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作者报告采用“改良三腱”双重固定术治疗24例儿童期麻痹性膝反屈。男15例,女9例。年龄6~13岁,平均8岁。膝反屈15~45°,术后获得随诊者21例,占87.5%,平均随诊47个月。优良率为85.7%。阐述膝反屈模拟实验结果。强调膝反屈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讨论膝反屈矫正保留适当角度及影响膝反屈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麻痹性膝反屈畸形手术方式的比较和评价:附2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以来,运用8种手术方式治疗295例婴儿瘫麻痹性膝反屈畸形。男性146例,女性149例;年龄6~36岁,平均19.55岁;膝反屈度数15~70°,平均34.63°。所有病人均得随访。认为疗效肯定的有胫骨平台抬高术;胫骨平台抬高和股骨髁下翻联合手术;腰肌代绳肌术及幼儿胫骨骨骺线附近前部骨膜切除术。相对可供选择的术式有胫骨上端截骨术,胫骨结节下抬高术及Heyman氏术,而胫骨平台骨阻挡术为不可取的术式。术前研究膝部软组织骨结构情况和能供肌转移之髓以上肌肉肌力情况,以及手术操作仔细、准确对疗效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胫骨平台垫高术治疗膝反屈的临床体会张雪松,冯守诚自1989~1992年,我们用胫骨平台垫高术治疗膝反屈畸形16例共18膝,随访1~3年,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8~24岁,平均16岁,膝反屈30~...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76~1986年,收治64例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反屈畸形,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手术治疗。其中58例得到随访,优良率达84.5%。软组织手术效果不能持久,骨性手术以胫骨平台垫高术效果可靠,值得采用。如果股骨髁面已变平,尚需做股骨下端前倾截骨术。膑骨阻挡术仅用于骨质无明显畸形的膝反屈病例。  相似文献   

5.
儿麻后遗下肢肌群广泛性瘫痪易出现膝反屈畸形。10例患者膝反屈角度15°~45°,平均34.7°。本文强调腹外斜肌腹直肌并腱续接阔筋膜代股四头肌,远端止于髌骨。但前5例只采用腹外斜肌转位,止点在股骨中上1/3处,有效矫正率60.2%,残角13.8°,后5例为双肌转位,终点止于髌骨,矫正率为98.2%,平均残角为3.8°。两法平均矫正率为79.2%。  相似文献   

6.
膝反屈是小儿麻痹后遗症较严重的畸形,多发生於股四头肌瘫痪及腘绳肌瘫痪。本文报告用胫骨平台垫高治疗膝反屈畸形25例共26膝,有效率100%,其中优良率占80.77%。对膝反屈畸形的生物力学病理改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手术适应证选择,术式选择及手术有关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7.
唐晓波  董佩龙  王健 《中国骨伤》2014,27(4):274-27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截骨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52例(54膝),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截骨组.髌骨置换组24例24膝,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8岁;髌骨截骨组28例30膝,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9岁.术后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0~80个月,平均56个月.髌骨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38.4±8.2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2±8.6,Feller评分由13.6±6.2提高为25.2±4.2,膝前痛分数由3.9±3.2提高为11.2±3.7,ROM由(78±26)°提高为(108±18)°.髌骨截骨组HSS评分由术前39.5±8.4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0±8.5,Feller评分由13.4±6.5提高为25.6±4.0,膝前痛分数由3.7±3.1提高为11.3±3.6,ROM由(76±27)°提高为(110±19)°.术后满意度髌骨置换组91%,髌骨截骨组89%;髌骨相关并发症髌骨置换组16.7%,髌骨截骨组10.0%.两组术后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分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截骨组低于髌骨置换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髌骨截骨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髌骨相关并发症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有关,但术后膝前痛及患者满意度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膝关节反屈畸形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分析6例新生儿7个膝关节不同程度反屈病例的治疗。全部病例行连续系列手法矫治,石膏外固定,支具干预治疗。[结果]膝反屈畸形全部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诊过程中2例出现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经过矫治,恢复良好。[结论]早期连续系列手法矫治,石膏外固定,支具干预治疗新生儿膝关节反屈畸形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对儿麻后遗症中30例严重膝反屈畸形之成年患者采用“了”形钢板支撑抬高胫骨平台矫正术,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6~26岁(平均22岁)。双侧畸形7例,单侧23例,反屈角度25~50°。30例都在单侧施行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前侧骨骺刺激、股骨髁上前倾截骨、胫骨平台下植骨抬高术或上端截骨垫高术等5种手术方法治疗37例39个膝关节。结果 术后35例37个膝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6年,平均4年5个月。