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8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肝炎为28.7%(31/108),慢性重型肝炎为19,4%(21/108),肝硬化为51.9%(56/108),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为5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5.2%(38/108)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6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相关。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唐平 《河北医药》2001,23(4):270-271
目的:探讨肝源性血糖异常与慢性肝病类型的关系及治疗结局,方法:对肝源性血溏异常5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4%(45/431),其中慢性肝炎31%,肝硬化40%,重症肝炎29%,肝源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为0.018%(8/431),均发生于重症肝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通过护肝治疗后血糖正常为57.7%(26/45),而肝源性低血糖治疗后血糖正常为12.5%(1/8),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肝源性低血糖,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通过护肝治疗效果较好,肝源性低血糖发生于重症肝炎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为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肝炎27例,慢性重型肝炎13例,肝硬化30例,肝癌2例。所有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共70例,占97.22%。通过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其症状多较轻微。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肝源性血糖异常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源性血糖异常与慢性肝病类型的关系及治疗结局.方法对肝源性血糖异常9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源性高血糖的发生情况: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源性低血糖发生情况: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肝源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9.3%(87/450),肝源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4%(11/450);保肝及对症治疗后,肝源性血糖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患者,血糖正常占74.2%,肝源性血糖重度升高和肝源性低血糖患者,血糖正常占12%和18.2%.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肝源性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肝源性低血糖;肝源性高血糖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肝源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重症肝炎患者;通过护肝治疗,血糖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血糖重度升高和肝源性低血糖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杨清  白晶  刘杉珊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28-3729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可溶性IL-6受体(sIL-6R)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检测慢性肝炎患者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例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6和sIL-6R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sIL-6R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肝炎后肝硬化组上述2参数高于慢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中的上述2参数显示为:重度〉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肝病组血清IL-6和sIL-6R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81,P〈0.05),IL-6和sIL-6R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亦呈正相关(r=-0.417,0.418,P〈0.01),与AL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73,0.182,P〉0.05)。结论:血清IL-6和sIL-6R与慢性肝病的病情演变有关.对其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371例慢性肝病患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4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72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81例、失代偿期133例,酒精性肝硬化37例。结果发现,检出率酒精性肝硬化胆石症最高为70.3%(26/37),其次为肝炎后肝硬化为58.4%(125/214),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1.85,P>0.05)。慢性肝炎组胆石症检出率为22.5%(27/120),与肝硬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39.98,P<0.001),其中CAH胆石症发病率(29.2%,21/72)明显高于CPH(12.5%,6/48)(χ2=4.58,P<0.05),而失代偿期肝硬化与代偿期肝硬化的胆石症发病率(62.4%,83/133;51.9%,42/8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管和肝内胆管为结石最易发部位。多发结石占结石检出者的78.1%。本组资料显示从CPH、CAH至肝硬化的发展过程,其胆石症发病率逐渐增高并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慢性肝病胆石症发病率与病情发展有关,故认为从慢性肝炎阶段开始,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给予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加强胆道平滑肌功能的治疗,降低胆石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371例慢性肝病患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4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72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81例、失代偿期133例、酒精性肝硬化37例,结果发现,检出率酒精性肝硬化胆石症最高为70.3%,其次为肝炎后肝经为58.4%,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慢性肝炎组胆石症检出此为22.5%,与肝硬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中CAH胆石症发病率明显高于CPH(12.5,6/4)  相似文献   

8.
肝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云群  曹优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79-1480
慢性肝病(终末期肝病)易发生代谢性骨病,其患病率为9%~60%。大量骨组织学检查研究发现。慢性肝病骨钙物质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11.4%,女性18%.低血钙率占37.6%。肝性骨病以骨质疏松为主.且以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PBC)、酒精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移植最常见。近来年报告乙型和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中骨质疏松患病率也高达53%,其中嗜肝病毒在慢性肝病骨质疏松发病中起重要作用。Diamond等认为PBC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在8%~49%。日本一项目观察5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现11.1%发生骨质疏松。肝移植患者在移植术后3~6月内骨量减少达15%~24%,导致在肝移植术后1年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30%~50%。国内王文奇等对慢性肝病患者髂骨病理变化的观察发现82.5%肝硬化患者出现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212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ADA活性。结果肝病患者ADA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硬变、急性肝炎、肝癌、重症肝炎、慢性肝炎ADA分别为(39.9±10.8)、(37.2±14.9)、(35.7±15.1)、(28.6±12.7)、(26.3±8.6)U/L。肝硬化组ADA明显升高,其次是急性肝炎和肝癌组,重症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ADA轻度升高。结论ADA可以较好反映急性肝炎的残存病变,可协助诊断慢性肝病,是肝病尤其是肝硬化诊断和治疗中监测的良好指标,检测肝脏疾病患者的ADA活性,对于了解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鉴别各型肝炎,评价疗效、判断肝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项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ⅣC、PCⅢ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60例正常人和472例各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78例,慢性迁延型肝炎(以下简称慢迁肝)126例,慢性活动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113例,肝硬化155例。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A级42例,B级66例,C级47例。测定上述四项指标在血清中的含量,并计算这四项指标在诊断肝硬化时的ROC曲线时的线下面积。结果①急性肝炎组与正常人组比较HA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迁肝组、慢活肝组、肝硬化组与正常人组比较这四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对肝硬化组child—pugh分级后比较:HA、ⅣC这二项指标B级与A级、C级与B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ROC曲线表明HA和PCⅢ在诊断肝硬化优于LN和ⅣC,灵敏度为87.7%、81.9%,特异性为73.7%、74.5%。