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对41例CHD者手术前后和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前后CHD者异常心电图率高达87.8%,手术后新发现异常心电图改变27例,占66%。结论心电图检查对CHD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可以做为评价术后心肌损伤的有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电图及心肌代谢标记物改变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梗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42例CABG术后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每天1次,如果有心电图改变,则每天2次,连续3—5d。检测术后4—6h心肌酶谱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如果有异常,则连续检测3d,每天1次。结果在142例病人中,心电图单纯ST-T改变41例,其中ST段上移32例,ST段下移9例,出现Q波者10例,其中单纯Q波者7例,伴ST段抬高3例,无阳性改变91例。CK-MB阳性8例。cTnI阳性5例。诊断围术期心梗2例。结论CABG术后心电图及心肌代谢标记物的改变须综合分析,结合麻醉、手术过程和病人病情特点可有效提高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梗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可行性。方法应用介入方法治疗12例CHD者,均在术中密切监护和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治愈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闲(PDA)6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明显缓解2例,其中肺动脉辩狭窄(PS)和ASD各1例。失败2例,其中1例PDA和1例室间隔缺损(VSD)因病变严重或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手术不成功。介入治疗成功率达83%(10/12)。结论具有良好心脏介入治疗工作基础的二级医院,开展CHD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SC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因STEMI行PCI术后SCF现象患者28例资料,采用单双日分组方法将其中14例运用IABP治疗分为治疗组,其余14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回落及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BNP水平差异;治疗10d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LVEF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h心电图ST回落50%者对照组组占28.1%,治疗组占61%;术前两组BNP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24h对照组为(365.1±121.6)ng/L,治疗组为(278.4±92.7)ng/L;术后1周对照组为(295.7±65.8)ng/L,治疗组为(203.8±64.7)ng/L,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恢复期LVEF值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SCF现象患者应用IABP明显影响BNP水平,提高恢复期LVEF值,对心功能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对冠心病(CHD)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C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及术后镇痛A组用芬太尼,B组用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两组麻醉诱导及其他维持用药相同,术后48h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镇痛效果,1~8d监测动态心电图S-T改变。结果术后4、7d心肌缺血发生例数B组少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8dB组少于A组(P〈0.05)。两组VAS评分及缺血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PCIA可降低CHD患者术后发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系统性硬化(SSC)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116例SSC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116例中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者36例,异常发生率31%。其中ST-T改变者11例(占30%);窦性心动过速者6例(占16%);束支传导阻滞者5例(占14%);窦性心动过缓者4例(占11%);房室传导阻滞者3例(占8%);低电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各2例(各占5%);窦性心律不齐者1例(占2%)。结论SSC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常见,提示应将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倒置T波出现正常化(TWN)改变与冠心病(CHD)相关性,其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有TWN改变患者75例,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诊断,部分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结果 CAG阳性70例,阴性5例。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TWN改变与CHD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心肌缺血的一个诊断指标,TWN可在PCI术后早期出现。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用心阻抗图微波来观察分析心便恢复期患者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及心输出量,观察其梗塞部位、时间及异常Q波对心功能的影响,以指导病人康复期的保健及生活是非常必要的。材料与方法一、恢复期组4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均有典型病史,血清酶港变化和心电图所证实。急性发病后2个月病情稳定者,男29例,女11例,年龄33—74岁,平均59.8岁。急性心梗后时间:2个月一3年ZI例,3年一5年12例,5年以上7例。梗塞部位:前间壁15例,广泛前壁11例,下壁14例。恢复期心电图改变:相应导联仍在Q波或QS波31例,Q波消失9例。二、对照组40例与恢…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行Holter检查,测定77例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并与3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后心电图改变类型最常见的为ST-T改变,丘脑及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与脑叶ST-T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患者,除病后7d时血清CK-M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血清cTn-I、CK-MB在病后3~48h、3d、7d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其测定可能有助于脑心综合征的防治及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脉搭桥术(CB)后心电图改变的机理。方法 观察40例CB者术前及术后1~6月不同阶段12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 6例出现QRS波群电压降低,3例病人异常Q波增深,18例出现明显ST-T改变。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结论 CB可因手术创伤、再灌注损伤及患者基础病变的心肌损害,致术后早期出现上述心电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ICS)植入术(简称植入术)对冠心病(CHD)者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15例行植入术者均于术前1d和术后1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其手术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的QTcd均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3)。结论:成功的植入术可能降低CHD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者行131碘治疗前后的心电目变化.方法 对45例甲亢者行131碘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及6个月后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例中有41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异常发生率较高.