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比较疟原虫血膜瑞氏染色法与姬氏染色法的优缺点。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疟原虫阳性患者3例,及未找到疟原虫患者7例为研究对象,每人抽取静脉血液2 m L为一份,每份血液样本制作疟原虫血涂片10张,共制得100张血涂片,随机分配50张做瑞氏染色,50张做姬氏染色。待血膜自然干燥后,变换顺序交由2位形态学经验丰富的医生镜检观察。结果瑞氏组中厚血膜脱落数为5张,薄血膜脱落数为2张;姬氏组厚血膜脱落数为6张,薄血膜均未脱落,从镜检来看,瑞氏组细胞胞质显示不清,有粘连,血膜背景暗红色,虫体结构模糊,颜色暗淡不清晰,核呈红褐色,浆呈暗蓝色,核质显示不清;姬氏组胞质显示清楚,少粘连,血膜显示背景青蓝色,虫体结构清晰,颜色鲜亮,核呈鲜红色,浆呈天蓝色,核质显示清楚。结论通过两组血膜结果比较,姬姆萨染色的疟原虫血膜稍优于瑞氏染色的疟原虫血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与传统涂片法+瑞氏染色法两种制片染色方案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首先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检测40例嗜酸性粒细胞在5%-15%的的血液标本涂片,镜检嗜酸细胞比例,比较两种染色方法对嗜酸细胞检测准确度的差异。然后对92例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BALF或痰查找嗜酸性粒细胞的病例采用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传统方法即单纯涂抹制片法和瑞氏染色法相比较,观察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效果。结果40例血涂片中,两种染色方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准确度相当。BALF及痰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时,传统涂片方法 +瑞氏染色法制作的涂片着色时间长(10-15 min),部分涂片标本存在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39.1%(36/92)。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着色时间短(约3 min),标本未见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为60.9%(56/92)。结论采用改良涂片法和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能有效缩短涂片染色时间,大大提高了BALF和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瞬间转化剂配制瑞氏染液的效果和配制方法。方法:取瑞氏粉1g加入10ml瞬间转化剂摇10s,然后加入100ml甲醇,即配即用,并与传统方法配制的瑞氏染色液染色法比较。结果:该法血涂片染色效果佳,着色鲜艳,亮丽,透光度好,细胞浆,质,核、胞浆颗粒及细胞轮廓清晰易辨认。结论:加入瞬间转化剂配制的染液即配即用效果优于传统瑞氏染色法。  相似文献   

4.
吖啶橙与瑞氏染色法检测伯氏疟原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吖啶橙 (AO)与瑞氏染色法检测伯氏疟原虫的实用性。方法 :10倍倍比稀释经血液腹腔接种传代感染 4~ 6天的伯氏疟小鼠尾血 ,同时制薄血片。以AO法和瑞氏法染色后高倍镜检 ,记录每片发现三次原虫的平均时间。结果 :AO法与瑞氏法检测发现疟原虫的时间有差别 ,前者较后者快。结论 :AO法是检测人体疟原虫的一种简便、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常用的疟原虫染色法有:瑞氏染色法、吉氏染色法。传统的单一染色法存在某些缺陷,如瑞氏染液是用甲醇配制的,偏于酸性,染出的疟原虫标本易褪色,保存时间较短,多用于临床诊断。吉氏染液是水溶性的,疟原虫标本需经甲醇固定后再行染色,染色时间较长,而且需要特定的缓冲液。以上两种单一染色法制作的疟原虫标本,虫体结构着色不均匀,在教学实验课上使用效果不理想。教学需要的疟原虫标本应使其结构清晰、颜色鲜明、有对比性、保存时间较长。为  相似文献   

6.
丑莉莉 《当代医学》2010,16(34):136-136,88
目的探讨已退色疟原虫血片复染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五种染色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染液,不同的缓冲液及染色时间,进行对比实验。结果疟原虫血片标本用传统的单一染色法复染,效果均不佳。瑞氏与吉氏复合染色法,虫体结构清晰着色均匀。结论瑞氏与吉氏复合染色法复染退色疟原虫血片可满足教学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 血细胞染色,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罗氏(Romanowsky)染色为标准染色法,但限于天青B染料难得及价格昂贵,尚未在国内外普及。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瑞氏(Wright)染色法、姬氏(Giemsa)染色法及瑞-姬混合染色法。单独使用瑞氏、姬氏染色,由于试剂质量不同,天青B含量各异,常影响染色效果,同时染色的时间稍长,对急症及门诊血常规检验有一定影响。Mc Donald提出,通过染液加磷酸  相似文献   

