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针灸专业研究生教育与经典理论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杰  赵京生 《中医教育》2005,24(3):29-30
通过对针灸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以及对他们毕业后在工作中所反映问题的分析,结合对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针灸经典理论阐释>反复学习的体会,探讨针灸专业研究生教育中针灸经典理论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灸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对许多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因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习针灸的人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针灸教育的发展,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针灸教学的目标和网络教育的特点,探讨针灸远程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针灸特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雪苔 《中国针灸》2005,25(2):75-78
中国针灸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既显示了针灸与药物疗法的重大差异,又显示了针灸与现代物理疗法的明显区别.针灸特色是针灸的理论特点、实践特点及其优势在诊疗过程中的展现.由于针灸特色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针灸医疗、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应该十分重视保持与发扬针灸特色.  相似文献   

4.
针灸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教学也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当代针灸的治疗也越来越被国内外的人们承认,并在教学中赋予了崭新的内容。我们针对以往针灸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层次单一、教学与临床实际不符、教学与科研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实行了改革,初见成效。现结合我们在针灸教改中的做法与体会,撰写成文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承淡安针灸学术思想特点简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Zhang SJ 《中国针灸》2011,31(11):1027-1030
梳理了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学术思想,认为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学术思想有着明显的承故纳新、求真求实的特点.对于针灸学术理论与针灸用具,先生从临床出发重新阐释,加以改进,务求简明实用.同时,先生积极吸收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的最新成果,将之引入到针灸学术的教学与研究中,为针灸现代化作了重要奠基.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407-2409
为了解西方针灸内涵,比较其与中国针灸的差异,文章即从理论基础、刺激部位、干预术式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西方针灸的理论基础源于现有神经科学知识;刺激部位的选择不注重穴位的特异性;干预术式单一,注重刺激参数量化;临床应用较为局限,痛证应用最多。提示西方针灸在继承中国传统针灸的同时,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进行了顺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浅谈针灸医案在针灸治疗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式教学、临床见习为辅。医案是医生对每一病证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应用形  相似文献   

8.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西方针灸是中医针灸在西方传播过程中,面对西医的基本理论如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循证医学知识体系的一种适应性改造。基于扳机点理论的西方针刺疗法,其治疗肌筋膜疼痛类疾病的疗效十分明显,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中医针灸传入西方的过程中,中医针灸的理论如经络、穴位特异性等由于西方临床研究的结果反而受到质疑。本文从西方针灸的起源、理论形成、刺激部位和方式、治疗病种等方面与中医针灸进行比较,并分析这种不同对中医针灸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强调<各家针灸学说>的教学法重点是要有时代气息,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方法:在教学中既注重搭建各家针灸学说的整体框架,又突出介绍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学术思想的不同层面,结合教学需求,把握针灸学发展趋势,进行<各家针灸学说>教学法改革.结果与结论:<各家针灸学说>教学法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整理和发展针灸各家治病的方法、思路和经验,结合现代研究,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也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本文就作者多年来针灸教学的体会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回顾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刺法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概念定义和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级结构来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刺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刺激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针灸学》教材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针灸刺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针灸刺法知识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回顾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刺法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概念定义和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级结构来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刺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刺激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针灸学》教材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针灸刺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针灸刺法知识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方法:针对以往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教学存在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层次单一、教学与临床和市场需求不符、教学与科研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实行更新教学手段加强科学教学,补充教材内容自编实训指导,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实训考核方法,教学与科研、临床、市场需求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结果:培养了医学生中医针灸推拿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临床实际操作技术、以及参与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结论: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了中医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生活美容、减肥美体的社会需求,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刘毅  王德瑜 《中医药导报》2011,17(8):116-117
借助教育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等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调查与分析湖南省医学专科学校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内容的开设情况.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认为构建和优化医学专科学校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模块,能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基础,实训教学是针灸学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如何让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重视解剖学在经络腧穴学中的应用;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经络腧穴学中的运用;模拟临床,采用CBL教学法触会贯通;重视体位,准确取穴与正确体位密切相关;中西结合,保证医疗安全.这些策略的实施可有效地...  相似文献   

16.
廖显聪  张江华 《中国针灸》2001,21(10):626-628
目的:评价主体性教学在针灸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同一学期开设针灸学课程条件相同的10个教学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个班,分别为263人与252人。实验组采用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结果:实验组学习活动方面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发展,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主体性教学能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潜能,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学术发展的梳理,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反映针灸学科在针灸基础、临床、器材、教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展示针灸学术发展的科技进步成果和亮点,分析针灸学术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存在针灸理论研究规模小、投入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经穴-脏腑相关性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穴位主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应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整体思维方法等固有规律,探索和发现针灸学术发展的新规律,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全面推进针灸学术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云祥 《中国针灸》2006,26(9):673-675
目的:为培养复合型针灸高级人才,对针灸学双语教学进行探讨。方法:从双语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针灸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与探讨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问题。结果:针灸学的双语教学应该从统一思想、正确定位出发,同时注重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学考试等的选择,并采用适当方式使双语教学成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与升华。结论:针灸学的双语教学是顺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妥善处理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