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规范移植小肠病理学的临床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和病理学专家从移植小肠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诊断临床基本操作规范、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活检病理学诊断及其分类、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基本病理学特征、移植小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小肠慢性排斥反应、移植小肠的非排斥反应病变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1],慢性排斥反应及由此导致的移植物慢性功能丧失已成为限制移植器官及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2].  相似文献   

3.
目前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排斥反应仍然是器官移植术后早期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通过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使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会引起患者许多不良反应,而且免疫抑制剂对于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器官移植领域,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尤其是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以趋化因子受体CCR5为靶点的抗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方案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就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CR5与移植排斥反应、CCR5拮抗剂马拉维若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大鼠小肠移植物热缺血时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肠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排斥反应的逐步控制、小肠移植物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扩大供体来源、解决移植物的供需矛盾是移植领域的新课题,于是对无心跳供体来源移植物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尤其在我国无心跳供体是临床器官移植中移植物获取的主要途径。在无心跳供体来源移植物获取过程中存在着热缺血过程,热缺血时限的确定将对临床器官移植中移植物的获取时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相比,小肠移植的长期效果不理想.肠道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肠道黏膜对缺血损伤的高度灵敏以及经常接触环境刺激等均为移植小肠易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原因.除了难以控制的急性排斥反应和致命的感染外,慢性排斥反应也是导致小肠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器官移植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移植器官的功能损伤和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大量使用导致的免疫低下、移植物慢性失功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依然是横亘在医师面前的主要困难,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攻克.本文以免疫细胞亚群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或免疫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新材料及新药物在器官移植中的...  相似文献   

9.
任滌非  廖涛  苗芸 《器官移植》2023,(3):358-363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病变的最佳方法,然而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效果良好,但对慢性排斥反应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慢性排斥反应可能导致移植物失功,严重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近年来,巨噬细胞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病理变化、参与慢性排斥反应巨噬细胞的多样性及功能差异、巨噬细胞参与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巨噬细胞相关慢性排斥反应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巨噬细胞在器官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随着移植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器官灌注与保存及HLA配型的不断完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对解决移植物排斥反应、延长生存时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多种器官移植的蓬勃发展;目前虽然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并未减少,而且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乃至终生应用,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过度免疫抑制、病毒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也给移植病人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晖  陈知水 《器官移植》2022,(3):307-316
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小肠具有与其它实体移植器官显著不同的免疫学和解剖生理学特点,导致移植小肠出现显著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等诸多独特且严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强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但由于小肠移植的自身特点,小肠移植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器官移植,小肠移植的风险和困难也比其他器官移植术大,因此,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移植肠获取和保存、排斥反应防治、营养支持和感染防治等方面入手,对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小肠移植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手段应用于临床.但是,和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移植一样,慢性排斥反应正逐渐成为影响移植物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对于慢性排斥反应机理认识的深入,人们也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经典方法之一是寻找宿主细胞对移植物的浸润.然而在小肠移植的试验研究中,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维持移植肠稳定时,它仍有相当数量的宿主细胞浸润.这种浸润是细胞生理性再循环至移植肠的肠相关淋巴组织中,而并非免疫刺激引起的浸润.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小肠移植中生理性宿主细胞浸润的程度,并且将其与同种移植时的浸润相比  相似文献   

15.
正器官移植技术是人类20世纪重大医学成就之一,随着现代移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方法,且效果显著。然而,在临床背景下,克服多个复杂而又相互作用的免疫机制从而避免移植排斥反应,对移植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克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措施是诱导受者建立针对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既避免了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又能大大的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这也恰恰成为了器官移植研究的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Medawar创建了移植免疫学新领域,为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与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临床器官移植60年的历程也体现出移植免疫学的进展.因此,移植医师应高度重视移植免疫检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服务于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率这一终级目标. 排斥反应始终是影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交织存在是发生排斥反应的免疫学基础.尽管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无创、快速、灵敏和动态性观察的移植免疫检测技术,可为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1].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如今已成为治疗某器官因严重病损而致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虽然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器官保存方法的提高以及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同种异体移植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术后排斥反应仍是移植物失功和需再次移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排斥反应成为当前器官移植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适应状态(accommodation)是指移植受者体内虽然存在抗移植物抗体,但移植物功能仍然正常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移植肾适应状态被狭义地定义为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移植肾存活.随后,将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对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抵抗状态也归为适应状态.近年来,其定义扩大为对各种抗移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的抵抗状态.研究发现,适应状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移植器官获得了一定的抵抗急性免疫损伤的能力,且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可能发展为免疫耐受,另一方面可能最终发展为慢性排斥反应.搞清适应状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对于诱导免疫耐受、预防体液性排斥反应以及解决供者器官短缺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以下将从移植肾适应状态的定义、发生率、发生机制、诱导和转归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物中TGF-β1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小肠移植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选用近交系F344( RT11vr)大鼠和Lewis( RT11)大鼠作为小肠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参照传统手术方法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1].异系移植受体大鼠术后肌注环孢素,术后29 d停止给药.同系对照组肌注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7、28、60天切取部分移植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GF-β1 mRNA转录水平.应用SP法进行移植物的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异种器官移植的新进展。方法分析近年来异种器官移植进展的文献报道。结果随着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免疫排斥反应的诸多问题仍在探寻之中。结论异种移植为解决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更有效地抑制排斥反应及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