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症的磁共振成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作用.[方法]分析9例脑灰质异位症 病人,用 0.2T磁共振成像机进行各个断面 T1,T2 WI及强化 T1 WI扫描 3例同时做 CT平扫及强化. [结果] 9例 12个病灶均在大脑半球内.在各个序列上病灶的信号与脑灰质信号一样,病灶与侧脑室关 系密切,病灶的大小和形状各种各样.异位的灰质可以压迫脑室形成压迹,但一般无明显的占位效应.脑 灰质异位常伴有其它颅脑畸形.[结论]磁共振成像为检查脑灰质异位症的最敏感及有效的检查方法, 其信号特点在各个序列上与脑灰质信号相同且无增强效应. [  相似文献   

2.
杨超  韩福刚 《医学综述》2009,15(16):2506-2508
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是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无创性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对发生在颅内脑灰白质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如脑灰质异位症、颅内肿瘤、脑白质疏松症、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疾病。脑灰白质成像是在常规序列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对常规序列的必要补充。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是一项崭新的技术,近年来才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序列、临床应用以及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灰质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及CT、MRI资料,5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CT、MRI共同检查4例。结果脑灰质异位症的CT、MRI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区、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检查平均与正常灰质信号(密度)相同。结论CT、MRI是诊断灰质异位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症患者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脑灰质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脑灰质异位症男性居多,年龄以18岁以下青少年为主,症状以癫痫发作就诊居多,病变均为单发,脑灰质结节位于室管膜下占41.07%,非室管膜下55.36%,混合型3.57%;CT平扫脑灰质异位症患者异位灰质呈相对高密度,与脑皮质密度相同,增强扫描无强化特点,未见水肿及明显占位效应,仅巨大脑灰质异位灰质部分见占位效应;异位灰质MRI T1WI、T2WI序列均呈等皮质信号,与正常大脑皮质信号一致,见结节状、团块状、带状或板状信号影,周围未见水肿,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脑灰质异位症男性多见,发病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以室鼓膜下型多见,形态多为结节型,CT及MRI均可较好显示灰质异位灶,但MRI软组织分辨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患有脑血管淀粉样变合并脑出血的60例患者,所有收录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核磁共振检查,按照其临床检查成像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检查,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淀粉样变于MRI成像中的表现特点及比较两种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临床核磁共振及治疗手术证实,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其颅内出血量按照上述观察指标中颅内出血量等级进行划分,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2例、中量出血8例及大量出血10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6例、中量出血8例、大量出血6例。以上两组患者经MRI检查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诊断全部为多发性脑出血患者,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16例、顶叶8例、枕叶6例及颞叶8例,以上结果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出血灶基本吻合,其临床诊断正确率高达100%;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诊断为单病灶脑血肿患者20例,多发性脑血肿患者10例,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8例、顶叶12例、颞叶6例、枕叶10例,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3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其临床诊断正确率为60%。 MRI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诊断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并且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P<0.05,χ2=7.32)。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下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多呈现不规则形状,并且磁共振不同成像方法所显示信号频段与血肿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于T1WI磁共振检查中,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或中信号频段,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单纯性高信号或低信号。于T2WI磁共振检查中,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呈现与T1WI相似的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高信号。于SWI磁共振检查中,其出血病灶多呈现不规则形低信号区,除此之外SWI磁共振检查还可发现更多T1WI及T2WI未能发现的较为细小出血病灶,其直径均<5 mm。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于MRI检查中的临床表现特点显著,并且SWI磁共振检查相比较常规T1WI及T2WI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为优秀,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灰质异位症的低场强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及低场强MRI检查确诊的脑灰质异位症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检查。结果MRI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与位置,室管膜下型6例,皮质下局灶型8例,带状型1例。结论脑灰质异位症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灰质异位症临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定义  武华  王文鼎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73-75,F0003
