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丹徒区三洲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9年疫情动态与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区2009年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2.6%(20/768),感染率为0.13%(1/768),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共查出有螺面积为28.5万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7万m2、活螺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5只/框和26.24%,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02 5只/框和0.17%。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但江滩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仍较大。建议在加大灭螺措施的同时对江滩感染性钉螺形成原因进行调查,明确各类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3年防治效果,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试点村),开展改厕和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兴林抑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辅以常规卫生血防措施,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居民人均收入等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防治,与试点工作前比较,试点村钉螺面积下降17.5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14.22%,阳性螺密度下降77.21%,钉螺感染率下降73.47%;平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6.38%;家畜存栏头数下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8.01%;人均收入较试点前增加40.78%。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仪征市钉螺与血吸虫病病情相关情况,探讨血吸虫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11年仪征市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变化情况;流行村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以及家畜粪检阳性率变化情况。对螺情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血吸虫病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钉螺面积与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例与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732,0.678,0.774,P 均< 0.05)。结论 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必须消灭感染性钉螺,压缩有螺面积,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5-2009年洱源县茄叶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为云南省大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探讨防治方法。方法选择云南省洱源县茄叶村为试点,调查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主要以查灭螺、人群及家畜查治病、血防健康教育以及自然与社会因素调查等为主的调查方法。结果通过5年的血吸虫综合防治,茄叶村钉螺自然感染率从0.16%,下降到0,已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吸虫居民感染率从10.00%,下降到0.07%。血防知识知晓率提高达95%。结论洱源县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及人畜同步化疗等的防治策略,血吸虫病防治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仁寿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仁寿县的实施效果。方法收集仁寿县2004-2009年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及防治工作量、指标数据等。结果 2004-2009年仁寿县累计兴建沼气池22450口,卫生厕所12509座;人群化疗719567人次,家畜化疗21766头次;反复灭螺7604.21ha;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覆盖率100%;农林水牧等部门综合治理控制疫情。经过6年综合防治,仁寿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0.38%降至0.01%,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0.19%降至0%;急性血吸虫病从11例降为0例;实有钉螺面积从7880800m2降至824620m2,感染性钉螺从24只降至0只;血防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结论在仁寿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值得继续施行。  相似文献   

9.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南中村监测点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67%和95.49%,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2010年的9.93%(95/957)下降为2011年的1.35%(7/519),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亦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 结论 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所采取的常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有效,但有螺面积未见明显有效压缩,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提示今后要强化灭螺措施,并确保灭螺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江滩有螺环境治理,继续开展螺情和血吸虫传染源监测,以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芜湖市选择1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防治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试点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100.0%,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0.8%和80.8% 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658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为475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534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降低有螺环境活螺密度所需的费用明显高于控制感染螺密度的费用,提示在目前经济状况下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较好的费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方法收集并分析全省防治工作、监测点和达标验收专项调查数据。结果2008年全省63个流行县(市、区)中,21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9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3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三、四、五类流行村分别占全省流行村的52.10%、27.80%和20.09%。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为1.70%和2.20%,分别较2007年下降了27.04%和34.33%。有螺面积为77 363 hm^2,较2007年减少了315.70 hm^2。74个省级监测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32%和1.85%,较2007年下降了32.99%和68.38%;查出有螺面积2 833.98hm^2,感染螺面积215.35 hm^2,活螺密度为0.37只/0.1 m^2,感染螺密度为0.000 3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08%,与2007年相比,有螺面积下降了3.81%,感染螺面积上升了4.52%,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21.28%、40.00%和27.30%。疫情达标考核验收结果表明全省15个疫情未控制县(市、区)均达疫情控制标准。结论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下降,但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应继续采取整合资源的防治策略,落实整体推进的防治措施,加强控制力度,以确保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10条主要有螺通江河道,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98—2019年通江河道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1998—2019年,南京市10条主要通江河道先后实施了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共完成河岸砼护坡84.51 km、切滩清淤50.41 km、修建控水闸2座、修建滚水坝3条、开挖泄洪道1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 370.80 hm2。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后,所有通江河道均未再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已有6条河道消除了钉螺,河道内总有螺面积由214.33 hm2下降至52.22 hm2,有螺河道钉螺密度均降至0.1只/0.1 m2以下。结论 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钉螺孳生和扩散,但项目完成后仍应加强工程维护管理、钉螺监测和控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安徽省当涂县2006~2012 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2 年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年报及疫情监测点资料。结果 2006~2012 年人群血检阳性率、急感病例数、耕牛感染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耕牛存栏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钉螺面积变化不大,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同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有螺面积徘徊不降,提示今后要加大综合治理灭螺力度,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防治报表以及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病情、螺情以及防治经费投入的变化,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21年,云南省累计药物灭螺100 061.87 hm2,人群扩大化疗累计4 146 548人·次,牛扩大化疗累计1 823 871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293 731座;圈养牛4 277 980头·次,淘汰牛13 371头,以机代牛96 181套,水改旱64 624.40 hm2;灌区改造925.16 km,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126.65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4 464.14 hm2;土地平整56.99 hm2。2004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1.10%,人群校正感染率为2.51%,耕牛感染率为3.76%,钉螺感染率为0.70%,感染性螺点771个,有螺面积为4 364.79 hm2,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4.71%和0.256 0只/0.1 m2。2021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21%,人群校正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均为0,2013年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2021年有螺面积为1 058.59 hm2,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1.21%和0.034 3只/0.1 m2。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累计投入经费398 671.52万元,2004—2008年、2009—2015年、2016—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投入经费分别为19 983.26、25 300.16和20 275.68万元。结论 云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著,人群和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钉螺面积大幅压缩。但仍存在有螺面积压缩和家畜传染源防控难度大等困难,应继续保障经费投入,以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措施,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