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太行山猕猴掌(跖)骨长度与质量间性别差异.方法:对29例(13雄,16雌)成年太行山猕猴的掌(跖)骨长度和质量进行测量.采用SPSS 13.0软件,用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掌骨和跖骨长度和质量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显著.长度变量性差大于质量变量性差;掌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大于跖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结论: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或质量性差大小不同.这种性差的起源可能与生命早期的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的形态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成年太行山猕猴的掌骨和跖骨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8例(雄性10例,雌性18例)太行山猕猴的掌骨和跖骨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建立掌骨和跖骨判别函数。结果:第1掌骨和跖骨很容易与其他4个掌骨和跖骨区分,第3和第4掌骨之间的形态特征有很大的重叠,第2和第4跖骨之间有很大的重叠。第2、第3和第5掌(跖)骨之间容易鉴别。其正确判别率掌骨为92.0%,跖骨为100.0%。结论:各掌骨和跖骨之间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各掌骨或跖骨的长度顺序在不同的物种是不同的。根据多变量判别函数很容易将大部分掌骨或跖骨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比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比率的性别差异。 方法 测量27例太行山猕猴掌骨(雄性10例,雌性17例)和30例跖骨(雄性12例,雌性18例)的长度变量,根据5根掌骨和跖骨长度的可能组合得到相应长度比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雄性12例,雌性18例)。 结果 一些掌骨和跖骨的长度比率在性别之间存在明显性差(P<0.05)。掌骨长度比率性差最大的是第2掌骨∶第4掌骨(2Mc∶5Mc)和第4掌骨∶第5掌骨(4Mc∶5Mc)(P<0.01)。跖骨长度比率性差最大的是第1跖骨∶第3跖骨(1Mt∶3Mt)和第1跖骨∶第4跖骨(1Mt∶4Mt)(P<0.05)。 结论 当控制标本大小时,掌骨和跖骨存在性差。提示身体性差大小不是这些性差存在的基础。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比率性差很可能与出生前性激素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判别函数,用猕猴跟骨变量进行性别鉴定.方法:测量太行山猕猴跟骨标本31例(雌19,雄12)的14项变量.运用SPSS13 0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成年猕猴跟骨的性差明显,14项变量中有9项变量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模型法和逐步法判别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正确判别率的范围是90 3%~100 0%.结论:用跟骨某些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可以有效鉴定猕猴的性别,比较结果表明灵长类(猕猴)和人类性别判别函数具有一定种群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肤纹(dermatoglyphics)是灵长类形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有关灵长类肤纹的研究较多,作者曾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的花纹强度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但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太行山猕猴肤纹脊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相应花纹区肤纹脊数的比较研究,获得较为详实的资料。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研究对52(♂:18,♀:34)例太行山猕猴掌、跖面7个花纹区,即近端小鱼际(Hp)、远端小鱼际(Hd)、大鱼际(Th)和指间Ⅰ-Ⅳ区的花纹脊数为形态指标,研究肤纹脊数的性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的分布特征.方法:直接观察太行山猕猴掌面肤纹标本31例.结果: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常出现的三角有10个,三角数目在8~11个之间,平均9.1个.结论: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分布模式与其他灵长类掌面三角相比有差异.掌面三角性差和侧差无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灵长类动物进化程度、掌垫发育、花纹类型以及观察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凤产 《解剖学报》2018,49(5):671-676
目的 探讨太行山猕猴掌面肤纹嵴线走向特征。 方法 对52例(♀37例、♂15例)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掌面肤纹的嵴线走向进行调查,建立太行山猕猴掌面肤纹嵴线走向模型,并与日本猕猴进行比较。 结果 在种群水平上,太行山猕猴掌面指间Ⅱ区嵴线走向末端主要至2、5、6区, 6区频率最高;掌面指间Ⅲ区嵴线走向末端主要结束于6区,掌面小鱼际角1区域嵴线多呈现12/4/2走向;掌面肤纹嵴线走向侧别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为对称结构;雌雄性之间,掌面角1的嵴线走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角7、角8嵴线走向性差不明显(P>0.05);太行山猕猴和两组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掌面肤纹嵴线走向相互之间种属差异明显(P<0.01)。 