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可能致病机制及流行病学资料着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关系的研究,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进行探计。阐明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具高相关性,HP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将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称为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但要解决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胃癌的关系,尚需更多的直接证据。从而提倡普及胃镜HP检测及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2.
慢性(活动性)胃炎。依据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组织改变分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不同命名,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为主要证型论治。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tti HP)以来,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性胃溃疡及癌前病变的形成,胃癌的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病的关系。方法:通过PCR法检测胃病患者和正常人HP感染情况。结果: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溃疡高度相关(P<0.01),与胃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呈显著性相关(P<0.05),HP感染率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性,非贲门部胃癌明显较贲门部癌高(P0<0.05)。结论:HP感染与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有密切相关。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升高,而造成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与HP相关性胃病发生的危险性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不同计量克拉霉素疗效方法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394例患儿[男224例女170例]最小2.岁,最大14岁平均11.8岁。予纤维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判断螺旋杆菌感染是否存在及不同计量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反应。结果慢性活动性胃炎阳性率最高72.7%,慢性活动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差异显著X2=17,623,P(0.05;慢性活动性胃炎与胃溃疡差异显著[X2=33.991,P〈0.05]胃炎与溃疡差异显著[X2=16.085,P〈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溃疡无显著差异[X2=3.698,P〉0.05]。结论HP阳性率排序: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12指肠溃疡;HP感染是胃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慢性活动性胃炎影响最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溃疡影响相对较小。小剂量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是根除HP感染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原因。HP广泛存在于病变胃黏膜的表面粘液中、细胞表面、胃小凹内及腺腔中和癌旁组织。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均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其中脾胃湿热型胃痛与HP的相关性,是从宏观角度说明HP致病趋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各30例患者,收集胃镜像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作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与脾胃气虚关系最密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气滞的相关性也较密切,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慢性胃炎与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寒和胃阴虚,肠上皮化生与胃阴虚,上皮内瘤变与脾胃虚寒,胃癌与胃络瘀血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气虚是基础证型,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虚寒和胃阴虚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艳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83-1284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相关性胃炎主要予抑酸、抗HP等治疗。但近年来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上升,导致治疗失败。此外,该病疗程较长,PPI或大剂量H2受体阻滞剂过度抑酸可使HP阳性胃体胃炎特定腺体消失过程加速,导致萎缩性胃炎和可能胃癌的发生[1],并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 ,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 ,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HP在人群中有很高的感染率 ,HP的检出率在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约为 70 %~90 % ,慢性活动性胃窦炎为 10 0 %。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每岁增加 1% )。对 HP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根除 HP治疗已为大家所公认。西药治疗 HP感染有多种方案 ,但有的患者不愿接受抗生素治疗 ,且近年来也不断发现原…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西医病名,中医称“胃脘痛”、”症瘕”等。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之比为3:1。大量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病与生活习惯食物中亚硝酸盐高,遗传、血型(A型者多发)、吸烟、饮水环境、土壤、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有关。微量元素与胃局部病变。胃息肉、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也有关。胃癌起病隐匿,早期类似慢性胃炎、胃溃疡。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防治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3年 Warm和 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HP)以来 ,该菌和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1994年 WHO将 HP与 HBV病毒、HCV病毒并列为甲类生物致病因子 ,1997年 4月 ,国内外消化病学专家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认为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 ,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经调查 ,我国是 HP感染率较高的国家 ,HP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 40 %~ 6 0 % ,胃溃疡中为 70 %~ 80 % ,十二指肠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铁蛋白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胃溃疡、61例不典型增生、60例胃癌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胃癌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与临床肿瘤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对评估胃癌患者的病情、疗效、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HP活动性胃炎5O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笔者对胃镜、病理学检查证实伴HP感染的活动性胃炎50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48例作对照.在HP根除和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前者有较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上皮化生(IM)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常伴发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既往研究认为IM是一种胃癌前病变,IM、假幽门腺化生、表达解痉多肽的化生可以直接转化为胃癌细胞。然而在最近动物模型的研究中提供了胃癌细胞起源事件的新观念,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矛盾。文章将从IM起源、IM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幽门螺旋杆菌(HP)和胃微生物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胃癌细胞起源、IM模型、IM中医证型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为IM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作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人群的发病率高达50%-70%,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较少见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的发生也有明确的关系。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成为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必要手段。因此我院采用埃索美拉唑、莫西沙星、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患者50例,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c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已证实,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80%的胃溃疡以及慢性活动性胃炎都和HP有关。用药治疗根除HP可使炎症、溃疡愈合,使消化性溃疡年复发率从70%~80%降至6%。不仅如此,HP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治疗HP感染,对防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对HP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方面,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综述如下。1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中医在病因学方面,并无HP致病的阐述,但HP所致疾  相似文献   

17.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内代谢生成,并经胆汁分泌入肠道,再经肠肝循环重复被肝脏利用。人们早已重视胃腔内胆汁酸与胃病的关系,但很少研究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与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关系。我们检测了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清TBA,探讨TBA在这些疾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对210例胃脘痛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粘膜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性白细胞浸润及渗出坏死越明显,HP阳性率越高。脾胃湿热型HP阳性率(87.14%)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42.85%)及胃阴亏虚型(54.05%)。脾胃湿热型61.43%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64.29%表现为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60.78%表现为消化性溃疡。提示HP感染继而引起的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B型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致病菌。近年已证实,根治HP可显著减少溃疡复发和完全改变慢性胃炎的自然病程。因此,应用有杀灭P作用的药物是治疗HP感染的重要环节。临床资料表明,抗HP治疗只能在肯定疗效优于抗酸药物和细胞保护药时使用。其主要的适用对象是①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可大大防止溃疡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许多学者力求从中医药人手,寻求抗HP的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并做了大量工作.笔者就有关中药荆花胃康胶丸抗幽门螺杆菌方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作一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