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调查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人体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46例,男20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58.9±9.0)a,均在日本弘前大学附属医院收集。所有对象的低密度脂蛋白均大于100mg·dl^-1,和/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130mg·dl^-1。每晚服用20mg氟伐他汀,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8,12周分剐测定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黏附因子(VCAM—1)、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的动态变化。结果:血浆VCAM—1在用药的第8,12周分剐是(2.0±0.3),(2.3±0.3)ng·mL^-1,与0周(2.8±0.4)ng·mL^-1比较,均P〈0.05;hs—CRP在用药的第8,12周分别为(11.3±6.4),(13.8±9.9)ng·mL^-1,与0周(17.1±6.1)ng·mL^-1比较,均P〈0.05。ICAM-1,PAI-1和HDL在不同观察时间段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下调炎性因子VCAM-1,hs—CRP,尤其是在第8周,且8周后下降幅度不因用药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降低。HDL在观察期间无统计学上差异,说明氟伐他汀抗炎作用独立于其降血脂机制,建议对于无高血脂的糖尿病人也可以考虑及早运用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其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在合并脂蛋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中的脂质调节作用。方法: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38例,男女各19例,平均年龄为(58.7±6.0)岁,均于日本弘前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收集。患者每晚服用20mg氟伐他汀,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8,12周分别测定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脂(TG)浓度,以及LDL颗粒大小的动态变化。结果:氟伐他汀对HDL的影响较弱,血浆HDL浓度在用药12周后呈现增高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服用氟伐他汀4周后,LDL呈降低趋势,8周后呈现明显下降,LDL水平为(126.0±8.0)mg·dl^-1,12周时为(129.0±7.0)mg·dl^-1,说明用药8周后LDL不再进一步降低,LDL-C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TG水平呈渐进性下降,随服药时间而递减,8周时为(127.0±27.O)mg·dl^-1,12周时降至(100.0±12.0)mg·dl^-1;LDL颗粒大小在不同观察时间段里无明显变化。结论:氟伐他汀用于以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特征的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的强弱程度依次为:TG〉LDL〉HDL,且药效的评估应在服用2个月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王艳梅 《中国药业》2011,20(22):37-3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予以安慰剂、辛伐他汀(20 mg/d)和瑞舒伐他汀(10 mg/d)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B组、C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水平(P<0.05);C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A组、B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效果优于辛伐他汀,在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方面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颈动脉中层厚度、粥样斑块面积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有效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治疗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门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辛伐他汀组(n=44)和氟伐他汀组(n=46),分别予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种降脂药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HDL-C水平分别较该组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水平分别较该组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U-Pro分别较该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U-Pr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均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LP(a)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氟伐他汀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LP(a)水平变化,分析LP(a)水平与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氟伐他汀对LP(a)的影响及防治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92例不同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对照者,测定其血清中TG、TC、HDL-C、VLD-C,LP(a)的水平及Scr、UAER。分析血清Lp(a)质量浓度变化与DN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氟伐他汀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中治疗后上述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LP(a)随肾功能的减退呈升高趋势,两者呈正相关(P〈0.05),而血糖与肾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氟伐他丁能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LP(a)水平而对血糖水平无影响。结论:LP(a)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肾损害有关,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预测因素,氟伐他丁能下调LP(a)水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心脑保护作用。方法将287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4例和对照组143例。治疗组服用氟伐他汀40~80mg/d,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调节血脂的药物。观察2组治疗12周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所有患者随访2年,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2周时上述血脂水平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仅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第12周时,治疗组上述4个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2%低于对照组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有一定的心脑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心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287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4例和对照组143例.治疗组服用氟伐他汀40~80mg/d,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调节血脂的药物.观察2组治疗12周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所有患者随访2年,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治疗组治疗第12周时上述血脂水平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仅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第12周时,治疗组上述4个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2%低于对照组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有一定的心脑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合糖尿病合并肾病(DN)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115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组,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40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29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ox-LDL.结果 SDM组、EDN组、CDN组血浆ox-LDL、ox-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NC组升高(P<0.05);随病情加重,升高更为明显.ox-LDL与hs-CRP高度相关(r=0.83,P<0.01),T2DM患者血浆ox-LDL水平随着尿清蛋白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T2DM患者血浆ox-LDL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DN早期敏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朱军  沈朝晖 《淮海医药》2005,23(5):420-421
目前我国被确诊的糖尿病患已超过3000万人,且在不断增加,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显示,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是非糖尿病的3倍,并发冠心病是非糖尿病2~4倍;而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而降脂治疗成为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及胰岛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STZ,30 mg/kg)制备T2DM大鼠模型,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和胰岛素治疗组(每只3 U/d股内侧皮下注射),对照组和DM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股内侧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喂养2个月.结果 与对照组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LVEDV、LVESV和SV均明显降低;其他有所增加(P<0.05),胰岛素能显著降低LVFS、EF,对其他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岛素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改善心功能,可不同程度下调SAN间质胶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水平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时的浓度变化。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32例)和糖尿病合并肾病组(31例),而以正常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31例),测定各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C反应蛋白(CRP),将组间的C反应蛋白(CRP)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并发肾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糖尿病并发肾病组与糖尿病组相比亦明显升高(P<0.01)。结论CRP与糖尿病及其血管慢性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分离法测定99例2型糖尿病病人(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51例,无动脉粥样硬化48例)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RLP-C水平。结果99例2型DM病人的血清RLP-C水平比40例正常对照显著增加[(0 31±0 19)mmol/L vs(0.19±0.12)mmol/L,P<0 01]。糖尿病组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RLP-C(0.41±0.23)mmol/L水平显著高于无动脉粥样硬化者的血清RLP-C(0.25±0.16) mmol/L水平(P<0 01)。2型糖尿病病人血清RLP-C水平与TG、VLDL-C成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RLP-C水平增加有密切联系,RLP代谢异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方法 60例择期手术全麻病人等分为基本资料相仿的T2DM(D组)和非糖尿病(C组)两组.全麻诱导时,快速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记录两组的肌松起效时间、临床时效、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结果 与C组比较,D组肌松起效时间略长于对照组(P>0.05),临床时效、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T2DM患者罗库溴铵的临床维持时间延长,恢复时间亦延迟.  相似文献   

15.