结论 甲亢患者中在治疗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随甲亢的治愈,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50例冠心病(CHD)患者分别于介入治疗前、术后即刻及6、12、24、48 h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CHD患者血管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完全血运重建者术后6 h VEGF水平降至正常;部分血运重建者术后48 h VEGF水平仍高于正常(P<0.01),但明显低于术前(P<0.05);冠脉急性闭塞者VEGF水平急剧升高,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完全和部分血运重建者(P<0.01)。认为血VEGF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及先心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VSD并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HD)同时介入治疗及复杂型CHD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2例VSD并发其他CHD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3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5例。其中男21例,女41例,年龄36 (23,180) 月,体质量15 (11,48) (kg);11例复杂型CHD术后出现VSD残余分流,男6例,女5例,最短外科术后时间为14 d,最长术后132月,中位外科术后时间56月,体质量18.2(11,50)kg。所有病例均完成VSD介入封堵,其中1例心尖部肌部多发VSD通过动脉端逆行释放封堵器,1例肌部VSD经过颈内静脉途径完成封堵。2例术后存在少许残余分流,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无显著加重的房室瓣或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儿童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及操作程序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用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比索洛尔5mg/d+尼可地尔5mg,3次/日)和对照组(比索洛尔5mg/d)。两组患者PCI术后常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术后14d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及3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术后14d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好于对照组(P<0.05)。随访3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结论比索洛尔联用尼可地尔对PCI术后心绞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诊冠脉介入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54例AMI患者共置入支架65个,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60和d内症状、心功能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36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12例症状较术前缓解不明显,6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其中1例治疗无效死亡).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者其心电图亦较术前明显缓解,住院期缩短,60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AMI患者行PCI的手术时间、心肌灌注水平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人民医院223例CHD介入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结果 223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新出现不同程度及性质的心律失常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发生心律失常3例(3.7%,3/82),包括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加速交界性心律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均为一过性心律失常,在术后2~3 h内自行缓解,窦性心动过缓伴加速交界性心律在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窦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例(6.2%,4/64),包括室性心动过速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间歇性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性心动过速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均在术后自行缓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间歇性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窦性心律。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发生心室颤动1例(8.3%,1/12),予电除颤、临时心脏起搏等治疗后恢复窦性。结论心律失常是CHD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多数为暂时性、一过性改变,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将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甚至导致死亡,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治疗的12例巨大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评估其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2例患者均为继发孔型ASD,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6.3±10.6)岁,超声测量ASD缺损直径平均为(33.1±4.5)mm.4例患者心房顶部残端<3 mm或边缘菲薄,3例患者主动脉部位的残端<3 mm或缺如;肺动脉平均压力(36.2±13.1)mm Hg,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7例;心脏显著扩大者6例.均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器直径36~42 mm.术后1周、3、6、12个月行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随访.结果:12例患者均采用右上肺静脉释放法,10例手术成功,2例缺损直径>40 mm者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为83.3%.2例患者术后超声检查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残余分流消失.1例心房顶部残端<3 mm患者术后1 d封堵器脱落,行急诊外科手术.术后3个月~6年的随访中,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3个月内肺动脉压力均显著下降,6例心脏显著扩大者心脏均明显缩小.所有患者均无房水平的分流,未发现栓塞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传导系统异常、偏头痛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应该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改变与Child-Pugh分级和肝硬化性心肌病(CCM)之间的关系。方法设立健康对照组(51例)、CHC组(45例)、CHC后肝硬化组(51例)。CHC后肝硬化组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又分为Child-Pugh A级14例,Child-Pugh B级20例,Child-Pugh C级17例。所有病例使用日本光电心电图机ECG-1550P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测量、分析心电图,比较各组心电图改变的差异及与Child-Pugh分级和CCM发病的关系。结果1心电图异常:CHC后肝硬化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2.55%,总心电图异常例次112,平均每例患者有2.20次异常心电图;健康对照组、CHC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96%、6.66%,均为轻微异常心电图。2CHC后肝硬化主要心电图异常种类:Q-T间期延长(28/51,54.90%),ST-T改变(27/51,52.94%),肢导低电压(17/51,33.33%),说明3种异常心电图组合较为常见。3CHC后肝硬化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组合与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Child-Pugh A级Q-Tc间期延长0例(0/14),ST-T改变1例(1/14),肢导低电压1例(1/14);Child-Pugh B级Q-Tc间期延长13例(13/20),ST-T改变11例(11/20),肢导低电压5例(5/20);Child-Pugh C级Q-T间期延长15(15/17),ST-T改变15例(15/17),肢导低电压11例(11/17)。结论 CHC后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种心电图异常,其中以Q-Tc间期延长、ST-T改变、肢导低电压为主,出现3种心电图异常组合且肝功能为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且并发CCM,对判断CHC后肝硬化预后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