结论 猕猴肤纹的嵴线走向特征可以作为研究种属差异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的特征及在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55例(♂20例,旱35例)太行山猕猴掌面指间Ⅰ区的花纹类型进行调查,并与日本高崎山猕猴和屋久岛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结果:太行山猕猴指间Ⅰ区斗形纹(W)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占78.9%,其次是箕形纹(L),开放形花纹(O)几乎不存在;雌雄性太行山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屋久岛猕猴和高崎山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性别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3组猕猴的掌面指间Ⅰ区斗形纹和双箕形纹均是雄性高于雌性,而Ⅰ区开放形花纹和箕形纹是雌性高于雄性。结论:雄性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较雌性更复杂,可能与雌雄个体在群体中角色的不同有关;3组猕猴指间Ⅰ区肤纹特征相互之间均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地理分布隔离和遗传漂变所致,推测太行山猕猴、高崎山猕猴和屋久岛猕猴分化的时间较早,分化后交流很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猕猴跖骨形态变量建立判别函数来鉴定性别.方法:测量37例太行山猕猴跖骨的9个形态学变量.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跖骨长度等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差异.用全模型法跖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85.3%~94.6%,用逐步判别法跖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82.4%~91.2%.在跖骨9个形态学变量中长度变量首先被挑选出来,说明长度变量在性别判别中起重要作用.用判别函数判别性别时跖骨左、右侧无差异.结论:用每根跖骨形态学变量建立多元判别函数可以有效地区分猕猴性别,对灵长类跖骨标本的性别鉴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掌骨和跖骨也属长骨,它们的滋养动脉分布与四肢其他长骨有相似的规律。研究掌、跖骨滋养孔可作为长骨滋养孔方向形成研究的对照和积累国人的体质资料。作者在1980年已发表摘要的基础上,作了重新调查和补充。国外有Singh(59′,′60)和Patake等(′77)做过研究,国内于最近见有张显利等(′82)观察掌骨滋养孔一文。材料和方法利用成套的国人成人骨骼,取其中50人的掌骨(500根)和跖骨(500根)共1,000根。先测量骨体的长度。掌、跖骨除第一骨外,均在其头部有一个次发骨化中心,头与体融合处留有明显的骨嵴;第一掌、跖骨则在底部有一次发中心,它与体融合处也留有小嵴。测量时即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骨形态学特征.方法:测量30例成年太行山猕猴掌骨标本10个形态学变量.数据用SPSS13.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建立掌骨的多元判别函数模型.结果:第1根和第5根掌骨正确判别率是100.0%,中间3根正确判别率范围是92.2%~95.6%,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结果相似,说明判别函数稳定有效.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1个猕猴种群中用掌骨和指骨的长度鉴定性别。方法采用直接测量法对11例雄性和25例雌性猕猴的掌骨和指骨长度进行测量。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结果手骨的性别正确判别率从近侧掌骨到远侧指骨逐渐增加。5根掌骨和5根远节指骨长度的性别判别率分别是88.9%和100.0%,第1根手骨(包括1节掌骨和2节指骨)和第5根手骨(包括1节掌骨和3节指骨)总长度的性别判别率分别是90.3%和100.0%。因子分析结果显示,19根手骨形态分组是以排(掌骨、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为单位,而不是以列(5根指骨)为单位。结论猕猴掌骨和指骨长度变量可以有效地识别性别,对非人灵长类的生物系统演化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猕猴掌(跖)面花纹强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PI)在两性之间和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性。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53只猕猴(♂:20,♀:33)的掌面和跖面7个主要花纹区,即近端小鱼际(HP)、远端小鱼际(HD)、大鱼际(TH)及指间4区(Ⅰ-Ⅳ)的花纹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掌面和跖面所有研究变量没有一项达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在两性之间和左右两侧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足部骨骼之畸形变异及各骨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作者共观察成年男性足部X线象160例。对足部骨骼之畸形变异进行了研究。 2.足部额外骨并不少见,占35%,常见者有副舟骨、副腓骨、跖间骨及三角骨等。 3.跖骨头下方之籽骨数目可以为0—8个。 4.作者测量了第一、二跖骨间角、(足母)趾跖趾间角、Bohler氏角、舟骨粗隆突出距离,第一、二跖骨头差及跖骨干皮质厚度,并指出其相互关系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跗跖关节韧带的走行和分布。 方法 解剖观察跗跖关节的韧带,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跗跖关节背侧的韧带扁而薄,相邻骨骼间呈纵行,横行或斜行分布。除第1、2跖骨间无骨间韧带外,相邻跖骨间、楔骨间、外侧楔骨与骰骨间和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基底部之间均有韧带相连。在跗跖关节的跖侧,胫骨后肌腱向远端延伸的纤维连接3块楔骨和第1~4跖骨基底部,形成一个韧带群;内侧楔骨与第1、2跖骨基底部各有韧带相连;外侧楔骨和骰骨与第3~5跖骨基底部有一横行韧带相连。 结论 跗跖关节的韧带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维持跗跖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16.