29例达到矫正效果,4例畸形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膝反屈的成因复杂,只有根据临床类型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才能达到矫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畸形及疼痛的重要方法,其能改善膝关节功能。但膝前疼痛是TKA术后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引起膝前疼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关节内因素和非关节内因素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膝前疼痛的治疗方法上不断更新,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髌骨成形术、髌骨周围去神经化、髌骨钻孔减压等。笔者结合国内外进展对近年来TKA术后引起膝前疼痛的原因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 2008年1月-10月收治72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37例采用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固定平台组),35例采用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活动平台组)。固定平台组:男8例,女29例;年龄57~76岁,平均69.6岁。左膝20例,右膝17例。体重55~92 kg,平均66.7 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6~37.3,平均26.2。病程3~22年。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标准评定膝评分(29.4±15.3)分,功能评分(33.4±16.8)分。髌骨评分(7.2±2.5)分,疼痛评分(2.5±2.2)分。Insall-Salvat(iI-S)指数为1.6±0.3。活动平台组:男9例,女26例;年龄58~73岁,平均68.2岁。左膝30例,右膝5例。体重50~86 kg,平均67.9 kg。BMI为18.4~34.4,平均25.6。病程6~18年。KSS膝评分(30.9±14.7)分,功能评分(31.4±14.4)分。髌骨评分(6.8±3.1)分,疼痛评分(2.0±2.3)分。I-S指数为1.6±0.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术后活动平台组发生膝关节感染1例,膝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弹响3例;固定平台组发生膝关节弹响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适合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距离、髌骨移位距离及I-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固定平台组7例(18.9%)、活动平台组5例(14.3%)出现膝前痛。两组膝前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P=0.634)。术后出现膝前痛患者KSS膝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I-S指数与未出现膝前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3~1988年收治小儿麻痹后遗膝反屈72例,采用了三种不同术式治疗,现将66例随访结果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45例,年龄最大26岁,最小5岁。侧别:左侧31例,右侧35例,其中双侧8例,共做74次手术。术前滕反屈10~20°20例,21~30°32例,31~40°10例,41~50°4例手术方法:(一)膝后软组织手术(A组):包括膝后关节囊紧缩、支持韧带松解,腘绳肌止点上移共10例。(二)胫骨平台下植骨(B组)45例。(三)髌骨阻挡术(C组)11例。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髌骨载荷平衡治疗膝前疼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振杰  刘瑞波 《中国骨伤》2005,18(8):471-472
目的:评价施行髌骨载荷平衡对提高关节镜治疗膝前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至今应用关节镜治疗膝前疼痛患者76例85膝。术前拍摄髌骨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轴位X线片。其中静力性髌骨半脱位20膝;动力性髌骨半脱位34膝。术中对静力性髌骨半脱位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和内侧紧缩缝合,对动力性髌骨半脱位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结合股四头肌主、被动功能锻炼,恢复髌骨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平衡。结果:术后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膝评分:优63膝,良15膝,中6膝,差1膝;功能评分:优65膝,良15膝,中4膝,差1膝。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膝前疼痛患者的髌骨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载荷传导紊乱情况指导治疗,并结合术后股四头肌的主、被动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15日~2月15日间,门诊共随访保留髌骨TKA后患者44例59膝,所有手术均于1998年10月~2001年10月间施行,术前诊断均为骨关节炎,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19.1个月。依据目前较普遍认同的标准:股骨假体髌骨滑槽的深度、宽度、是否对称,髌骨滑槽的延伸范围,股骨假体前方向远端移行是否平滑等将股骨假体分为“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病例排除的标准:(1)膝关节屈曲小于80°者;(2)X线影像提示存在股骨假体屈曲大于3°、股骨前方皮质切迹(notching)、髌骨高位或低位等外科操作失误者。按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方法及患者自我感觉对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51膝分属上述两组,“髌骨友好”组21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1.58(0~8)分;“髌骨不友好”组30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3.32(0~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42,P<0.01)。