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细胞免疫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0例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7,14 d以及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结果:病例组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7 d 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CD8+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 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T3,T4期,而CD8+明显低于T1,T2期。结论: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处于抑制状态,并与肝癌分期有关,手术后7 d内左右细胞免疫抑制情况会更加严重,之后免疫功能逐渐恢复,肝癌手术患者应该及时进行免疫干预,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益气柔肝方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行胆总管探查术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辨证为气阴两虚者66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和中药组,中药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益气柔肝方。并在术后第1d、第7d和第14d测定两组IL-6、CRP、CD3、CD4、CD8及CD4/CD8。结果:两组之间术后第1d,IL-6、CRP、CD3、CD4、CD8以及CD4/CD8均无显著差异,术后第7d和术后第14d,IL-6、CRP中药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d和术后第14d中药组较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结论:益气柔肝方对老年胆道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有一定上调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45例术后行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CIK治疗的直肠癌患者(CIK+化疗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术后仅接受相同方案的45例直肠癌患者(单纯化疗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化疗组比较,CIK+化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升高(82.2%vs.33.3%,P0.05);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1.1%vs.22.2%,P0.05),但疾病控制率明显增加(77.8%vs.51.1%,P0.05);1、2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97.8%;93.3%vs.80%,均P0.05),但1、2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升高(86.7%vs.62.2%;62.2%vs.40%,均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6.7%vs.53.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疗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长激素对肝癌切除后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及rhGH治疗组(GH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5d,GH组术后每晚皮下注射rhGH 8U,共7d。结果 对照组的IgG,IgM,CD3,CD4和GH组的CD8在术后第10天显著下降;GH组IgG在术后第l5天显著升高?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以及1,2,3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于围手术期应用rhGH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但对远期生存率和复发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手术打击对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科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文献报道手术打击可导致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而促进复发和转移。为了明确手术打击对HCC切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对HCC病人肝癌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6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和临床疗效及半乳糖抗CD3单克隆体-TIL复合物(Gal-Anti-CD3-McAb-TIL)体外及体内的趋肝性。方法 (1)对30例HCC患者术后进行了TIL和重组白介素-2(rIL-2)治疗。(2)制备半乳糖基抗CD3单克隆抗体-TIL(McAb-TIL)复合物。将TIL和McAb-TIL分别与小鼠肝细胞置CO2孵箱中孵育,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趋肝性。将^125I-TIL和^125I-McAb-TIL分别经小鼠尾静脉注入,观察示踪剂在脏器中的分布。结果 TIL治疗后,30例患者外周rIL-2、T细胞亚群均有上升。24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随访60-48个月无复发。McAb-TIL与细胞有明显粘附,给小鼠静脉注射后,TIL和McAb-TIL主要在肺中积聚,在肝内浓度较低。结论 TIL治疗可能提高HCC患者术后抗钟瘤细胞免疫功能。TIL与半乳糖抗CD3单克隆抗体结合物体内肝靶向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胃癌手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手术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手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对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4年3月至1995年4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1例为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西咪替丁对肝癌射频消融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咪替丁(Cim)在短期内对肝癌射频消融(RF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9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RFA加Cim组(治疗组)和RFA组(对照组),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入院时、RFA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的NK细胞活性。结果 39例肝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 0.01)。入院时和RFA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各基本指标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第2天,两组NK 细胞活性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NK细胞活性较入院时和术后第2天明显增高 (P<0.01),治疗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RFA术后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Cim能在短期内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肝癌患者RFA术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肝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in X  Lu M  Liang L  Lai Y  Huang J  Li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36-338,I001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995年1月-1996年8月在本院接爱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的44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浸润的数目,同时评估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两者与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肿瘤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数≥20、同时伴淋巴细胞浸润(+)者(A组,n=17)术后肿瘤复发时间显著晚于不同时具备上述两项条件者(B组,n=27),两者复发的中位期分别为21.6个月和4.1个月(U值=105.5,P=0.009)。A组术后1、3、4年生存率分别为83.5%、61.8%和48.7%,B组分别为42.2%、28.4%和23.0%,A组均显著高于B组(Log rank=7.68,P=0.006)。结论 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直接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Cao Z  Cheng X  W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97-9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切除时联合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16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分成 2组 ,即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组 ( 7例 )和单纯肝癌切除组 ( 9例 ) ,于术前、术后 2个月取外周血 7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 /CD8,ELISA法检测IL 2、IFN γ、IL 10。 