目的 总结脑灰质异位症CT和MRI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脑灰质异位症的CT、MRI表现与临床症状。结果 (1)9例脑灰质异位症中,单纯灰质异位4例,伴脑裂畸形2例,伴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轻度脑萎缩1例,伴脑萎缩1例,伴轻度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2)临床症状各异,较突出的表现为癫痫。结论 对精神发育迟滞,青春期发病,癫痫发作及运动系统局灶性体征,符合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患者,配以CT、MRI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永磁型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0.15T)对足月顺产的正常新生儿20例和临床诊断的HIE患儿90例进行检查。HIE组病人的临床分度分别是轻度40例、中度38例和重度12例。结果:正常组新生儿的脑灰白质对比清楚,以T2加权像最明显。HIE组病人脑内均有片状的异常信号病灶,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均伴有皮层灰质与白质的对比模糊或消失;83例见于2个脑叶以上;86例呈对称分布。26例见蛛网膜下脑出血,20例见白质病灶内出现点片状出血。结论: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所致癫痫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特点.[方法]对10例脑灰质异位(HGM)所致癫痫患者的临床发作特点、影像学资料、脑电图特点和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于12岁前出现癫痫发作者有7例(70%);主要发作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共8例(80%);头颅MRI检查发现多发性的不规则结节灶6例(60%),位于双额、顶叶白质内5例(50%);10例均有脑电图异常,其中6例(60%)异常放电的部位与病灶部位基本一致;药物有效6例,难治性癫痫4例.[结论]脑灰质异位所致癫痫发病年龄早,主要发作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脑电图异常放电与病灶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约半数的患者正规的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与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25岁以下青少年多发,无明显智力低下。顶部多见,其次为颞,枕区。单发病灶。MRI可清楚显示病灶,T1和T2加权像示病变呈等皮质信号,并伴随异常脑沟延伸到脑白质深处。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病灶更为清晰。CT平扫为一异常的等密度脑回样或团块状病灶,伴随脑沟向脑白质深处延伸,窄窗宽观察更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结论:脑灰质异位症临床与影像表现均有一定特征,CT平扫即可做出诊断。CT可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灰质移位症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提高对脑灰质症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灰质移位症临床CT,MRI的影像学资料,评价脑灰质移位症病变的大小、分布、伴随的其他脑发育畸形,如胼胝体的发育畸形、平滑脑、脑裂畸形等,病变有无占位效应及其周围有无水肿情况.结果:30例脑灰质移位症患者中,脑灰质移位伴胼胝体发育畸形5例(17%);脑灰质移位脑裂畸形11例(36%);脑灰质移位伴平滑脑3例(10%);脑灰质结节位于室管膜下5例(17%);巨大孤立性脑灰质移位2例(7%);脑灰质结节位于半卵圆中心4例(13%);多发生在25岁以下,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18例患者有智力低下,2例肢体活动障碍,病灶多位于顶叶,其次是颞叶和枕叶,病变均为单发,CT和MRI能够清楚显示病变,T1WI与T2WI均显示等皮质信号,PDWI显示病灶更清楚;CT显示半卵圆中心,脑室白质区及室管膜下移位的灰质结节或团块,呈稍高密度影,与正常脑皮质密度相等,增强扫描病灶与正常脑皮质强化一致.结论:脑灰质移位症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均有一定特征,CT平扫一般即可做出诊断,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可作为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其认识能力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病例,脑裂畸形16例,灰质异位10例,无脑回或巨脑回畸形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癫痫和偏瘫等;结果 脑裂畸形特征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脑室,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影像与灰质等密度:灰质异位CT和MRI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区,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无脑回\巨脑回畸形脑表面光滑或部分区域光滑、平坦,脑回、脑沟消失,脑皮层增厚。结论 头颅CT和MRI是显示神经元移行异常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检查的2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椎管内肿瘤。为所有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意义。结果:22例患者磁共振检查中肿瘤多处于椎管内各个位置,胸腰段位置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多。同时,瘤体长度在1~5 cm之间,呈现出椭圆形、哑铃形或者不规则形态。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T1W像上呈现出低信号或者等信号状态,T2W像上呈现出高信号或者混杂信号状态。常规MRI扫描后实施Gd-DTPA增强扫描,呈现出病灶不规则增强的特点,病灶能够看到囊性变区。磁共振成像诊断髓外硬脊膜内肿瘤14例,硬脊膜外肿瘤5例,髓内肿瘤3例。病理学诊断髓外硬脊膜内肿瘤13例,硬脊膜外肿瘤5例,髓内肿瘤4例。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0.91%,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突出,临床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清晰患者发病的位置、病灶发展的具体情况等,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设计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与大脑灰质异位的关系;方法:总结了11 例经头颅CT检查、MRI检查发现的大脑灰质异位,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结果:11例大脑灰质异位者均有癫痫发作,46% 为难治性癫痫,临床表现与异位部位有关;结论:CT可以诊断灰质异位,儿童癫痫尤其是难治性癫痫应考虑大脑灰质异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7,(1):61-62
