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艾滋病疫情的评估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约78万人,疫情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而广西的疫情在全国排在第三位,我院从2005年7月就开始成立了艾滋病专科,目前是全国收治艾滋病患者最多的治疗点之一,同时也发生了不少的职业暴露,现根据多年来的一些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探讨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现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北京郊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方法采取现况调查的方法,按多阶整群抽样的原则,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抽取北京郊区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 021名医务人员中有21.8%参与过艾滋病诊疗服务,5.6%一年内接触过HIV阳性病人,38.9%一年内曾被医疗器械(皿)刺破皮肤,52.0%一年内经常接触引起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职业暴露防护不规范率为12.3%~62.1%;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预防性用药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15.3%。结论北京郊区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防护相关行为有待进一步培训、规范,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及其防护—附5例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对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及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探讨可能的防护方法。方法:对5位HIV职业暴露的临床医护人员的暴露原因,危险程度及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位临床医护人员中,口腔医生1人(1/5),护士4人(4/5),其中艾滋病专业临床护士2人,外科护士1人,急诊科护士1人。(2)暴露方式及危险程度:4人为针刺伤并穿过皮肤,1人为长时间无保护接触病人血液;(3)暴露后处理及预防治疗;暴露后5人均用清水冲洗,共挤压伤口,用碘酊及75%酒精消毒,4人在24小时内接受ZDV+3TC+IDV治疗两周,其中2人在2小时之内接受治疗,1人未接受治疗,(4)HIV抗体检测,5人在3-6个月后HIV抗体检测均阴性。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尤其是临床护理人员,容易遭受HIV暴露,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HIV暴露的防护,防止医护人员感染HIV。 相似文献
4.
阐述产科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危险因素及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探讨防范策略。旨在引起产科医务人员对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视,以便加强防护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确保产科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的顺利高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两所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血(体)液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情况,防护知识、态度情况,培训情况及培训意愿。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两所医院的392名医务人员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有81.2%(311/383)的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过,有62.7%(240/383)被病人的血(体)液溅到过黏膜或破损皮肤。近一年内暴露密度中位数为1.0次/人年;相关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在51.4%~95.4%之间。42.3%(166/392)的医务人员接受过HIV职业暴露防护培训,94.6%(368/389)表示希望得到HIV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结论医务人员HIV相关暴露普遍存在,防护知识缺乏,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防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呼吸专科的职业危险因素与职业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呼吸专科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安全防护措施的作用。方法根据医务人员和预防保健科填报的职业暴露个案表、职业危险登记簿以及相关材料,综合分析呼吸专科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发生感染的方法。结果未戴口罩或防护面罩、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手套破损及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掌握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等措施,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及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探讨可能的防护方法。方法 对5位HIV职业暴露的临床医护人员的暴露原因、方式、危险程度及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位临床医护人员中,口腔医生1人(1/5),护士4人(4/5),其中艾滋病专业临床护士2人,外科护士1人,急诊科护士1人。(2)暴露方式及危险程度:4人为针刺伤并穿过皮肤,1人为长时间无保护接触病人血液。(3)暴露后处理及预防治疗:暴露后 5人均用清水冲洗,并挤压伤口,用碘酊及75%酒精消毒。4人在 24小时内接受 ZDV+3TC+IDV预防治疗两周,其中2人在2小时之内接受治疗,1人未接受治疗。(4)HIV抗体检测:5人在3~6个月后HIV抗体检测均阴性。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尤其是临床护理人员,容易遭受HIV暴露。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HIV暴露的防护,防止医护人员感染HIV。 相似文献
8.