梁焯辉  刘倩雯  赵凡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2-113,134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108例患者被分为两组:贫血组54例糖尿病合并贫血患者,非贫血组为54例糖尿病不伴贫血患者,从临床和实验室收集资料。结果贫血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肌酐、C反应蛋白、尿蛋白明显高于非贫血患者,白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明显低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与白蛋白、肌酐清除率正相关;与糖尿病病程、肌酐、CRP、尿蛋白、年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蛋白、糖尿病病程是血红蛋白的浓度的影响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蛋白、糖尿病病程也是糖尿病患者贫血影响因素。结论贫血是多因素的结果,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蛋白、糖尿病病程、微炎症反应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19例予艾塞那肽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空腹C肽及餐后2h C肽水平,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HbA1c、FBG、2h PG、TG、TC和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空腹C肽、餐后2h C肽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出现恶心等轻度胃肠道反应5例,低血糖发生率为5.3%。结论艾塞那肽可持续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降低患者体质量,改善B细胞功能,且低血糖风险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将72例T2DM患者依据CIMT值,分为内膜正常组(35例)、动脉硬化组(37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硬化组年龄(60.03±9.68)岁、糖尿病病程(7.81±5.63)年,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年龄(52.29±7.46)岁、糖尿病病程(4.47±3.95)年,而动脉硬化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分别为(11.96±4.73)μmol·L-1、(8.86±3.61)μmol·L-1,低于内膜正常组的(14.05±3.98)μmol·L-1、(10.54±3.17)μmol·L-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剂量缬沙坦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疗效是否优于常规剂量的缬沙坦。方法连续人选2010年6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391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为160rag、320mg和640mg缬沙坦组。前4周所有患者均服用缬沙坦160rag。在之后的30周内,其中2组增加缬沙坦的剂量。分别采用基线、4周、16周和30周时收集的过夜尿(一式三份)来评估蛋白尿。结果在第4周时,各组的白蛋白尿均显著减少(P〈0.001),之后,缬沙坦320mg组和640mg组的白蛋白尿出现非常显著地减少(P〈0.001),而160mg组只有中等程度的进一步减少(P=-0.03)。至30周时,缬沙坦640mg组白蛋白尿恢复正常的患者比例是160mg组的2倍(P〈0.01)。高剂量组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与剂量增加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低血压和高钾血症)。结论高剂量缬沙坦减少白蛋白尿的疗效优于常用剂量160mg.且明显与血压无关。因此,至少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较高剂量的缬沙坦,这不是为了控制血压.而是要获得最佳的组织保护。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真胰岛素和胰岛素原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糖耐量减低(IGT)者血清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及免疫反应胰岛素(IRI)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42例糖耐量正常者(NGT)、31例IGT和91例新诊断的2型DM患者空腹及餐后1h、2h的TI、PI和IRI。并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晋组和非肥胖亚组。结果:(1)各组TI、PI和IRI在肥胖亚组均比非肥胖亚组高(P<0.01)。(2)2型DM肥胖和非肥胖亚组餐后1h的TI和IRI明显低于NGT的相应组(P<0.05),也低于2型DM餐后2h的相应组,TI和IRI释放曲线呈早期分泌相降低和高峰延迟。(3)空腹PI:NGT<IGT<2型DM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4)各组内肥胖亚组的空腹PI/IRI和非肥胖亚组相似(P>0.05),2型DM、IGT的空腹PI/IRI显著高于NGT(P<0.05)。结论:不同糖耐量的肥胖者均有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胰岛素原血症。2型DM、IGT患者有高PI血症和不成比例的PI增高,后者是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姚慧  吴发国  范家伟  张丽  张奇 《安徽医药》2021,25(8):1540-1543
目的 探讨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中,血清骨钙素(OC)水平与慢性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19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T2DM组92例,非T2DM组100例,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OC水平、一般生化指标以及慢性炎症指标的关系,并分析在T2DM组中,血清OC水平与慢性炎症指标的关系.结果 老年T2DM病人的血清OC水平较非T2DM组显著下降[(10.46±4.02)ng/mL比(15.76±5.81)ng/mL,P<0.01],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PG)、血清铁蛋白(S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计数(MONO)较非T2DM组显著升高[(10.05±3.48)mmol/L比(5.18±0.70)mmol/L、(8.18±1.47)% 比(5.51±0.31)%、(7.24±0.57)mmol/L比(5.46±0.29)mmol/L、(224.09±190.01)ng/mL比(146.06±133.01)ng/mL、(2.71±0.97)mmol/L比(2.10±0.76)mmol/L、(0.42±0.16)×109/L比(0.37±0.12)×109/L,P<0.01].在老年T2DM病人中,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OC水平与SF、Hs-CR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呈负相关;校正血糖、BMI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SF、Hs-CRP是影响血清OC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老年T2DM病人中,慢性炎症指标可能与血清OC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