供肝细胞凋亡情况,并将保存24h的肝及行大鼠原位全肝移植,观察受者的3d存活率。结果 3种保存液保存的肝脏均在保存12h时出现细胞凋亡,HC-A液级瑟WMO-1号液组的凋亡指数(AI)高于UW液组(P〈0.001),而HC-A液组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对23例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探讨肝细胞性肝癌肝移植治疗的疗效 ,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 1999年 2月~ 2 0 0 2年 3月连续实施的 95例肝移植中的 2 3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临床病理学因素对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和肝癌复发的影响。结果本组肝细胞性肝癌总的复发率为 6 5 % (15 /2 3) ,6个月、12个月的无癌生存率分别为 75 %、5 8%。多元分析表明 ,肝细胞性肝癌的直径与它的复发率有相关性 (P =0 0 2 4 ) ,而其他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Wald =5 113,P =0 0 2 4 )。而年龄、性别、癌灶数目、门静脉癌栓形成、TNM分期、术前AFP水平、术前治疗、合并肝硬化等病理学因素则在统计学上未显示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大肝癌是肝移植的相对禁忌证 ,而小肝癌是肝移植的良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肝移植术后与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CEUS)表现,为不同方法治疗后RHCC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RHCC患者的超声资料(其中20例有CEU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同期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RHCC的152例患者中随机抽取33例(均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显示肝移植组RHCC发生部位与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复发灶的大小、数目、回声、边界、邻近重要结构、血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示RHCC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在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48)。其中肝移植组高增强14例、等增强1例、低增强5例,肝切除组分别为32例、1例、0例;肝移植组"快进快退"13例、"快进慢退"1例、三期低增强5例、动脉期等增强门脉期低增强1例,肝切除组分别为30例、2例、0例、1例。增强形态在肝移植组(均匀增强19例,不均匀增强1例)与肝切除组间(均匀增强27例、不均匀增强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9)。结论根治性切除术后RHCC大部分发生在肝内,而肝移植术后肝外复发病例较多。肝移植术后RHCC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多样,虽大多数有典型CEUS表现,但非典型表现占35.00%,应特别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的变化与肿瘤复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的血清甲胎蛋白 (α-fetoprotein,AFP)变化与肝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7例HCC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AFP动态变化与肝癌复发的关系。根据肝移植术前血清AFP水平,将患者分成3组,分别为A 组(术前血清AFP≤20 ng/ml)、B组(20 ng/ml<术前血清AFP≤400 ng/ml)和C组(术前血清AFP> 400 ng/ml),根据术后AFP的下降程度,将B组和C组患者分成3个亚组,即血清AFP在术后2周内降至≤20 ng/ml(BCl组)、术后2周后至2个月内降至≤20 ng/ml(BC2组)和2个月内未降至≤20 ng/ml(BC3组)。结果 67例肝癌受体移植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2个月,总体复发率为35.8% (24/67),平均复发时间为(7.2±0.7)个月,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肺、肝、骨骼和淋巴结等;C 组患者移植术后复发率为52.8%,显著高于A、B两组(C组比A组,x2=6.759,P=0.009;C组比B 组,x2=4.550,P=0.033),A组和B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0.435,P=0.510);BC1组和BC2组术前AFP水平无明显差异,BC3组术前AFP明显高于BC1组和BC2组,BC3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 67.9%,明显高于BC1组的33.3%和BC2组的22.2%,BC1组和Bc2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术前AFP水平>400 ng/ml的HCC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上升;术后AFP水平未能在 2个月内降至正常水平者复发率显著升高;移植后AFP的动态变化对预测HCC复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细胞培养模型以观察乙醇对培养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三明治构型培养成鼠肝细胞并观察酒精对其形态、胆汁分泌功能以及蛋白合成功能的影响。结果首先荧光二乙酯的肝细胞代谢显示,三明治构型肝细胞培养96h后有明显的胆汁分泌功能,而在酒精干预后,胆汁分泌功能消失。其次三明治构型肝细胞96h后具有较好的蛋白合成功能,而给予酒精干预后,肝细胞蛋白合成功能受到损害而明显下降。结论酒精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导致肝细胞功能严重下降。本实验为在细胞水平研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个体外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囊化同系、同种异体、异种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急性肝衰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微囊化同系、同种异体、异种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急性肝衰(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治疗作用。方法 切除大鼠90%的肝脏,建立急性肝衰模型;分离纯化包裹同系Wistar鼠,同种异体SD鼠及异种豚鼠的肝细胞。移植到受体模型鼠腹腔内,观察微囊存活情况及肝衰鼠的生存率和生化改变。结果 在48h内对照组存活率仅15.4%,而同系肝细胞组为78.6%,SD微囊组73.3%,GP微囊组62.5%,7d后对照组大鼠全部死亡,而其余3组存活率分别为57.1%,、53.3%、50.0%。微囊化肝细胞组ALT和TBIL的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微囊包裹同种异体和异种肝细胞腹腔移植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阻止免疫排斥反应,给予肝功能代谢支持,阻止急性肝衰模型鼠的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53蛋白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HCC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中P53蛋白表达,CD34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MVD,统计分析两者及临床病理因素与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两者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P53蛋白表达、MVD、肿瘤TNM分期及肿瘤脉管浸润对HCC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后,仅P53和MVD为独立的影响因素;P53蛋白表达和MVD与肿瘤脉管浸润显著正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的肝癌组织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P=0.01).结论 P53蛋白表达和MVD对预测HCC肝移植术后的肿瘤复发有重要价值;P53蛋白表达阳性和高MVD者易出现肿瘤脉管浸润;P53蛋白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