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阳结谓之隔”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此“三阳”自唐·王冰以后迄至近代,皆认为是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认为,手足太阳经脉所出现的一系列主要病证中,与隔病不符,各注家所解说的发病机理与实际情况亦有出入。“三阳结谓之隔”之“三阳”应按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改为“二阳结谓之隔”。这既符合杨氏原文,也符合于阳明经脉所出现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
“三阳结谓之隔”语出《素问·阴阳别论篇》。后人对其多有发挥,更有不少名家认为所指即系噎膈。如金·张子和云:“三阳者,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谓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1〕明·张景岳亦在《景岳...  相似文献   

3.
4.
三阳病中的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及大承气汤证所见的烦躁,都具有实热之性质,但病机不同,故症状治法各异。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疾病各自不同的个性及动态变化的概然性。怎样才能看到“本质”,这就是辨证的核心。换言之,鉴别要点“就在于每一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回归经典、溯本求源之路,归纳总结出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分别在《内经》《难经》中检索“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三阳三阴”,然后将检索结果所在语句按篇章整理,再结合篇章主旨及上下文总结出三阴三阳在该语句中的指代和含义,最后将相同含义的三阴三阳所在语句分篇汇总,进行归纳总结及讨论推测。结果 总结出三阴三阳的3个所指:①太阳、阳明、少阳和(或)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②单指太阳或太阴;③指三个属阴的脉象和三个属阳的脉象。归纳出三阴三阳的的4类含义:①脉象,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和浮、沉、长、短、滑、涩六脉(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以及去、至、静、动、迟、数六脉(去静迟为阴,至动数为阳);②经脉,包括六经脉和十二经脉两种;③五运六气之六气;④开阖枢——阴阳离合的三种状态。结论 三阴三阳在《内经》《难经》中有多种指代和含义,对当前概念完善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三阴三阳更真切的本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一个术语可以表示多义,一种意义又有众多术语表示,医学术语的应用不规范。本文以咽类术语为例,辨析了咽、咽嗌、咽门、咽路、咽喉、喉咽、嗌等7个相关术语的含义,指出术语的辨析对中医术语规范化及中医专科词典及大型语文辞书的编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脉结代辨析     
何华 《光明中医》2001,16(3):1-1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诊法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斗争中 ,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所积累的“以常衡变” ,“以变识病”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是临床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脉结代之说 ,在中医书刊、病历书写和病历讨论中应用广泛。目前临床对一些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笼统地称为脉结代也比较普遍。然而 ,笔者认为 ,临床常见的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可见于促脉、结脉、代脉 ,不能笼统地称为脉结代。结脉、代脉是二种不同的脉象 ,脉结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兹将理由叙述如下。结脉 ,脉纲属迟脉类 ,脉理是阴盛而阳不和 ,邪…  相似文献   

8.
《内经》首次提出结与结证之概念,尽管内容较为分散,但仍可见其理论架构之端倪。笔者主要从生理之结与病理之结分而论之。由结导致的临床病证称为结证。其临床表现与病因、病位、病程等因素有关,结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与结证相关的病症有痹证、肿瘤、中风、胸痹心痛、消渴、便血、癃闭、水肿等。治疗采用解结与散结相结合,注重多方法多途径多靶点结合,长期综合治疗。对其整理研究,期盼对上述慢性疾病的防治,且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曲”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条文中"隐曲"之义,世人多有歧议,主要是情志影响与男性性功能障碍.笔者认为:"隐曲"当以"前阴"解释为妥,作情志义有违原文旨意.兹不揣谫陋,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11.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治疗疾病的原则性论述,由于言语古奥,晦涩难明,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结者散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意为"血气痰浊郁结的疾病,就用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1]。  相似文献   

13.
"结胸证"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以胸膈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其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均有其特殊性。同时,与"脏结证""痞证""少阳证""胸痹病""悬饮证"等病症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却不尽相同。"结胸证"与现代临床上的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等病症相似。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上古时期先哲“一分为三”观念及汉代应用“三阴三阳”思维命名经脉,结合《黄帝内经》相关原文,探求其如何应用这一思维模式,服务于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三阴三阳”六病为《伤寒论》的“辨病”主体,六病以症状为纲领,包括病因病机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明显运用,使其具有动态、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其动态性具体体现在传变特点上;时间性除体现在六病的传变顺序及时间上,还体现在“欲解时”;空间性体现在“表证”“里证”与“半表半里证”的提出,特别是“半表半里证”的引入,是“三阴三阳”六病在《内经》阴阳八纲概念基础上的升华点。笔者一得之见,以为“三阴三阳”六病是一套仲景归纳出的临床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工具,时间属性是其优于一般病名概念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17.
结者,聚也。其证、治肇始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已有“结阴”、“结阳”的记载,并提出“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仲景承经旨,在《伤寒论》中,对脏结、阳微结、纯阴结等病证从病因、病理到证状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并根据邪结的性质、部位、表现,以“结者散之”为原则,提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层次、实质与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认为学者们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等引入其中。指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将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既能把内容复杂的三阳病用经、腑两证归纳成纲,便于探讨其本质,又能更精确地指导辨证用药。为此,笔者作一肤浅讨论,供同道参考。 一、由来 查《伤寒论》三阳病篇,虽然多次提及“经”字,如“以行其  相似文献   

20.
《易经》对三阴三阳理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三阳理论的发源,应以《易经》为嗃矢,虽其文中未明言三阴三阳,但三阴三阳的思想已隐含其中。仲景以降,治伤寒之学者,无不致力于三阴三阳的实质,其学说已达三十余种,但大都自《内经》断代,唯求其医家之三阴三阳,故虽穷经皓首,亦未必能发其真谛。医家的三阴三阳理论,是对远古哲学家之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和继承,它保存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性,多思辨的特点,又赋予了它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等概念,使中国医学从神权医阶段过渡到哲学医阶段,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