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思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市活禽档口H7N9禽流感防控设施现况,探讨活禽市场设施和管理中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按各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72个活禽市场,每个市场根据档口结构调查1~3个活禽档口,共抽取127个档口,均为非病例暴露市场。另选取病例暴露市场16个,调查其活禽档口30个。观察记录活禽档口通风设施、内部分隔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结果非中心城区档口在将禽类"运离市场"比例(25.86%)高于中心城区档口(7.25%)(χ~2=8.230,P=0.004)。在通风设备使用方面,病例暴露市场档口(93.33%)使用搅拌型通风器械比例多于非病例暴露市场档口(68.50%)(χ~2=6.420,P=0.011);病例暴露市场档口将禽类"留在市场存栏"比例(56.67%)高于非病例暴露市场档口(28.35%)(χ~2=8.704,P=0.003)。结论搅拌型通风器械和活禽留在市场存栏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广州市活禽市场档口存在较多不利于禽流感防控的因素,政府须继续加强对于活禽档口设施和禽流感防控管理。  相似文献   

3.
自2013年3月H7N9禽流感疫情爆发以来,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628例,死亡161例,病死率约为25.6%,目前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东部省市。冬春季是高发季节,病人多有禽类接触史。从人和禽分离到的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发生了多处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等遗传进化,增强了病毒对人的遗传适应性、致病性和毒力,对首选治疗药物NA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产生了耐药性。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会在其天然宿主或人体内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及基因重配而产生新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3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自3个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并对该病毒进行进一步研究,描述该病毒的基因结构,首次在中国发现并确诊了甲型H7N9禽流感患者。H7N9禽流感对禽类致病性低,而对人类致病性高,目前尚无人间传播的证据。本文就目前对甲型H7N9禽流感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从临床的角度对甲型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2013年3月以来,我国华东地区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和香港等地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绝大多数患者曾有活禽鸟接触史,经病原体分离鉴定后,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1],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13年3月31日正式通报。截至2014年3月7日全国共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384例,死亡100例,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平塘县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分析,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法对密切接触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塘县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史有差异,密切接触者中无类似病例,外环境监测H7阳性率9.18%。结论 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与禽类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有关。早期发现并及时转诊是救治的关键。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监测,及时科学处置疫情,以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在上海和安徽两省市率先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现已累计报告数百例病例。H7N9禽流感病毒因其对人类的高致病性和迅速的传播速度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快速、准确的检测对H7N9禽流感的疫情监测和控制极为重要。该文就目前应用于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基因芯片、液相芯片、依赖核酸序列扩增法、高通量测序等)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般人流感病毒不直接感染禽,禽流感病毒也不直接感染人,但近年来相继发现H5N1、HTN2、HTN3、HTN7、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不同毒株对于人类的感染性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对廊坊市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防控经验,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策略,落实政府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公民责任这"四方责任",确保防控工作有效扎实开展,从而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综合防控体系,并建立健全长效的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主流媒体上报道的H7N9禽流感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与其它流感感染病例的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获得H7N9禽流感病例的初步流行趋势、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影响H7N9感染病例死亡原因。根据资料类型和适用条件参数或非参数检验方法。【结果】截止到2013年4月26日,以散发为主,尚无大规模爆发趋势。H7N9病例的性别比(男:女=75:36)为2.08,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流感病例特征(χ2=13.72,P=0.00)。H7N9病例的中位年龄是61.5岁(2~91岁),显著高于其它常见流感感染的年龄特征(Ridit分析,Hc=110.30,P=0.00)。H7N9病例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咳嗽、咳痰等,同时伴有全身酸痛、乏力等临床表现。H7N9感染病死率为19.83%(95%CI 12.58%~27.08%)(23/116),较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死率低。H7N9死亡病例年龄(67.5岁,27~87岁)、男:女比(17:5)有升高趋势,但与存活病例相比没有差别(年龄:58.5岁,2~91岁;男:女比58:31)。死亡病例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为3.5 d(0~11 d),显著高于存活病例组(1 d,0~13 d)。未见厨师、从事鸡鸭运输工作、从事禽类销售宰杀及肉贩等高危职业与H7N9病死有关(χ2=0.26,P=0.61);也未见死亡和存活病例暴露史存在差别(Fisher精确检验,P=1.00)。在国家控制H7N9传播过程中,累计隔离H7N9病例接触者1 330人,有3名接触者出现症状,均排除为H7N9感染。【结论】H7N9感染以散发为主,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H7N9感染具有独特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该流感病毒的致死性较H5N1低,未见高危职业或暴露史与H7N9病死有关,但感染症状出现后拖延就诊时间可能是造成病例死亡的原因之一。目前资料不支持H7N9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和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收集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或下呼吸提取物)标本、溯源外环境标本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5年4月6日~2017年5月8日全市报告17例确诊病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中位数64岁,≥65岁病例病死率75.00%(6/8),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或孕产史病例病死率85.71%(6/7)。病例均为散发,13例有活禽接触史或活禽市场暴露史。累计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110人,未发现二代病例。外环境应急监测H7N9核酸检测阳性率16.30%(30/184)。结论中老年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易感人群,相同暴露情况下,合并基础疾病史或孕产史预后差、病死率高。规范活禽交易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779-785