结果  2组患者术前CD4、CD8、CD4 /CD8、IL 2、IFN γ、IL 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术后 2个月 ,切脾组CD4 ( 3 8 2 %± 3 7% )、CD4 /CD8( 1 7%± 0 3 % )高于保脾组CD4 ( 3 2 5 %± 4 0 % )、CD4 /CD8( 1 1%± 0 1% ) ,而CD8( 2 3 7%± 3 7% )低于保脾组CD8( 2 9 4 %± 4 0 % ) (P <0 0 5 ) ;切脾组IFN γ[( 10 4 4± 14 9)pg/ml]、IL 2 [( 98 6± 18 6)pg/ml]高于保脾组 [IFN γ( 70 5± 12 6)pg/ml、IL 2 ( 80 9± 13 5 )pg/ml],而IL 10 [( 5 5 5± 11 2 )pg/ml]低于保脾组 [IL 10 ( 89 4± 10 )pg/ml](P <0 0 5 )。 结论肝癌切除时联合脾切除不但没有降低机体T细胞亚群和Th细胞的平衡 ,反而促进其恢复平衡 ,并改善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减少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进入研究180例,根据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以及术后有无接受预防性TACE分为Ⅰ、Ⅱ、Ⅲ、Ⅳ四组。其中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101例,58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Ⅰ组),43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Ⅱ组);另外不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79例,49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Ⅲ组),30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Ⅳ组)。比较各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逐年肿瘤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有关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Ⅰ、Ⅱ组病人之间总体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之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Ⅰ、Ⅱ组病人之间仅第1年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各年度间的肝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及肿瘤数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合并有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血管侵犯等肿瘤残留危险因素的肝癌病人,术后预防性TACE能降低1年以内的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防性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防治高危患者术后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有癌栓、子灶或合并多发结节、术后高AFP高危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由同组手术医师手术,达到根治性切除手术要求.42例患者术后1~2月复查肝功能达到Child A级、肝炎病毒复制被控制在1000 copies/ml以下的高危患者行TACE术做为目标组.12例同样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因其他原因未接受TACE治疗做为对照组.通过2年的随访,比较2组的复发率,以了解术后TACE与高危患者复发的关系.结果 接受预防性TACE者术后1年肝内复发率(19.O%)明显低于未接受者(50%);术后2年复发率同样明显低于未接受者(52.3%vs 83.3%).对不同时间段复发率进行分析,随着时间延长TACE组复发率逐渐增高接近对照组.结论 对于肝癌高危复发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性TACE有助于减少术后近期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甲胎蛋白-IgM免疫复合物(AFP-IgM)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含量,探讨AFP-IgM对诊断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对103名正常人、74例肝癌、43例肝硬化和58例脂肪肝病人血清AFP-IgM与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应用ROC曲线确定AFP-IgM和AFP的最佳切割值分别为300 Au/ml和10μg/L作为诊断学意义的临界值.在此切割值下,肝癌组AFP-IgM和AFP血清水平均高于脂肪肝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对早期(Ⅰ与Ⅱ期)肝癌诊断时,AFP-IgM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91 vs 0.82);当肿瘤直径≤3 cm时,AFP-IgM为(1090.4±571.8)Au/ml,而当直径>3 cm时,AFP-IgM为(604.9±749.9)Au/ml,两者比较P<0.05.且AFP-IgM在诊断小肝癌时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92 vs 0.78);AFP-IgM对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肿瘤数量、包膜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块大小和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AFP-IgM对早期(Ⅰ与Ⅱ期)肝癌和小肝癌(≤3 cm)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判断肝癌的肿瘤大小与分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Bi XY  Zhao JJ  Yan T  Li C  Zhou HT  Huang Z  Zhao H  Cai J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39-1541
目的 探讨肝癌联合脾切除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7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0例,女性27例,年龄25~76岁,平均(55±12)岁.按照是否联合脾切除术,将患者分为切脾组(n=71)和不切脾组(n=106).比较两组在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第1、10、30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8.4±23.6)×109/L、(345.3±98.2)×109/L、(210.8±92.2)×109/L,与不切脾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手术时间为(216±105)min,高于不切脾组的(135±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3%,与不切脾组的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提高围手术期处理水平,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7年2月收治的巨大原发性外生型肝癌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无肝功能衰竭、胆漏、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巨大原发性外生型肝癌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辅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估术后合理选择辅助性TACE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02-2008年3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COX回归模型逐步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辅助性TACE对肿瘤直径≤5 cm高危组(76例)、低危组(91例)以及肿瘤直径>5 cm高危组(65例)、低危组(78例)患者预后的影响.低危组定义为肿瘤单发且无血管侵犯;高危组定义为肿瘤多发和(或)血管侵犯.结果 在肿瘤直径>5 cm高危组,术后行辅助性TACE者总生存期高于术后未行辅助性TACE者(P<0.05).其他亚组术后是否行辅助性TACE对总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辅助性TACE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高危组肝癌术后患者是有受益的.  相似文献   

19.
影响3cm以下小肝癌患者术后生存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小肝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影响其术后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03年12月间手术切除并获得随访的105例小肝癌(≤3cm)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对有无结节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包膜、肿瘤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是否多灶性(包括卫星灶)及手术方式等9项临床、病理参数与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截止2004年5月,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70.3%、55.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0%、58.9%、45.6%。再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期内36例肝内复发,34例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多灶性是影响手术后生存率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多灶性是影响手术后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距肿瘤1cm以上切缘的局部切除是治疗小肝癌的合理手术方式,手术后的肝内复发和转移及肝功能不良是导致小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