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上肢动脉断面形态观察及结构成分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红  陈尔瑜 《解剖学报》1993,24(3):225-228,T001
  相似文献   

2.
观察研究了79例胎、婴儿的脾。在描记脾外形的基础上,求出以脾的最大投影面积与其重的回归方程;记录分析了脾切迹、裂及其与脾内叶、段动脉分布的关系;在31例胎儿脾透明标本上分离了上、下叶和极段,测算结果主要有:上叶大于下叶者占58.1%,而上叶小于或等于下叶者分别占25.8%和16%,极段一般小于脾大小的1/4。  相似文献   

3.
胎儿脾动脉(脾外部分)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30例胎尸,经灌注后进行解剖剥离.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并对脾动脉的分支及侧支循环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1)脾动脉均起于腹腔干并沿胰腺上缘走行,脾动脉发出胰腺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壁动脉,脾叶动脉和脾极动脉.(2)脾动脉的侧支循环十分丰富,脾动脉与胃左动脉,左膈下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动脉等均有侧支吻合,并且胃网膜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网膜弓.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兴起了保留性脾手术。但是,脾内部血管缺乏稳定性,对脾部分切除如何解决术中出血问题产生很大难度。为此笔者对脾动脉侧支循环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扎脾动脉主干后,脾仍然可通过侧支有一定量血液供应,为脾部分切除如何解决术中出血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术根据。  相似文献   

5.
脾血管及脾叶、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 ,其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故现代外科的观点是 :正常脾因外伤破裂或脾的良性病变 (如囊肿、脓肿、血管瘤等 ) ,应进行保留性脾切除术。随着外科学的发展 ,脾叶、脾段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此类手术 ,我们对 61例国人标本进行观测 ,调查了脾动脉的叶、段性分布 ,为保留性脾切除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致死性的氏疟原虫感染是研究脾脏功能和形态改变的一个很好的实验模型,具有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等优点。非致死性疟原虫感染的保脾组小鼠,依据红细胞感染率,血中^51Cr-RBC残存率,脾脏^51Cr-RBC清除率,血清抗体水平等动态变化,可分为三期:早期呈现微弱的保护性免疫力,中期已有一定保护性免疫力,晚期表现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力,非致死性疟原虫感染的切脾组动物的外周血红细胞感染在30天仍不  相似文献   

7.
左,右手动脉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成人上肢标本30对,经动脉灌注,解剖观测,比较研究了同一个体左,右手动脉的形态特点。结果表明,形态差异主要在手掌部,且以掌浅层动脉最明显。浅,深两层动脉的管径右手较粗者占多数,而掌浅弓为完全弓型者多见于左手,掌浅层动脉的支数左手较多,桡、尺动脉及其第一级分支间的吻合支也是左手多于右手,说明左手的侧副循环能力比右手强。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及结构成分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的增龄变化。方法:运用透射是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的增殖变化主要有管避暑增厚,仙皮细胞变化脱落,内弹性膜变薄、折叠减少,并出现崩解断裂,中膜平滑产生堆集并凸入管腔。随月龄增加,脊髓前动脉生纤维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1),血管的C/E值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2的老龄变化可能与因管性疾  相似文献   

9.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ial steal syndrome,SASS)的概念并不新奇,20多年来在肝移植文献中已有零星个案报道[1-7]。肝移植后SASS最先由德国Langer于1990年提出,国内则由刘全达于2003年最先报道[5-8]。SASS可导致胆道不可逆缺血性损害和移植物失功能等严重后果,但至今SASS的概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剑突下胀痛不适20余天"于2010年12月8日入院。有乙型肝炎病史20年。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血压18.0/9.3 kPa(135/70 mmHg);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部膨隆,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未扪及,脾脏肋下2 cm,无移动性浊音。MRI检查:肝左叶占位,  相似文献   

11.
解剖50例成人心脏冠状动脉,观察由冠状动脉发出的分布于心房与心室的共同的动脉小干及其返支。由心房动脉支发出的返支向下越过冠状沟入心室壁的称炎这房室外,由心室动脉支发出的返支向上越过冠状沟入心房壁的称之为室房支。  相似文献   

