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伯寿  薛燕星 《中医杂志》2004,45(11):862-864
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又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在生理状况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升清降浊,营卫通行,气煦血濡,经脉和畅,以保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结不舒而导致诸郁证.正如戴思恭所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者而不得变化也.""火郁"一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后,<丹溪心法>所论"六郁"中又有"热郁"之说.  相似文献   

2.
对于火郁而引起的妇科血证,非清热凉血、滋阴润燥所能治疗。火郁非单独指七情所伤气机乖戾而致的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内生五邪、中气虚馁皆可造成气机郁遏而致火郁,均属气郁化火。形成火郁的原因不同,治法各异。对于火郁引起的妇科血证的治疗必先祛其郁,使气机条达,总以"火郁发之"为治疗原则。脾气虚火郁者治以健脾升阳散火;肝郁脾虚木失条达者,以逍遥散疏之散之;少阳火郁下迫治以和解少阳,清透郁火;阳明火郁治以清透阳明郁热或清泻阳明火热;少阴阳虚寒遏火郁证治以温阳散寒;厥阴寒热错杂火郁走窜证,治以温肝阳,滋阴血,散瘀热。总以使气机畅达,郁火有出路而不下迫胞宫为要务,即"火郁发之"之意,也是妇科血证治疗的又一法门。  相似文献   

3.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清酒、熟蜜组成。升降散虽是治疗温病之方,但谨守因郁致火之病机,其用药特点以清、透为主,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郁热外出不畅之证。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情志致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认为情志因素是致病主要病因,情绪变化过极引起脏腑病变,引动相火妄动而耗伤阴津,气机郁积,脏腑失调,导致"六郁".所创制的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专方,为后世治疗郁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对治疗心理和心身疾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疑难病症之一,致病因素冗多,且发病率逐年累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以“火郁发之”为切入点,以因势利导、补益散火为治法,清化郁邪,复气机升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是《内经》治疗大法之一。其意即通过因势利导来宣泄郁热,透邪外出,从而达到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笔者认为,临证在运用清热泻火、清热养阴的同时需酌情配合散、透、疏等法,以透散热邪,疏散阳气。  相似文献   

10.
升降散一方载于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治疗阳热怫郁,气机失调的重要方剂。于志强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认为本方的病机关键是“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从异病同治角度出发,谨守病机,化裁新方,扩大了升降散的治疗范围,灵活运用于治疗荨麻疹,口腔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