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
甘草附子汤为《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四肢麻木或身微肿等证。本方用附子温经散寒,定痛除湿,白术健脾燥湿以实卫,桂枝去风和营,甘草缓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祛湿止痛之功。现将临床运用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桂枝芍药知母汤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由桂枝、白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之功效,主治风湿历节。其条文为:“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麻黄、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同时麻、桂得术能兼除表里之湿,合以附子可温经复阳;生姜既助麻黄散寒,又助白术、甘草和中。诸味相伍,合而用之,则表里兼顾,风湿俱去,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相似文献   

4.
焦氏自拟“治痹汤”主要用于行痹、痛痹、着痹这3种痹症的治疗.该方是由桂枝,制附子、白术、羌活、独活、威灵仙、防己、千年健、寻骨风、当归、海桐皮、甘草12味药组成,功能疏风活血、温阳散寒、健脾除湿.桂枝、附子等温肾助阳药贯穿于整个治疗中.同时,善于应用药对,如桂枝、附子,羌活、独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仲圣治水方剂16种,组方配伍严谨,灵活得法,巧妙得当,药物组成只一味或剂量之差则改变功效,所治病证迥然有别。以水饮内停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桂枝、炙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水热互结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猪苓、泽泻,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以阳虚身痛为主治方剂均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温经散寒,渗湿止痛,真武汤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以痰饮停聚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位在脾;五苓散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病位在膀胱;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还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利水通阳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病机不同,选方不同,功效各异,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  相似文献   

6.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7.
探析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辨治心阳虚证的八种治法,包括温振心阳法、通阳宣痹法、温阳降逆法、阴阳双补法、温阳散寒法、温阳利水法、温阳解表法、回阳救逆法。桂枝和附子是仲景治疗心阳虚证最常用的两味药,而其常用药对为桂枝配甘草、桂枝或附子配茯苓、桂枝配龙骨和牡蛎、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黄、瓜蒌配薤白。其治法特色为善用桂枝、附子,通补结合;五脏同调,尤重脾肾。  相似文献   

8.
HPLC法测定甘草附子汤中甘草酸和桂皮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秋涛  毕开顺 《中草药》2003,34(10):913-914
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甘草 4g,附子 4g,白术 4g,桂枝 8g组成。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甘草为方中君药 ,具有抗炎、镇咳等作用 [1] ,甘草酸为甘草的代表性成分之一。桂枝为方中使药 ,具有镇痛、镇静等作用[2 ] ,桂皮酸是桂枝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实验采用 HPLC法对甘草附子汤中的甘草酸和桂皮酸进行了测定 ,以期为甘草附子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1 仪器与药品岛津 LC— 1 0 A高效液相色谱仪 ,SPD— 1 0 A紫外检测器 ,CK Chrom TM色谱工作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药材购于沈阳市天益堂药…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风湿三附子汤,乃指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称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其中前面方主治风湿留着肌肉证,后者主治风湿留着关节证。三方均以附子为主药,但用量上甘草附子汤较其他两方为少。桂枝、白术附子汤均治风湿留着肌肉运用上有何区别?甘草附子汤较其他两方证为重,为何反减附子用量?对于这些问题,后世注家多语焉欠详,或不了了之。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注本虽有论及,但某些提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兹不揣愚陋略陈管见如次。1 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之区别《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方合用治疗内耳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黑附子、砂仁、陈皮、丁香等 )治疗本病 6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5 %。提示本法具有温阳化气、淡渗除饮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谓治痛无补法。然学习《金匮》却不难发现,痛病或痛证在《金匮》中凡见约有44种,涉及补法近47方次。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看法。补阳止痛《金匮》运用温阳、补阳法驱邪而止痛者,计9种病(证),13方次。如:湿病,湿伤表阳“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伤表里之阳“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分别以桂枝附子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使湿得微汗解而痛止。历节病偏风湿“诸肢节疼痛”者、偏寒湿关节“不可屈伸疼痛”者,各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而止痛。血痹病“如风痹  相似文献   

12.
刘福生 《江西中医药》2007,38(12):5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记》、《金匮要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仲景原用其治疗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之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13.
仲景扶阳思想强调临证时顾护扶助阳气,发明扶阳大法,并创制诸多扶阳经典名方。病在太阳、阳明、少阳时,或因发汗,或因攻下,或因火攻等治疗不当,阳气受损,仲景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干姜附子汤、苓桂术甘汤、苓桂草姜汤、苓桂草枣汤、甘草干姜汤、茯苓四逆汤、桂枝加桂汤、附子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吴茱萸汤等;及至病入三阴,则阳虚阴盛,仲景乃有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等方剂的使用,即使在一些杂有热邪病变的疾病中,也切忌不可一味寒凉,注意温阳护阳。阳为生之本,仲景将扶阳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之中,开创了扶阳大法之先河,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1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于太阳病误下或过汗导致卫阳虚损者,因病尚以太阳为主,故仲景以桂枝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配以附子温经复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则因少阴阳虚于内,寒客太阳于外,故用附子内补少阴阳气以治本,用麻黄外除太阳在寒以治标,阳复寒散,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5.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甘草附子汤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秋涛  毕开顺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200-1201
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甘草4g,附子4g,白术4g ,桂枝8g组成。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其中甘草酸为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酸为桂枝的主要成分,其含量测定方法多,文献报道较多[1 4] 。甘草附子汤传统剂型为水煎剂,为将其开发为现代中药成方制剂,本室作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采用5 0 %乙醇对甘草附子汤进行回流提取,以浸膏得率、甘草中主要成分甘草酸的含量和桂枝中主要成分桂皮酸的含  相似文献   

16.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顽痹83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伟 《吉林中医药》2008,28(3):187-187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组成.笔者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顽痹83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创立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验证功效卓著。现对这三个“附子汤”谈一点肤浅认识。一、桂枝附子汤证《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由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伤寒八、九日应为传经之日,但不呕为无少阳证,不渴为无阳明证,说明太阳表证仍然存在,目前尚未传经而复感风湿之邪,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相似文献   

18.
詹晓欢 《光明中医》2016,(1):126-127
"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提取症状、药物等相关信息建立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文献数据库。以Python作为数据预处理语言,以Apriori算法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算法依据,分析相关症状和药物的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结果共纳入文献778篇,使用药物360味。药物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附子(514),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丹参、甘草(440),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黄芪、桂枝、甘草(196);症状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心悸(708),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胸闷、心悸(578),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气短、胸闷、心悸(372)。关联规则表明,出现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丹参、麦冬;出现气短、胸闷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出现乏力、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黄芪;出现乏力、胸闷时使用附子、甘草;出现气短、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桂枝、附子;出现乏力、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温阳、补益、活血为主,其核心症状心悸、胸闷采用的核心药物为附子、桂枝、黄芪、丹参、甘草。  相似文献   

20.
湿邪可分内生与外感且内生者多.《伤寒杂病论》中治湿方法疗效显著,附子配伍白术为其代表药对.本文通过结合历代本草之注解,归纳分析二药之特性,总结提出附子配伍白术尤擅于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临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