目的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方法选取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治时间在2015-03—2016-04间,对50例患者均进行同一治疗方案,并采用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在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定量测量脑血流量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双侧放射冠白质、双侧基底节区、双侧顶叶灰质8~24 h与48 h脑血流量(CBF)值显著优于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有效救治时间短、起病急等特点,采用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能够了解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与明确缺血部位,对患者预后判定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后期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的临床与脑磁共振成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6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均经尿有机酸测定、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确诊,通过磁共振成像了解脑损害特点,结合临床经过及生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于生后2—8个月发病,因“肌张力异常、智力运动障碍”来院。患者尿液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血液戊二酰肉碱浓度显著增高。脑MRI显示6例患儿脑基底节区损害,受累的灰质核团呈对称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5例患儿脑白质病变,其中4例出现在中央区白质,1例左侧顶叶下白质出现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6例患儿中有3例出现额颞部脑萎缩并双侧裂池明显扩大。结论脑深部灰质核团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及中央区白质MRI异常信号是戊二酸Ⅰ型的脑部MRI主要表现。额颞部脑萎缩、双侧侧裂池明显扩大为戊二酸血症Ⅰ型特征性MRI表现。脑MRI是评估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任永 《当代医学》2016,(35):43-45
目的 观察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1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按照回顾性分析办法总结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比较18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方法及MRI影像学诊断特点,观察统计患者主要影像学指标表现及信号图像.结果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MRI图像经查发现异常病灶集中在双侧外囊,左顶叶,双顶叶,右额叶,右颞叶等部位.其中左顶叶部位发病患者数最多达到38.88%(7/18).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T 1WI信号大部分表现为稍低或不明显,T2WI及FLAIR均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ADC表现为病灶信号增高,MRV均未见异常,增强扫面大部分未见异常强化,仅在7例左顶叶病灶患者中出现多发性小点强化.结论 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发现在颅脑病变区域,异常信号灶均累及大部分脑部组织,包括额叶、颞叶白质及颞叶、顶叶脑皮质,双侧基底节区等.在T2WI及T2水抑制图像中异常部位呈现高信号表征.对于弥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对于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表现为高信号.提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的鉴别与辅助诊断作用明显,其临床选择优势较高,患者对其无不良反应,适用范围较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脑灰质异位MRI表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不少学者[1~ 3] 对脑灰质异位核磁共振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过探讨 ,许多学者[1~ 3] 认为脑灰质异位患者顽固性癫的相关因素不明 ,但癫的形式与异位灰质的部位及相伴的其他发育异常的部位有关。本研究着重探讨癫的发生与异位灰质的类型、部位及发病年龄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8例经MRI证实的脑灰质异位患者 ,男性 6例 ,女性 12例。年龄 3~ 15( 8± 2 .3)岁。脑室周结节状灰质异位 10例 ,层状灰质异位 8例。年龄小于10岁的 12例 (结节状和层状各 6例 ) ,年龄大于 10岁的 6例 ( 4例为结节状 ,2例为层状 )。分析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CT与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5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CT与磁共振的图像特点和病灶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发现病灶数量41个,其中基底节区12个,丘脑8个,脑干6个,小脑4个,额叶5个,枕叶3个,顶叶2个,颞叶1个。磁共振检查发现病灶数量91个,其中基底节区21个,丘脑17个,脑干13个,小脑12个,额叶10个,枕叶9个,顶叶5个,颞叶4个。 CT与磁共振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单发40例,多发19例,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丘脑、脑干部位,病灶直径2.2mm~14.5mm。在CT图像上,病灶为低密度、略低密度。在磁共振图像上,病灶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T2 FLALR高信号,DWL明显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对病灶进行准确的显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38例,依据HIE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HIE组(24例)和中重度HIE组(14例),另外选取12例无窒息史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检查,同时测量额顶叶灰、白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丘脑等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HIE患儿在DWI检查发现深部脑白质病灶16个,基底核丘脑区病灶2个,出血性病灶1个,小脑及脑干病灶1个。感兴趣区ADC值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顶叶灰质、顶叶白质、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对照组与轻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兴趣区的ADC值在对照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灰质、顶叶灰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轻度HIE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检测HIE深部脑白质病灶方面较敏感,通过ADC值测定可以对HIE脑损伤程度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