准确性为77.8%、76.1%。结论HA、LN、ⅣC、PCⅢ血清浓度越商,肝硬化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16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m-AST活性。结果:肝病患者m-AST变化与ALT、AST变化呈正相关,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人院时m-AST分别为(65.0±33.8)、(51.1±44.6)、(47.3±18.9)、(31.5±34.3)U/L;第二周分别为(9.9±6.7)、(37.3±33.9)、(49.1±19.4)U/L、(29.3±30.1)U/L。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升高,其次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组m-AST轻度升高。不同肝病患者经住院治疗2周后(第三周)随着肝功能的恢复,急性肝炎m-AST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虽有下降,但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m-AST变化不明显。肝癌治疗前后m-AST基本无变化。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肝脏疾病患者的m-AST活性,对于了解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鉴别急、慢性肝炎,评价疗效、判断肝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友忠  李峻  柳飞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127-1128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65例(90.4%),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5例,肝癌并发肝源性糖尿病2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B级63例,C级9例。死亡4例,余好转出院。结论:肝功异常可引起糖代谢的障碍,严重者导致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的轻重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肝病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40例慢性肝炎(cH)、30例活动性肝硬化(Hc)、25例慢性重症肝炎(CHH)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5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lL-8、肿瘤坏死因子口(TNF-α)、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ALT、AST、TBil,同时25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结果慢性肝炎组、活动性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治疗后IL-6、IL-8、TNF-α、PCⅢ、HA、ALT、AST、TBiI各项检测值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肝组织活检治疗前肝纤维化1、2、3、4期病例数分别为8、7、5、5例:炎症活动度1、2、3、4级病例数分别为6、4、7、8例:治疗后肝纤维化1、2、3、4期病例数分别为12、10、2、1例;炎症活动度1、2、3、4级病例数分别为他、8、2、2例,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降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浓度,控制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对阻止肝纤维化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乃玲  刘晓彬  白玲  张昶 《华北国防医药》2002,14(4):229-231,I00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肝损伤时TNF-α、TNFR及Bcl-2家族对肝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Bax、Bcl-2、Bcl-α及Bcl-XL的表达,用分子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TNF受体(TNFR) 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程度。结果:各种凋亡蛋白在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别,但促凋亡因子与抑凋亡因子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TNF-α、TNFR阳性表达率在肝硬化组为90.9%、95.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5,P<0.01)。结论:抑制促凋亡因子、阻止肝细胞大量凋亡对防治慢性肝炎重症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阿波莫斯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慢性重型肝炎给予阿波莫斯注射液及其他基础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肝功能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总有效率(62.5%)与对照组(30%)有极显差异(P<0.01),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疗效明显(治疗组存活率分别为78.7%和62.5%。与对照组(42.9和29.4%)比较有极显差异(P<0.01),结论:阿波莫斯波动注射液能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能预防及治疗肝性脑病,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GLU)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40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62例、慢性肝炎57例、肝硬化52例、重型肝炎69例)血清TC、TG、HDL—C、LDL—C、GUL水平,并与100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GUL浓度与其TBil、A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C、TG、HDL.C、LDL—C、GUL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其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或P〈0.05)。重型肝炎组血清TC、TG、HDL—C、LDL—C、GUL与TBil呈负相关[P〈0.01],与Alb呈正相关(P〈0.0t),血清TC与LDL—C呈正相关(P〈0.05)。重型肝炎组中39例死亡患者与32例存活患者的血清TC、TG、HDL-C、LDL-C、GUL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血脂、血糖水平测定能及时反映体内的脂类代谢状况,对了解肝病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病程进展情况以及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等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80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4组,连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四项和胆碱酯酶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中PT、APTT、TT时间逐渐延长,而FIB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B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找出肝损害时Apo-A、Apo-B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共83例。男6O例,女23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364岁。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6例,慢性肝炎轻度20例,中度11例,静止性肝硬化20例,活动性肝硬化8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全部病例清晨空腹抽血,抽血前一天禁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同时送检血清白蛋白(ALB)。20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献血员,男14例,女6例,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6.5岁。二、试剂与方法:血清APO-A、APO-B检测用美国Bekman公司的特定蛋白仪及其Apo-A、AP。-B免疫比浊法试剂盒。ALB用常规方法检测。三、统计学处理:两均数差显著性用t检验。结果各组肝炎患者的APO-A、APO-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of~0.05)。慢性重型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的APO-A、APO-B比其它各肝炎组亦显著降低(Pwto.01)。活动性肝硬化和慢性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45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前均患有慢性肝病导致肝硬化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45例患者中,除2例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外,其余患者以肝硬化症状为主。既往肝病包括: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酒精性肝炎。空腹血糖升高以中、低度为主。经保肝、降糖等治疗,21(46.7%)例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值降至正常,24(53.3%)例患者需长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治疗上以保肝治疗为主,兼顾控制血糖,多数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肝源性糖尿病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本文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集肝源性糖尿病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7~69岁。肝病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2年。糖尿病病程最短10d,最长的3年。原发性肝病中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肝炎后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14例出现明显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16例有体质量减轻。本组尿糖(++)~(+++),空腹血糖17.8~32.9mmoL/L,糖化血红蛋白(GHb)10%~14.5%,其中一过性尿酮(+)9例。HBsAg(+)16例,HBeAg(+)14例,抗Hbe(+)14例。合并败血症3例,原发性腹膜炎2例,肺部感染5例,胆囊炎胆结石4例,消化性溃疡5例,临床治愈17例,死亡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