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疾病的正确诊断。然而由于光镜的分辨率有限 ,不能从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与研究免疫反应 ,若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 ,则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高分辩率的优点 ,在超显微结构水平定位细胞内的特异性抗原。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组织来源等方面的探索研究 ,为提高疾病的认识与诊断提供可靠的手段。1 材料与方法1) 试剂配制 :(1) 4 %多聚甲醛 - 0 .0 1%戊醛溶液 :多聚甲醛 4 g ,0 .2mol/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内含 0 .2mol/L蔗糖 ,0 .4mmol/LCaCl2 ) 5 0ml,2 0 %戊二醛 4 0 μl,双蒸水加至 10 …  相似文献   

2.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依据MC颗粒含有的蛋白酶和分布,将其分为T肥大细胞和TC肥大细胞两种类型。T肥大细胞内含有类胰蛋白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肠黏膜层T淋巴细胞的周围。TC肥大细胞颗粒内含有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如皮肤、结膜、滑膜处。  相似文献   

3.
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技术应用中关键环节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电镜胶体金技术在应用中某些关键技术环节的处理。方法:应用免疫电镜胶体金技术对大肠癌GST-Pi(胎盘型谷胱苷肽S转移酶)和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NGF(神经生长因子)和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进行定位观察。结果:大肠粘膜细胞和神经上皮细胞结构清晰,金颗粒呈团状,点灶状分布,特异性强,无非特异性散在金颗粒。结论:免疫电镜金标记技术应用中某些关键性技术环节的处理是获得理想免疫金染色切片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改良的免疫电镜胶体金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phase,MCT)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集未经任何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MCT进行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半定量研究分析。结果MCT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主要集中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以真皮浅层分布较多;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MCTmRNA有高表达,而且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中MCT在分布及基因水平半定量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故有理由推论MCT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脑胶质瘤的抗原胶质微丝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进行定位。27例中GFAP全部阳性,26例S-100阳性。透射电镜下两种抗原的阳性金颗粒均在胶质微丝上,而S-100也可存在(?)细胞核中。表明应用适当固定液,用Eppon812包埋,可对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电镜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氯酸金(HAuCl4)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可反应聚集形成金颗粒,由于金颗粒间存在静电斥力,使其在水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形成稳定的胶体,即胶体金。由于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可以吸附抗体或staphylococcus protein A(SPA),形成抗体与金纳米微粒的结合体,从而实现对抗体(抗原)的标记。  相似文献   

8.
9.
贴壁培养细胞胶体金免疫电镜标本制备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一种贴壁培养细胞胶体金免疫电镜标本制备方法,本法适用于观察各种因素对细胞表面抗原性质影响的免疫电镜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整装细胞电镜技术结合选择性抽提方法,观察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细胞骨架系统,并应用抗α管蛋白单克隆抗体和抗肌动蛋白抗体—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分别对其胞浆中微管、微丝进行了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胶体金-辣根过氧化物酶-雌二醇(coloidalgold-horseradishperoxidase-estradiol,CG-HRP-E2)标记技术中的几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胶体金颗粒直径在10nm左右,固定液的pH为7.4,缓冲液pH为7.6,固定的温度及时间分别是4°和4~8分钟,CG-HRP-E2标记稀释度以1∶3为最佳条件。此研究对于该技术定位受体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类胰蛋白酶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侵袭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侵袭力试验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类胰蛋白酶对乳腺癌MDA-MB-435细胞跨膜侵袭力的影响,并利用RT-PCR以及明胶酶谱法研究类胰蛋白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表达水平的调节。结果 150~500pmol/L的类胰蛋白酶可以促进MDA-MB-435细胞的跨膜侵袭;还可以促进MMP-2、TIMP-2的mRNA表达(P<0.01)和MMP-2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 类胰蛋白酶可以促进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细胞的跨膜侵袭,该作用可能与增加M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TIMP-2的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与上皮源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方法对80例鳞癌、乳头状瘤及正常上皮组织进行肥大细胞的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肥大细胞分布、平均分布密度、面积及周长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中肥大细胞在功能活动范围及活动方面,均大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2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7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并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与涎腺上皮组织源性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55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进行了观察,测定肥大细胞的数目、大小。结果:肥大细胞在恶性肿瘤中分布、形态及功能活性均不同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主要表现在细胞分布范围广、呈密集状态、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和脱颗粒现象多见等方面;恶性肿瘤中肥大细胞在单位面积内的最大分布密度和细胞体积要大于正常组织。结论:肥大细胞在涎腺上皮组织源性恶性肿瘤中,功能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SPC-A_6-7细胞株经HpD-金蒸汽激光辐照后。应用H-500透射电镜和JSM-840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当HpD为25μg/ml,光照2分钟后,透射电镜下即出现线粒体肿胀,嵴突减少或消失;光照10分钟后,线粒体出现灶性空化或空泡状,内质网呈现肿胀扩张,质膜出现裂解病变,异染色质凝集,多附于核膜,膜浆内不见核糖体。扫描电镜下光照2分钟即可见细胞肿胀,伪足减少,微绒毛变短或减少;持续光照10分钟后可见细胞表面光滑,并可见表面凹陷呈空洞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肥大细胞密度(MCD)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俾士麦棕法显示胃癌MC,单克隆抗体CD34标记血管内皮。结果:MCD与MVD存在直线回归关系:Y=3.92+0.943X,r=0.512。MCD低计组(≤21)病例MVD与MCD高计组(>21)病例MV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癌组织MC可能有刺激血管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的分布特点和数量,探讨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测定类胰蛋白酶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结果:在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腹泻型IBS患者增加更加明显(P〈0.01)。而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没有看到肥大细胞明显增加,但可见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活动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患者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均可见到肥大细胞的轻度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MC)稳定剂酮替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方法SAP大鼠制模前或制模后30min给予酮替芬,制模后3h及6h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计算病理评分,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C数,酶显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了解中性粒细胞(PMN)聚集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MC类胰蛋白酶(MCT)表达,并与未用酮替芬处理的SAP大鼠进行对比。结果酮替芬处理组胰腺组织较未处理组病理损害减轻,MC数、MPO活性及MCT表达均明显下降。结论MC早期即被激活并参与SAP的致病作用。预防性或SAP早期应用酮替芬,可明显减轻胰腺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