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钱蛟  邬颖杰 《肿瘤学杂志》2006,12(3):204-205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到2004年10月收治的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结果]35例是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及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4例,有2例患者表现为多灶性,无一例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常因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而被发现,术前B超检查、术中冰冻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小龙  高明  郑向前  于洋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25-1327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更加合理的微小癌外科处理原则。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颈淋巴结转移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等临床生物学特性。 结果 :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在所有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90.9%的病例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为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它区域。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较乳头状癌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可在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不可全部按照Ⅰ期甲状腺癌处理。90.9%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以Ⅵ区为第一站。此区淋巴结阳性,具有指导术式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钱军  马云海  苏艳军 《中国肿瘤》2015,24(6):444-447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术式.[方法]分析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连续收治的符合要求的1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接受甲状腺双侧全切及全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总体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2%(74/184),单侧微小癌组与单侧非微小癌组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9/83)和31.2% (15/48),单侧单灶与单侧多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8%(19/113)和27.8%(5/18),双侧多灶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4.3% (25/46).右侧微小癌组与右侧非微小癌组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 (4/42)和23.8% (5/21),左侧病灶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转移率为4.4%(2/45),左侧非微小癌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转移率为15.4% (2/13),未发现左侧微小癌出现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转移.[结论]合理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式应为:对于多灶性癌、单侧非微小癌均应行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右侧微小癌应至少行右中央区喉返神经前淋巴结的清扫;对于左侧微小癌应至少行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CN0甲状腺微小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CN0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CN0甲状腺微小癌复发的因素。[结果]10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90%及1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甲状腺上极肿瘤、肿瘤甲状腺外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影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癌复发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甲状腺外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枚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甲状腺外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枚是CN0甲状腺微小癌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微小癌的高频超声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104例>1cm的甲状腺癌声像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癌多表现为实质性均匀低回声肿块,边缘欠规整,内可见强光斑,常合并甲状腺其它疾病;与>1cm的甲状腺癌相比,甲状腺微小癌的低回声、合并甲状腺其它疾病、肿块多发的比例明显增加,伴强光斑、颈淋巴结转移、内部血流的比例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甲状腺微小癌与>1cm的甲状腺癌有不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对甲状腺微小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我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8-2010年手术切除的166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5岁、42.5岁,均女性多于男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占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25.9%,44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3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占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79.5%.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7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15.9%).结论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密切,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具有恶性潜能的癌前期病变,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多见,微小癌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78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67例同期行外侧区淋巴结清扫.评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并对中央区及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没有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有关,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有关.[结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一个方便安全的手术,能使部分患者免除外侧区颈清扫,应列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微小癌(附4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1992年7月-2000年7月收治的4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多灶性占12.5%(6/48),颈清病例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5.0%(9/20)。腺叶切除20例,腺叶切除加气管旁淋巴结清扫8例,腺叶切除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12例,其它术式8例。随访1-8年,除1例对侧再发微小癌外,其余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多灶性亦不少见。腺叶切除或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方式,一般不作预防性颈部清扫,不作全甲状腺切除。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淋巴清扫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至2002年我院收治的65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程获访64例,全部存活,未发现有远处转移.5例在3年内出现对侧腺叶转移再次手术,其中2例同时伴该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2例在2年内出现原患侧颈淋巴结转移行功能性颈清术.结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一种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135例甲状腺微小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1987年6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1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甲状腺微小癌中76例(56.30%)术前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而术中或术后发现为甲状腺微小癌。对原发灶均行一侧腺叶及以上切除。37例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中有13例有颈淋巴结转移。123例(91.11%)随访6个月至10年,无1例死亡。[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多数因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在术中或术后发现,腺叶切除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6月经我院收治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2例乳头状微小癌中多灶癌8例(9·8%)颈淋巴结转移14例(17·1%)。随访80例,时间1~10年,平均6年,随访中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而行二次颈清除术,无局部复发,无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术中探查及冷冻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并且可以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刘建  胡跃 《实用癌症杂志》2009,24(4):399-400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甲状腺微小癌的男女比为1∶4.5;71.8%(28/39)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发现的;97.4%(38/39)为乳头状癌;56.4%(22/39)行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体大部分切除术,43.6%(17/39)行患侧腺体全切术。术后随访0~10年(平均7.2年),仅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对侧叶复发,行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治愈,其余病例至今未见复发。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率较高;绝大多数为乳头状癌;多数因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时疑为恶变行快速病理检查发现;手术方法多为行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体大部切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甲状腺微小癌检出率.方法对手术切除的276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76例中,男性56例,女性220例;左侧119例,右侧131例,峡部4例,双侧22例;多发病灶:单侧24例,双侧2例,峡部3例;组织分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262例(其中滤泡型乳头状...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微小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伟胜  张文瑾 《实用癌症杂志》2003,18(6):644-645,648
目的 一步明确甲状腺微小癌的概念,提高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21例是经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确诊,14例术前确诊。4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至骨、脑。1例术后5年半死于骨、脑转移,其余患者未复发,均健在。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起病隐匿,术前难确诊,多数经术中冷冻而获诊断。部分瘤体较小时即出现转移而预后差,可见瘤体虽“微小”但生物学行为并非“危小”。临床上应争取早期发现并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Ye GC  Yuan WB  Liu LW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5):396-398
目的探讨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0%。全程获访的62例患者全部存活,未发现远处转移,复发转移率低,无远期并发症。结论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一种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thyroid microcarcinoma have a favorable prognosis. However, some patients may die from this tumor.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microcarcinoma is high,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no histologic risk fac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risk factors for patients with thyroid microcarcinoma. METHODS: The histologic findings for 1743 surgically excised thyroid microcarcinoma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53蛋白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以及在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甲状腺肿瘤患者10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恶性肿瘤VEGF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0%和48.39%,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P<0.01);VEGF和p53蛋白在不同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类型及肿瘤直径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中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转移患者VEGF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10%和68.97%,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VEGF判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灵敏度为62.90%,特异度为89.47%,阳性预测值为90.70%,阴性预测值为59.65%;p53蛋白判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灵敏度为48.39%,特异度为84.21%,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50.00%;VEGF联合p53蛋白判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灵敏度为70.97%,特异度为89.47%,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65.63%.结论 VEGF和p53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甲状腺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同时在鉴别良恶性甲状腺肿瘤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宝荣 《肿瘤学杂志》2004,10(4):223-22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VEGF、CD44v6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1),VEGF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1),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EGF、CD44v6表达增高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可作为监测肿瘤发生、复发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