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2.
《温疫论》治疫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疫是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以邪入膜原,分传表里立论,其疏利分清等法,治疗温疫有独到之处。兹就其具体治疗方法浅析如下。疏利疏利是用于温疫初起,邪在膜原的治疗方法。吴氏认为,温疫之邪是天地间的一种疠气,它侵犯人体不象六气那样能够体察...  相似文献   

3.
谈“邪伏膜原”与达原饮之运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高忠英“邪状膜原”是温病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和现象,多见于湿温病初期。有关“邪伏膜原”的提法,首见于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中,吴氏提示了九种传变的理论构思和开达膜原以驱邪的治则要义...  相似文献   

4.
论吴又可逐邪三说的意义刘英锋傅志红关键词治则逐邪《温疫论》吴又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是中医治病的一般原则。但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提出了逐邪为扶正之本,逐邪以导出为贵,逐邪不妨矫枉过正的治疫三说,这对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1治...  相似文献   

5.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家吴又可,首创戾气学说。荟萃平生心血,撰成《温疫论》。其立说不泥经论,独出心裁;治疫重邪倡攻,诸多创见。本文仅就吴氏攻下逐邪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客邪贵乎早逐治疫力主攻下吴氏认为,有邪必除,“邪不去则病不愈”,强调治疫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吴氏祛邪,善开门予邪以出路,因“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故善治疫者,“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祛邪法中,吴氏首重攻下,认为疫邪虽初以膜原为巢,但传胃乃为必然。既传入胃,则应攻下,若仅用清解是为徒劳。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且通窍以排毒是逐邪捷径。他说道:“夫疫者胃  相似文献   

7.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其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治疫先河.首次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戾气,其传染性极强,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病机方面提出戾气侵袭,首先伏于膜原之中;将疫邪离开膜原后的传变分为九种方式,创立"表里九传"辨证.治疗上创立达原饮,开创治疗膜原戾气之先河,并注重疫病的后期调护.  相似文献   

8.
达原饮出自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吴又可称此方可驱离人体膜原之邪,“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故方名“达原饮”。本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等组成,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主治温病初起、邪伏膜原。现代可用槟榔9g,厚朴6g,草果3g,知母6g,白芍6g,黄苓6g,甘草3g,水煎服。  相似文献   

9.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温疫论》,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效。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笔者应用此方,治愈1例无名高热,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达原饮是明代吴又可所创,载于《温疫论》,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达原饮的药味略作增减,治疗“中焦热结,阳陷之症”甚验。笔者临证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湿热疾患,仅举3例,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1.
试析“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杂气学说,认为吴又可提出“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的精髓在于,时疫之邪是客观的致病物质。吴氏所言疫邪侵入人体乃至发病,与《传染病学》所论病原体导致急性传染病的过程,颇相吻合。吴氏提出汗吐下法逐邪,与设想“以物制气”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提出“邪伏膜原”与传统的“伏邪学说”,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2.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温疫论》,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效。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笔者应用此方,治愈一例无名高热,现简述如下: 徐××,女,26岁,工人。从1982年7月始,每日午后高热(39~41℃之间),经住院检查,没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辨治心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难治病之一。近年来我们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均有新的认识,现将笔者之管见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笔者曾认为本病归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其病因为湿热内阻,故用清热利湿之法治之,但效果不佳。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特异性病原体,其具有致病性、传染性、嗜肝性及潜伏性等特征。而中医的疫毒亦具有致病性(如吴又可《温疫论》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传染性(如《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致病特异性(如吴又可《温疫论》曰:“适有某气专入某脏…  相似文献   

14.
邪伏膜原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伏膜原之说始见于《内经》,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引申其说,创立了达原饮开达膜原逐邪外出的疗法。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王孟英、雷少逸等不但扩展了邪伏膜原理论,而且对达原饮透解膜原之法进一步变通运用,能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温疫论》中邪伏膜原证临床表现、病邪侵入途径、施治方药的分析,认为其病住在脾胃,而不是膜原;病机是湿热秽浊之邪侵犯于脾胃,属湿重于热。  相似文献   

16.
达原饮对疑难内障眼病治验举隅赵建浩,李振民,武文忠内障眼病中有一些病程较长、病邪瘤结、缠绵难愈者(下称疑难内障眼病),常法辨治往往无功,我们用吴又可《温疫论》中治疗温疫之邪匿伏膜原的达原饮为主施治,疗效满意,列举如下。例1女,56岁,1992年7月1...  相似文献   

17.
廖红娟  王一飞 《中医杂志》2007,48(5):473-473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浅析如下。1攻下驱邪以通胃气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治疗瘟疫的原则:“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认为攻下可以驱邪开通胃气。应下之证,首在依据舌苔变化,凡病邪入胃,舌苔必黄,老黄苔、焦黑苔、舌生芒刺等皆为应下之舌。只要里有邪热,便可议下,逐邪宜早务尽、勿拘结粪。“邪在胃家,阻碍其正气,郁…  相似文献   

18.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相似文献   

19.
“温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岳云 《中医杂志》2005,46(8):635-635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温热邪气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发病途径,叶天士在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入”的基础上,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近世医家亦多宗从。证诸临床实际,温病之发,有始于师者,也有不始于肺者,故我们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只是温病发病的一  相似文献   

20.
"邪伏膜原"为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学术理论,其在《温疫论》中明确提出了"邪伏膜原"学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该学说。笔者从"邪伏膜原"角度出发,进一步总结"邪伏膜原"学说,从病因、病位、病性、传变等方面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出"邪伏膜原"的4个辨证模型: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证模型、邪出膜原阶段入侵卫气营血辨证模型、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证模型、邪出膜原靶向入侵脏腑辨证模型,以此探讨基于膜原理论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并据此提出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