医护人员的锐器伤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1]。有研究表明,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2]。护士接触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是医院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有报道,英国有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1],国内有64%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3]。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医护人员锐器伤害危险因素、所造成的职业伤害以及防护措施进行综述如下。1锐器伤害危险因素1.1与锐器伤害有关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艾滋病定点治疗单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防护情况,探讨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艾滋病防护知识干预的有效方法,为艾滋病临床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医务人员进行干预前、后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行为、态度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医务人员165人、152人。医师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相关知识认识的知晓率为82.6%,护士的知晓率为60.5%;对较深层次的问题认识度不够,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哪些液体中的知晓率为33.3%,“窗口期”知晓率为24.8%,职业暴露后需及时采用的防护措施知晓率为21.2%,干预前职业暴露概率为13.5%,介入防护知识培训干预后职业暴露概率为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能够提高职业防护能力,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艾滋病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以及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现状,为开展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对北京市两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基础知识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的卷调查,分析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两家医院共获取有效问卷1077份,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7.9%(624/1077),发生职业暴露后伤口处理措施和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后抗体检测时间的知晓率分别为29.3%(316/1077)和35.0%(377/1077)。以前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培训、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了解,其中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培训对知晓率的影响最大[比值比(OR)=2.32,95%可信区间(CI)1.80-2.99]。结论此两家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偏低,应加强对新入职、学历低的医务人员的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了解凉山州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及职业防护行为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及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自制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凉山州78家医疗机构当日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使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525份,艾滋病知识总得分为(32.11±6.47)分,高水平者占7.76%,中水平者占55.64%,低水平者占36.59%;艾滋病职业防护行为总得分为(34.96±12.23)分,高水平者占15.13%,中水平者占35.76%,低水平者占49.11%。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既往是否接受艾滋病培训、接诊或护理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人等,是影响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认知的因素(P〈0.0001);学历、专业、既往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及接诊或护理过HIV感染者/病人,是影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的主要原因(P〈0.0001);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对其职业防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凉山州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和防护行为总体水平不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职业防护培训,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2.
13.
1艾滋病的定义和现状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为HIV亦称艾滋病病毒。该病由HIV大量侵犯CD4^+T淋巴细胞后导致细胞功能损害和细胞大量损坏所致。从感染HIV到出现症状时间均为3~20年。这段时间可以将疾病传给其他人。AIDS从发现至今在全球肆虐,截止2003年底,估计已造成6900万人感染,其中2700万人已死亡。 相似文献
14.
强化培训对塞拉利昂军队医护人员传染病职业防护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化培训在塞拉利昂医院及其基层医疗点医护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认知与技能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塞拉利昂某大型综合医院——A医院及基层2个医疗点的医护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认知与技能的情况;通过预分析反馈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授课,实际操作演练等强化培训,然后再次针对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医护人员培训干预后职业风险认知和实践技能总体评分明显高于自身干预前的水平(P均0.05)。但无论干预前还是干预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风险认知和实践技能总体评分均低于A医院。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干预,整体提高了当地医护人员传染病职业防护认知与技能水平,但基层医疗点条件差、人员素质偏低,实际操作技能还须进一步强化和督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监狱干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今后对监狱干警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8名监狱干警就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进行调查。按回答题的正确数计算知晓率/%。结果共调查21道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题,总体知晓率为70.37%(1 596/2 268);6道暴露后应急处理措施题的正确掌握率为74.85%(485/648)。性别、文化程度、从警时间、职业类别之间的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加强监狱干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使之掌握正确的暴露后应急处理措施,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将教育重点放在一线工作的监管干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职业接触生猪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危险程度。方法选择从事生猪饲养、屠宰、集市销售和兽医等4个职业接触生猪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一年的随访。随访开始和结束时,分别采集静脉血5ml,按4倍的比例倍比稀释进行抗HEV-IgG半定量检测,同一研究对象的血清同时进行平行检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未发现急性戊型肝炎病例。两次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人群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68.99%与70.30%。11.36%(5/44,95%CI:3.79~24.56%)的人抗体阳转,是一般人群的2.64倍(95%CI:1.13~6.20)。在随访开始时抗体阳性的人群中,18.18%(24/132)的人抗体呈4倍以上增高;2.27%(3/132)的人抗体阴转,12.12%(16/132)的人抗体有4倍以上下降;抗体阳性但抗体水平基本不变的占67.42%(89/132)。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结论职业接触生猪与戊肝感染有关,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战争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秋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
心理战,作为一种作战样式,对决定战争胜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已将心理战列为实现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基本途径之一.随着世界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技术战争已成为电子战、空袭战、登陆战、坦克战、信息战和心理战高度结合的六位一体战争,体现出大空间、全纵深、全天候、高强度、高消耗、快节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艾滋病(AIDS)在全球的蔓延,艾滋病病毒(HIv)/AIDS合并妊娠亦逐年增多.正确做好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产科处理与防护,防止分娩过程中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职业安全已成为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通晓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好自身的防护,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