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 CK7、CK20 及 CDX2 在不同病理类型 Barrett(BE)食管中的表达意义,探讨三种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 Barrett 食管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方法 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胃底型 BE 组 22 例,贲门型 BE 组 20 例,特殊肠化型 BE 组 18 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类型 Barrett 食管粘膜组织中 CK7、CK20 及 CDX2 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并以正常食管黏膜、正常贲门黏膜及反流性食管炎作为对照。结果 CK7 在各型 BE 及正常贲门黏膜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分别为肠化型 BE100%、胃底型 BE86.36%、贲门型 BE95%及正常贲门黏膜 100%,4 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正常食管黏膜及食管炎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CK20 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 BE 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0%、81.81%及 50%,肠化型BE、胃底型 BE 与贲门型 BE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DX2 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 BE 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0%、59.09%及 15%, 3 组 BE 组织中的 CDX2 的表达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CDX2 与 CK20 在各组 BE 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强度均为肠化型 BE>胃底型 BE>贲门型 BE(rs=0.819,P<0.01)。 结论 CK7 在各型 BE 中表达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缺乏特异性;而 CDX2 及 CK20 均可作为肠化型 BE 的敏感指标。胃底型和贲门型 BE 虽未在病理组织中见到杯状细胞,但具备了一定的肠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于1950年首先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故又称Barrett病。其最初定义是: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3cm,也称为长节段BE(long-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JSBE)。1998年美国胃肠病协会对BE的定义是: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柱状粘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累长度,也称为短节段BE(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重点强调和食管腺癌发病有关的肠化生上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ugol’S液进行食管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查前确认患者无碘过敏史,对胃镜下初步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紧靠齿状线下方、齿状线舌形突出、齿状线上岛形橘红色黏膜处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实验组(24例)行2%Lugol’s液10~20mL食管染色,1~3min食管黏膜着色,在食管不着色区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结朵对照组确诊Barrett食管12例,其中3例为肠化型Barrett食管,实验组诊断为Barrett食管18例,其中7例为肠化型,实验组B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Х^2=4.4,P〈0.05)。结论Lugol’s液食管染色结合靶向活检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CK7、CK20 及CDX2在不同病理类型Barrett(BE)食管中的表达意义,探讨3种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BE食管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变化.方法 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胃底型BE组22例,贲门型BE组20例,特殊肠化型BE组18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类型BE食管黏膜组织中CK7、CK20及CDX2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并以正常食管黏膜、正常贲门黏膜及反流性食管炎作为对照.结果 CK7在各型BE及正常贲门黏膜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分别为肠化型BE 100%、胃底型BE 86.36%、贲门型BE 95.00%及正常贲门黏膜100%,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正常食管黏膜及食管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BE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81.81%及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CDX2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BE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59.09%及15.00%,3组BE组织中的CDX2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X2与CK20在各组BE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强度均为肠化型BE>胃底型BE>贲门型BE(rs=0.819,P<0.01).结论 CK7在各型BE中表达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缺乏特异性,而CDX2及CK20均可作为肠化型BE的敏感指标.胃底型和贲门型BE虽未在病理组织中见到杯状细胞,但具备了一定的肠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K7、CK20及CDX2在不同病理类型Barrett(BE)食管中的表达意义,探讨3种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BE食管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变化。方法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胃底型BE组22例,贲门型BE组20例,特殊肠化型BE组18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类型BE食管黏膜组织中CK7、CK20及CDX2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并以正常食管黏膜、正常贲门黏膜及反流性食管炎作为对照。结果 CK7在各型BE及正常贲门黏膜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分别为肠化型BE 100%、胃底型BE 86.36%、贲门型BE 95.00%及正常贲门黏膜100%,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正常食管黏膜及食管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BE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81.81%及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X2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BE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59.09%及15.00%,3组BE组织中的CDX2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X2与CK20在各组BE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强度均为肠化型BE>胃底型BE>贲门型BE(rs=0.819,P<0.01)。结论 CK7在各型BE中表达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缺乏特异性,而CDX2及CK20均可作为肠化型BE的敏感指标。胃底型和贲门型BE虽未在病理组织中见到杯状细胞,但具备了一定的肠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姜黄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疗效。方法选择资料完整BE患者186例,随机分为4组,即奥美拉唑对照组(20 mg)61例、低剂量姜黄素组(665 mg)53例、中剂量姜黄素组(997.5mg)39例和高剂量姜黄素治疗组(1 330 mg)33例。各组均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Barrett食管进行临床观察长节段Barrett’s食管(LSBE)缩短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低、中、高剂量姜黄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有效率依次为15.10%、41.03%、72.72%,与对照组(1.6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姜黄素联合奥美拉唑对Barrett食管有明显的疗效,随着姜黄素剂量的增加,疗效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Barrett食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iori,Hp)与Barrett食管发生的关系.方法 共收集206例患者,其中Barrett食管患者106例(肠化型36例),GERD患者50例,另选无上诉疾病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快速尿素酶法(rapid urease test,RUT)及Warthin-Starry银染两种方法检测Hp感染.结果 正常对照组、GERD组、Barrett食管组以及Barrett食管肠化组食管下段黏膜Hp检出率分别为10.0%(5/50)、20.0%(10/50)、15.1%(16/106)和16.7%(6/36).虽然后3组食管下段Hp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各组间Hp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窦部Hp的检出率在正常对照组为60.0%(30/50),GERD组为32.0%(16/50),Barrett食管组为31.1%(33/106),Barrett食管肠化组为30.6%(11/36).GERD和Barrett食管胃窦部Hp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组.结论 Hp对GERD及Barrett食管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269例的内镜及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病理特征及电子胃镜特点。方法:对269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arret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arrett患者以40~60岁居多,占66.2%(178/269),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重叠,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表现为岛型176例,占65.4%;舌型66例,占24.5%;全周型27例,占10.4%。病理结果为肠化型上皮116例,占43.1%;胃底型上皮96例,占35.7%;贲门型上皮57例,占21.2%。结论:Barrett患者多见于中年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以岛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肠化生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其长度〉3cm称为长段BE(Long—segment BE,LSBE),〈3cm称短段BE(Short—segment BE,SSBE)。研究表明,食管腺癌多数是由BE发展而来,BE已被公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BE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 例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 BE) 的内镜下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30 例BE 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反流性食管炎及正常食管黏膜各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Warthin-Starry 银染两种方法检测Hp 感染。结果 30 例BE 中,以短段、舌型发病率最高,分别占83.33% 和66.67% ;组织学上,胃底型12 例(40%),贲门型10 例(33.33%),特殊肠化生型8 例(26.67%)。食管部Hp 的检出率,BE 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胃窦部Hp 的检出率,BE 组显著低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结论 本组BE 病例内镜下以短段、舌型为主,Hp 对BE 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