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浊致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医血浊致病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认为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学概念,是疾病的病理枢纽。从此角度对血浊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血浊所致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以中药,西药,头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并与单纯西药组治疗30例作对照。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77%,西药组有效率43%,2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眼针与中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治疗组(治疗组)、体针对照组(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对照组)三组。治疗组274例患者根据观眼取穴、循经取穴、病位取穴原则,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等穴位,同时配合自拟方剂沙芪煎剂治疗;观察组280例单纯应用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86例单纯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方面疗效优于观察组与对照组(P〈0.05,P〈0.01),且治疗组中枢面瘫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程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香港西医和中风后遗症病人对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认同程度,探讨促使针灸疗法加入香港公营医院常规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调查香港注册西医202例和2012年2月至4月期间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中风后遗症病人82例.问卷内容包括:1.对针灸疗法的整体看法;2.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成效的认同程度;以及3.对公营医院是否应该为中风病人提供针灸治疗的看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西医对针灸疗法的整体态度正面,但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总体认同程度偏低.2.有针灸经验的西医受访者明显比无经验者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更认同,更愿意转介中风后遗症病人接受针灸治疗.3.约有50%的西医受访者认为公营医院应提供针灸治疗予中风后遗症病人,因为可以方便病人.病人组则有97.5%的受访者认为公营医院应提供针灸服务,因针灸有疗效和针灸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结论香港中医界应系统整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实据,积极推动受惠病人与西医的互动交流,加强与西医的科研合作,提高香港医疗系统决策者对针灸疗法的认识,促使针灸疗法早日纳入香港公营医疗系统.  相似文献   

5.
笔者师从金针王乐亭的“治痿独取督脉”及《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论,在多年的临证中,采用在辨证取穴基础上以督脉为主兼取阳明的方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满意疗率。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0年进入毕业实习以来,用以梅花针为主,配合火针、头针、眼针、体针、推拿等综合治疗17例中风后遗症患者,16例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中男12例、女5例;脑溢血6例、脑血栓形成5例、脑栓塞6例;年龄50~60岁7例、61~70岁9例、80岁1  相似文献   

7.
血浊,其形成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是脏腑功能失调的"果"和"因",具有致病隐匿、致病广泛、缠绵难去的特点,影响诸多脏腑的生理功能。血浊循行脉中,留浊于诸髓,或不能濡养诸髓,导致髓易损、难复,加剧髓类疾病的发生。故通过论述血浊以及血浊对髓的作用,分析血浊伤髓的病理过程,以更好地理解血浊的致病机制,提高对调控血浊的重视程度;并丰富对髓伤病变机制的认识,为指导临床诸髓疾病的辨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5 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 :男4 1例 ,女 9例 ;年龄最小 30岁 ,最大 71岁 ,平均年龄4 9 5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2个月 ,平均病程2 74年 ;CT或MRI示 :出血性脑血管病 2 3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 2 7例 ;左侧偏瘫 30例 ,右侧偏瘫 2 0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取穴上肢瘫痪 :取颈椎及胸椎椎间穴 ,浅刺法 ,从第四颈椎开始向下 ,取椎间穴连刺 4~ 5针 ,进针 7分许。以上椎间穴轮流交替使用为主穴 ,配穴为患侧的肩骨禺、肩、曲池、合谷、少海。下肢瘫痪 :取腰椎 1~ 5节的夹脊穴 ,进针 7分深 ,取腰椎及骶椎关节…  相似文献   

9.
刘鹏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94-9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不同方法施治,几种疗法联合应用,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痊愈1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2%、结论规范、精心、系统的综合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能使中风后遗症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9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总体疗效。方法:针刺配合中药的分型辨证治疗。结果:针刺配合中药对中风后遗症具有明显临床疗效。结论:两种疗法相互配合运用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风这个名词众所周知,医者也望而生畏。其病理病因也不必多说,凡医者皆知,笔者只单谈花蕊石治疗中风的经过及凡中风及类中风(脑溢血、脑血栓形成)其因都是血热或血滞而瘀而导致。所以寒能凉血止血,化瘀能溶栓通塞。所以蕊石散对中风及类中风都产生很好的疗效。口服3次,每次3~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体穴和神经干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循经取穴与神经干刺激配合使用,加用电针.结果 共治疗120例患者,其中基本治愈41例,占34%,显效55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结论 本方法 循经辨证取穴与神经干刺激相结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喁)斜、痴呆等,也叫做脑中风后遗症期,与恢复期相比,恢复速度及程度较慢.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临床各种治法,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且效果满意.现就2007年以来针对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中药汤剂与针灸方式联合对患有中风后遗症的家庭病床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家庭病床和住院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病例各45例,将其分为定义为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药汤剂与针灸技术联合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风后遗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所需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应用中药汤剂与针灸方式联合对患有中风后遗症的家庭病床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空前的学术繁荣是血浊理论产生的肥沃土壤,疾病谱系的改变是血浊理论产生的客观需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致病因素的变化,综合考虑了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构建了血浊理论体系,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陈颖  杨智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23-1123,1187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常常由于病情危重、失治或误治而遗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在临床中重用鸡血藤煎汤代水熬药治疗此病,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FEF5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仅以FEF5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脏两大类.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膜炎等.本文主要针对中经络与中脏腑后遗症,其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关节僵直,肢节疼痛等,导致活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广西南宁市思贤医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药湿性药床先后对16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前期血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王新陆教授临床辨证应用清化血浊功效药物进行总结,认为凡是在血浊理论指导下具有理血化浊,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或正常循行规律的一类药物,称为化浊药。对常用的化浊药荷叶、焦山楂、决明子、制水蛭、酒大黄、赤芍、路路通、虎杖、何首乌的临床应用规律进行总结,并在证效关系、量效关系、修制与配伍、援药理论应用思路四方面对化浊药物的作用机制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中风,在后遗症期中,大多数患者除半身不遂外,往往有肢体发凉不温,或拘挛不柔.笔者试用益肾填精、温阳通络的二仙汤加味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治疗的5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论述头部与经脉的关系,头针疗法的应用及实验理论的基础,探讨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述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手法疗效探讨,阐述了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结合医案讨论,更加进一步论证了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可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