“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无膝前痛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4%与9%,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457,P<0.01)。结论股骨假体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保留髌骨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行保留髌骨TK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髌骨半脱位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130膝)髌骨半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10~48岁,平均23岁。患者髌骨的形态均为WibergⅡ、Ⅲ型,其中伴有外侧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者58例108膝,高位髌骨23例46膝,外伤后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张力不良10例10膝。Q角20°~40°。全部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髌外侧支持带充分松解(130膝);髌内侧支持带紧缩、股内侧肌移位至髌骨前内侧(12膝);髌骨外侧部分切除(17膝);胫骨结节前、内侧移位(46膝),平均内移1.0cm、前移1.2cm;缝匠肌前移(11膝),半腱肌前移(13膝);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髌内侧支持带紧缩(31膝)。术中见全部病例髌外侧支持带均明显增厚。结果随访3~180个月,根据Insall等评分系统评估分析疗效,术后疗效优78膝,良33膝,可12膝,差7膝。患者术后疼痛、关节活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解除膝前痛效果显著。结论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髌骨半脱位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对59 例(62膝)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男24 例,女35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7.6 岁.全部患者术后积极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术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具有创伤小、精确彻底、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膝前区疼痛伴髌骨外侧倾斜且软骨退变轻的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髌腱内移和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髌腱内移和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6月,采用髌腱内移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的方法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7岁(4~10岁)。4例为单侧髌骨脱位,1例为双侧(只治疗一侧),均未合并其它畸形。结果术后随访1.5~5年,平均3年,无手术并发症,无术后再脱位和半脱位。4例膝关节能完全伸直,1例差10°;2例膝外翻消失;1例10岁女童术后出现髌骨低位,但膝外翻消失、功能正常且伸膝有力。结论先天性髌骨脱位是一种持续、不可复性脱位,需手术治疗。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和髌腱内移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并发症少,效果优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临床功能及髌骨软骨退变等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采用保留髌骨型TKA治疗151例(151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92例;平均年龄72.3岁(56~82岁)。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采用Outerbridge分级标准、术后膝前痛采用VAS评分、临床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the knee society scale,KSS)和髌骨评分(Patellar scores,P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4±1.8)年。所有患者切口达Ⅰ期愈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Ⅰ级18例,Ⅱ级36例,Ⅲ级62例,Ⅳ级35例。末次随访时,6例(4.0%)患者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4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平均KSS评分由术前(82.6±9.3)分提高到术后(169.8±13.2)分;患者平均PS由术前(10.5±3.3)分提高到术后(27.8±4.5)分。不同髌骨软骨退变不影响术后膝前痛发生率(χ2=0.42,P=0.94)、KSS评分(膝评分:F=1.83,P=20.14;功能评分:F=0.56,P=20.64)和PS评分(F=0.78,P=20.51)。结论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TKA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张光铂  曹永廉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37-739,I001
目的:了解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的远期效果,方法;自1985年5月~1995年5月施行胫骨高位截骨术67例(87膝),其中38例(49膝)获得平均5年4个月的随诊。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5年组优良率为87.6%,5年以上组优良率为72%,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炎并内翻畸形是有效的,它可延缓或免除关节置换术,手术确切重建及术后保持下肢正常力线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