8.
几种血涂片染色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涂片染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和组织学教学片的制作。传统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氏、Giemsa氏和Wright-Giemsa混合法,作为医学检验以简单快捷为首选,而要制作教学标本,则对染色效果、标本存放时间要求更高,对此,我们对各种染色方法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比较,以期找到较稳定的、效果满意的染色方法用于制作大批量教学标本。1材料与方法1.1采集标本用消毒采血针头扎刺手指头或耳垂,滴取黄豆大小血滴于洁净载玻片上,推成均匀血膜,自然晾干,用甲醇固定2min~5min。大量制作教学标本可一次推出所需血膜,固定待用。1.2染色1.2.1Giemsa氏染色法将Giemsa原液(配制1年后)分别与pH6.4、6.6、6.7、6.8的磷酸盐缓冲液按1∶10的比例配成工作液;将固定好的血片分别滴染以上4种工作液,每种染液又分别染25min、30min、45min、60min,自来水冲洗、镜检。1.2.2Wright氏染色法染液按传统方法预先配好,我们使用配制1个月后的Wright氏染液,用前用pH7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1倍,分别染5min、10min、15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镜检。1.2.3Wright-Giemsa...  相似文献   

9.
碱性品蓝血细胞染色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血细胞染色国内多使用瑞氏和姬姆萨染色法。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推荐Romanovs染色 ,由于试剂价格较贵 ,尚未在国内推行。我科在研究国产纺织染料过程中 ,发现碱性品蓝可染血细胞 ,其染色特点近似于瑞氏、姬姆萨染色 ,染料易得 ,方法简便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门诊患者血涂片和白血病患者骨随涂片进行染色。1.2 试剂 :甲醇 ,10 g/L碱性品蓝水溶液 (猫牌 ,天津染料批发公司 )。1.3 碱性品蓝染色法 :涂片以甲醇固定 2min ,水洗 ,加 10 g/L碱性品蓝水溶液染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巴氏染色法对精子形态染色的效果,寻找可替代巴氏染色法的简单、有效的精子形态染色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21份精液标本,每份标本同时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巴氏染色法对精液涂片进行染色,分析两种染色方法的结果.结果 两种染色方法对精子形态的评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正常形态精子和异常形态精子的评估分别具有正相关性,r值为0.984、0.986(P均<0.01).结论 瑞氏-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精子形态染色方法,可替代巴氏染色法.  相似文献   

11.
检查疟原虫的三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才春 《海南医学》2003,14(3):43-43
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临床检验中的常用项目 ,制备血涂片有两种方法 ,即簿血膜和厚血膜 ,现在也采用试管法 ,试管法对疟原虫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现用厚血膜、薄血膜、试管法对 15 0例疟原虫检查的标本进行比较。1 材料1.1 标本来源  1999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在东方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病人 15 0例。1.2 仪器  9M0 2 11显微镜 ,日本生产。广州市富城科教仪器厂生产的80 0离心机。1.3 瑞氏染液2 方法2 .1 按常规的血涂片制作一个厚血膜和一个薄血膜 ,在一支一次性试管中加入 2 0 0ul生理盐水 ,然后加入 2 0 0ul新鲜血标本 ,摇匀…  相似文献   