12.
为给MR图像精定位肝内占位性病变提供断面解剖学依据,利用20例腹部连续横断面标本,研究了肝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正中裂为下腔静脉中点至肝中静脉或胆囊窝中份的连线;在叶间裂的上份为下腔静脉中点至镰状韧带的连线,门静脉左支脐部和肝圆韧带裂是其中、下份的天然标志;肝左静脉位一左段间裂中;右叶间裂为下腔静脉中点至肝右静脉的连结;肝门或门静脉右支可作为右段间裂的标志;背裂为下腔静脉缘至门静脉或静脉韧带裂右端的  相似文献   

13.
国人延髓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10例成人脑标本的延髓外部动脉;采用动脉X线造影法和透明法,在20例人脑标本上观察了延髓内部动脉的形态和供应。将延髓表面分为四区,供应各区的外部动脉可分为相应的4群。前正中群和前外侧群动脉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前正中群动脉供应舌下神经核、内侧丘系及部分锥体束等中缝两侧结构;前外侧群动脉供应大部分锥体束;外侧群动脉来自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网状结构、脊髓丘脑束、三叉神经脊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等;后群动脉来自脊髓后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主要供应薄、楔束核等。本文还讨论了延髓外侧区的血液供应及“终动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左、右侧腘动脉及其关节支的测量、定位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了左、右各30侧腘动脉及其关节支。结果显示:左、右侧腘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6.10± 0.84Cm和16.53±0.87cm,两者相差不显著。腘动脉的外径右侧(5.42±1.49mm)稍大于左侧(4.73±1.30mm)。左侧83%和右侧87%的标本中,含有共干起始的关节支,共干形式有8种。95%的关节支起自股骨内、外上髁连线平面上、下各3cm的范围内。关节支的起始方位与其支配的部位一致。左、右对应关节支的外径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荷瘤小鼠脾细胞淋转、NK和LAK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S180腹水瘤荷瘤小鼠早期及晚期脾细胞部份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荷瘤早期脾细胞NK活性、LAK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已明显下降,与荷瘤晚期比无显著差异。NK活性与LAK活性变化呈正相关,但淋巴细胞转化与NK活性及LAK活性变化无关。说明荷瘤小鼠的脾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发生较早,检测一项免疫指标不能全面反映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18~28周龄胎儿脾单个核细胞(FSMC)在体外对OKT3+rhIL-2联合刺激的反应性,结果发现:OKT3单独能活化FSMC,最适浓度OKT3与rhIL-2联合对FSMC有强协同刺激作用。OKT3刺激FSMC后明显促进IL-2R表达,表明OKT3对FSMC的括化作用与IL-2/IL-2R途径相关。OKT3+rhIL-2协同诱导的FSMc能产生NK和LAK活性,且LM活住较单用rhIL-2诱导者强,间接免疫荧光染色FACS分析显示,OKT3+rhlL-2协同激活的FSMC主要是CD8 ̄+T细胞。结果表明FSMC与成人PBMC-样能被OKT3活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颅骨骨缝鉴定方法,即以骨缝大小和形态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109例成人颅骨的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进行了测量观察.三个缝之间及各缝不同部位缝的形态各异,呈现不均一性.冠状缝和人字缝左右侧的对应节段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男、女性颅顶骨缝的大小和形态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郭志坤  孔祥云 《解剖学杂志》1991,14(4):315-318,T026
本研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兔心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束枝的7种酶活性。结果显示,直接参与细胞无氧代谢的磷酸化酶和LDH在传导组织细胞内呈强阳性反应,心肌为弱阳性。表明传导组织是以无氧代谢为其主要代谢途径。和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ChE为棕色强阳性反应,心肌则明显减弱。MAO为紫蓝色颗粒,传导组织细胞为弱阳性。SDH为蓝色反应颗粒,结细胞比心肌细胞反应弱。ACP在传导组织细胞内为细小的棕色颗粒,反应强度明显大于心肌。AKP在传导组织内为阴性,心肌则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根据脾循环的特点,提出了脾循环的流动模型,应用该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加脾动脉流量和升高脾静脉压力对脾脏储存血液和红细胞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脾动脉流量增加或脾静脉压力升高时,脾的体积增大、脾内血球比积增加、储存的红细胞增多。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离体的狗脾脏进行了增加脾动脉流量和升高脾静脉压力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同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