2013年3月至今,我国多个省市地区发生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并引起较高的病死率,而从2016年秋季开始的第5波疫情显得尤为严重,这使得人感染H7N9禽流感作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基因组进化及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期推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H7N9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感染与致病能力,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在BALB/c小鼠肺组织中连续传代,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比对探寻适应的分子机制。结果禽流感H7N9A/Anhui/1/2013病毒,经过在小鼠体内进行9次传代后,对鼠肺适应株与野生型毒株进行基因比对,发现适应株HA基因,NA基因以及PA亚基共发生了4个有义突变。结论禽流感H7N9A/Anhui/1/2013病毒经连续传代后基因发生突变,但对病毒的毒力以及致病力影响仍需后续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2013年3月底中国上海确诊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了科学认知和有效防范这一新发传染病,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治策略以及H7N9禽流感病毒的特性等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特点,为H7N9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经多渠道核实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相关数据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发病时间、地点、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结果 2013年中国共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148人,其中死亡48人,病死率为32.43%;主要集中在疫情爆发初期3~5月,特别是在4月,发生124例,占总数的83.78%,疫情在夏季明显减弱,进入秋冬季又逐渐抬升;确诊病例基本为散发状态,绝大多数发生在以江浙沪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较多,各自都超过了25例,其余各地均低于10例;男女性别比为2.33∶1;年龄分布在4~91岁的各个年龄段,以中老年人为主,45岁以上确诊病例占72.30%。结论 H7N9禽流感感染以散发为主,目前资料不支持H7N9存在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H7N9感染人群具有独特的性别、年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H7N9禽流感病毒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必需监测疫情的各个环节,建立可靠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H7N9病毒的来源和重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序列分析揭示H7N9病毒的来源和重组产生模式。方法收集H7N9序列,运用BLAST、MEGA5.0等生物信息
学软件分析序列相似性、多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确定H7N9病毒各节段序列的亲缘序列,模拟H7N9重组产生方式。结果系
统进化树显示HA、NA、PB2和NS节段最近缘关系序列只有一个;而PB1、PA、NP和MP节段序列,分布于不同的两个分枝。通
过组合分析亲缘序列,可以将目前流行的H7N9病毒分为5型:A、B、A/Shanghai/1/2013-H7N9、A/Pigeon/Shanghai/S1069-H7N9
和A/Zhejiang/HZ1/2013-H7N9。A型又可以分为A1和A2亚型。结论通过对序列的组合分析,推测此次H7N9病毒流行至少
由5个病毒经过4次重组产生,产生两个主要流行株A和B型。A1和A2亚型的出现是同一次重组过程中产生两株不同产物;A/
Pigeon/Shanghai/S1069-H7N9 是A 型H7N9 病毒在流行期间与当地H9N2 病毒的再一次重组产生。A/Zhejiang/HZ1/
2013-H7N9是A2亚型和B型重组后产生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7.
H7 N9疫情时期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H7 N9疫情时期发热门诊护理管理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采取多管齐下的护理管理方法加强H7 N9疫情时期发热门诊的护理管理工作,包括对发热门诊进行合理布局,对感染防控措施进行严格落实,对工作流程和职责进行修订,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紧急预案演练,落实标本采集与运送程序,严格控制护理管理与感染治疗,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结果本院发热门诊在H7N9疫情时期共接诊4620例次,共进行血标本采集4620例次,鼻咽拭子采集91例次,确诊感染H7 N9疫情的患者2例,经治疗后均治愈。发热门诊没有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现象。患者的H7N9疫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地应对H7N9疫情,做好H7 N9疫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乌鲁木齐市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防控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病例有农贸市场禽类环境暴露史,并从该农贸市场环境标本中检出1份H7禽流感阳性,1份H5型禽流感阳性.结论 活禽市场的暴露是感染H7N9禽流感的危险因素,要加强禽类外环境的检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新型禽源人流感病毒(H7N9)小鼠模型和可能的H7N9致病性和传播力研究。方法H7N9病毒感染小鼠,并与同居小鼠合笼,研究同居小鼠的临床指征变化,病毒复制情况,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同居小鼠的发病情况等方面研究H7N9病毒在同笼小鼠中的传播能力。结果研究表明H7N9病毒能有效地感染小鼠并造成致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感染小鼠并引起病理等改变。结论建立了H7N9小鼠模型,并对小鼠通过接触传播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深入研究传播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之间对甲型H7N9禽流感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为在学校中开展H7N9型禽流感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合肥市某2所大学随机分层整群抽取1—3年级医学与非医学生共55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x。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病毒来源”、“病毒灭活温度”及“传播方式”的医学生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7.7%、5.5%、23.8%,非医学生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12.5%、1.4%、18.0%。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此次禽流感感到轻微的害怕率分别为:50.2%、62.7%,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4)。大学生中已采取的预防措施答题率均低于50%。结论大学生对H7N9型禽流感科学认知度偏低,医学生在对禽流感的正确认识、态度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方面较非医学生好。因此,相关部门及学校需要适度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疫情的认知度及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