12.
掌握血涂片地混合染色法是用瑞氏-姬姆萨混合进行染色。两种染料混合极易产生沉淀,染液表面易形成一层氧化膜,沉淀物质沉积于血涂片上,不易冲洗干净,影响观察。而且混合液相互反应,红细胞不易着色,影响染色效果。我们经过一段时间代反复摸索和实验,对血涂片地混合染色进行改良,采用瑞氏与姬姆萨双重染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达到教学的要求。1方法门)新鲜血涂片自然晾干,()瑞氏染液染色5min,蒸馏水冲洗数逾;门儿05%乙酸分色2~3S,蒸馏水冲洗两遍,()稀释了的垃姆萨染色液染色10min,蒸馏水冲洗数逾,吹干,(5)无水酒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瞬间转化剂配制瑞氏染液的效果和配制方法.方法取瑞氏粉1 g加入10 ml瞬间转化剂摇10 s,然后加入100 ml甲醇,即配即用,并与传统方法配制的瑞氏染色液染色法比较.结果该法血涂片染色效果佳、着色鲜艳、亮丽、透光度好,细胞浆、质、核,胞浆颗粒及细胞轮廓清晰易辨认.结论加入瞬间转化剂配制的染液即配即用效果优于传统瑞氏染色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识别细胞种类和鉴定各种异常细胞 ,血涂片检查前必须染色 ,目前常用瑞氏染色法 ,此法简便实用 ,染色效果良好。1 染色原理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发生分解 ,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物质相结合形成红色 ,碱性染色可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相结合形成蓝色。染液配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学员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到效果好、结构清晰的各种血细胞 ,选择良好的血涂片标本染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以往临床上常用瑞氏或姬姆萨两种染色方法 ,其主要特点为操作比较简单、染色时间也较短 ,但易受其pH、温度、时间等影响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经过反复实验认为 ,应用瑞氏 姬姆萨混合染色法制作教学血涂片标本 ,较单用一种染色方法效果好。1 材料与方法1.1 材 料染液配制 :瑞氏染液 5 .0ml,姬姆萨原液1.0ml,加磷酸盐缓冲液 6 .0ml(pH 6 .4~ 6 .9)混合 ,如有沉淀生成 ,则应重新配制。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株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进行染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小鼠肝、脾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60℃烤箱30min烘烤,二甲苯脱蜡,常规乙醇水化至水,用2、3、4倍稀释的吉姆萨工作液分别染色3min、5min、10min;同时做常规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结果 3倍稀释Giemsa工作液染色5min的染色效果最佳。镜下观察,疟原虫染色鲜明、虫体胞浆蓝色,胞核粉红、疟色素染为棕褐色,清晰易辨,明显优于HE染色法。结论使用Giemsa染色法对P.b.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的染色简单易行,需时短,效果良好,在临床及科研领域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围血涂片染色镜检疟原虫仍是当前确诊疟疾最可靠的方法。其中厚血膜用以检出疟原虫,薄血膜用于虫种的鉴定。目前常用的染剂为吉氏和瑞氏染剂。但由于若干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原虫的漏检,特别是对于低原虫血症,所以病原诊断一直是疟疾防治工作中实际存在和亟需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谨就疟疾病原诊断的应用方面综述如下。常用血检方法申影响疟原虫检出的若干因素一、周围血液中疟原虫的密度一般认为,每立方毫米血液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荧光素染色法与常规染色法检验疟原虫的效果,我们对160例发热疑为疟疾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在疟疾流行季节,对医院门诊发热疑为疟疾的患者自耳垂取血约3立方毫米,在载玻片上制成半厚血膜(比厚血膜薄些).干后用甲醇固定,于2个月后用荧光素染色镜检.另外,同一患者按常规方法在载玻片上制成厚、薄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镜检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9.
Wright-Giemsa(瑞-吉氏)混合染色法有简便快速,并兼顾瑞氏与吉氏两种染色法的优点.各种不同细胞被染色后,核、浆、颗粒清晰可辨.血片、髓片、原虫、红斑狼疮细胞等均有同样着色快速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常规染色方法. 1 试剂与方法 1.1 试剂配制瑞氏粉1.0g及吉氏粉1.0g,加适量甘油研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四种染色方法制作白血病细胞血涂片标本的效果。[方法]Wright氏染色法:染色时间分别为10、15、20 min;Giemsa氏染色法:染色时间分别10、15、20 min;Wright氏-Giemsa氏混合染色法,染色时间分别10、15、20 min;Wright氏-Giemsa氏分步联合染色法,染色时间分别10、15、20 min。[结果]Wright氏-Giemsa氏分步联合染色法对前三种染色法起互补作用,其染色法制作的标本兼有前三种方法的优点,即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细胞核结构的识别较佳;可以使细胞质颗粒着色较好,色泽纯正,易于观察辨认。[结论]Wright氏-Giemsa氏分步联合染色法制作的标本,染色效果最佳,易于观察辨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