正常掌骨和近节指骨及其髓腔的X线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临床诊断、手外科的应用以及掌指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和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汉族大学生 186人 (男 90人 ,女 96人 ) ,进行双手后前位X线摄片 ,分别测量各掌骨、近节指骨的长度及髓腔长度、最窄处宽度及最窄处与相应掌骨或指骨轴长中点的距离 ,将所得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Ⅱ~Ⅴ掌骨髓腔最狭窄段在骨干中点近侧约 3mm~ 8mm处。掌骨髓腔长度大约为掌骨长的 3/5 ,近节指骨髓腔长度大约为近节指骨长的 4 /5。掌骨髓腔长与掌骨长比值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 ;近节指骨髓腔长与近节指骨长比值中 ,除拇指外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对手矫形外科选择最适合的掌指关节假体和选择骨折内固定物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8岁。因左足部包块5年于2000年2月20日入院。体检:左足第3、4跖骨处掌侧及背侧均可扪及结节状肿块,质硬、固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发红、溃烂等。背侧肿块约3cm×3cm,掌侧肿块约2.0cm×1.5cm。X线摄片提示:左第3、4跖骨内生性软骨瘤。临床诊断:左足第3、4跖骨软骨瘤。足背入路行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第4跖骨基底部膨大,骨皮质变薄,打开骨皮质见肿块位于骨内,呈淡黄色分叶状,分叶之间有薄层的骨隔,肿块部分突破掌侧骨皮质在软组织内形成一直径2cm大小的肿块。整个肿块包膜完整,易分离。图1 肿瘤由长梭形和短梭形细胞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体跖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年龄>40岁(性别不限)、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3具,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取出全部右足,剔除软组织。用高精慢速锯于第1~5跖骨基底、跖骨干、跖骨头3个节段,垂直于其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试样,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跖、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在跖骨头和跖骨基底标本测量松质骨的硬度值,在跖骨干标本测量皮质骨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选取45个骨骼区域,共制备45个骨组织试样,测量900个位点。跖骨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跖骨硬度为(36.35±7.43) HV,其中第三跖骨硬度最大为(38.95±9.01)HV;跖骨干硬度高于跖骨头和跖骨基底,分别为(40.95±6.65)、(34.86±6.68)、(33.25±6.64)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31, P<0.01),而跖骨跖侧、背侧、内侧、外侧的硬度分别为(36.11±7.05)、(36.32±7.49)、(36.69±7.79)、(36.28±7.42)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6, 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人体跖骨显微维氏硬度的分布特征;了解不同部位间的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师在该部位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正确选择钢板放置的位置,置钉的密度和方向等,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固定效果。本研究结果还可为未来设计硬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生理特点更加接近的接骨板、螺钉、人工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先证者(Ⅲ) 女,4 2岁,身高160 mm.智力及语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牙、头发、指甲、皮肤和眼睛等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双下肢长骨发育正常.左手食指指骨缺如,伴第2掌骨变短畸形,中指、无名指第1节指骨并指,中指第2、3节指骨缺如;右手食指指骨缺如,伴第2掌骨缺如,中指第2、3节指骨缺如.左、右足第2、3跖骨缺如伴第2、3趾趾骨缺如,(踇)趾跖趾关节畸形(图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6例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 例新鲜标本上观测距腓前韧带起止点及行径,第2跗跖背侧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模拟重建手术。 结果 第2跗跖背侧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韧带长度(2.4±0.5) cm。(1)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临床应用12例,全部病人随访4月~2年,重建后距腓前韧带可纠正踝内翻畸形,骨瓣愈合时间为2~3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无再断裂并发症。 结论 骨瓣修整后的背侧韧带重建距腓前韧带有术式简单,重建韧带结构接近正常,受区损伤小等优点;采用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