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黄帝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论述,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气论"特点。[方法]对《内经》中与"气"和"气化"相关的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注家看法,总结《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认识。[结果]《内经》全书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1700(2997)处提及"气"字,7处条文论述"气化"。《内经》中的"气"既可以是物质之气,也可以是功能之气,还可以是转化之气。其"气化"的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的转化、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变、各种物质的运动和敷布、从化、气的运动、五运六气之气化等六个方面。[结论]《内经》中除少数章节外,几乎处处可见气化,从万物化生至精微所存,皆是气化。在《内经》视角下,"气化"既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维持人身健康之根本,因而也就必然是养生、诊断、治疗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医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从气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气化理论的原理、气化模型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分别进行论析。[结果]中医人体气化模型包涵了气、血、津、精等客观因素和神、魂、魄等主观因素,遵循气化之道,以五脏特异气化模型为中心来构建与运行,气化失常则导致诸项因素的改变,从而变生百病。故气化失常为诸病之根本,调畅气机,推动气化是治疗的关键。[结论]"气病为百病之先,诸病之变"、"调理气机、推动气化为百病之要",气化之道是中医学认知生命的原创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  相似文献   

3.
从气化思想的渊源、气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等方面,对气化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气化理论是建立在气学理论基础之上,但气化思想的产生却远早于气观念的出现,早在《易经》已经形成。气化理论的形成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广义气化与狭义气化、内气化与外气化、化与变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基于阴阳气化的思维,以六经之气升降气机为角度,从"欲解"时态探析《伤寒论》阴阳六经病证的升降病机演变及证治方药。文章先从元气与阴阳之气、阴阳之气与升降制化、升降失常与阴阳六气之病证、阴阳升降与六经欲解"时"关联等方面对元气升降与阴阳气化六经进行辨析,再从升降失常角度具体论述三阳三阴(六经)病病机及证治方药。以期从阴阳升降气化的传统理论思维去统观与认识六经病脉证辨治,有助继承气化理论,贯通中医经典,灵活运用经方,对于临床辨治思维水平有提升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 ,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 ,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 ;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 ,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 ;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 ,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 ,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 ;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 ;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 ,是生命的特征 ;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 ,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伤寒六经气化学说是由后世医家研究伤寒发病及六经传变机理时逐渐兴起的一种学说,该学说经民国医家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著作方面,涌现出二十多部伤寒气化学著作。理论方面,提出新的六经六气分配规律及手足经异化理论,同时扩大开阖枢理论应用范围,并以地域差异归纳气化用药规律等,此外,引入阴阳理论、命门学说、六经疆界、西医理论等概念改良标本中气从化规律。这些成果极大的推动了民国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发展,同时丰富了伤寒气化学说理论体系,为临床应用张仲景《伤寒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学的气是指构成人的生命体的运动变化着的基本物质,也是指由基本物质构成的生命体的功能活动。"气"是物质与运动的统一,也是对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的同一性认识。气化,是由气运动而发生的气的存在形式的变化。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医认为人体气的升、降、出、入有序转输活动,是气化活动的基本形式。气通过升、降、出、入有序转输,完成组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是生命的特征;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六经气化"说是研究《伤寒论》六经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规律的一门学说,从发展史研究、概念解析、研究现状分析三个角度对其简要介绍。明确"六经气化"说的历史沿革,探讨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六经气化"说两大组成部分"天人相应"观点及"标本中气"理论的基本概念诠释说明;参考国内外研究近况对"六经气化"说相关研究,从理论阐述、发挥、诸家探讨、临床实践及学说异议等5个方面进行文献疏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气机气化相关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机气化相关论及其实践意义周学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气(中医),气化气机与气化.是中医学气的理论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脏腑功能以及营养物质代谢等内容的核心。本文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气化"与理、法、方、药的联系,探讨王坤根老师运用"气化"理论在临床中诊治疾病的经验。[方法]基于《内经》及历代医家对"气化"的相关论述,分析王师对"气化"与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中理、法、方、药各个环节关系的看法。[结果]王师省疾问病,首重气化,遣方用药,多从气论。王师认为,气化是万物成败之根本,因此也是人身健康之根本。气化异常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各种治法,达到"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所在,而针、药等常见治疗方法都是只是调节气化的具体方法而已。[结论]"气化"不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关键所在,更是王师临床经验的核心思想之一,值得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12.
生产生活常识中的"火"是中医"火"概念发生的原型,经过取象比类思维,抽象出了具有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意义的"火"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医"火"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张志聪三次注释《伤寒论》探究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为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六经气化学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研读《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中有关气化学说的条文,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旁参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文献,结合张志聪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六气循行的构建、传经难题的解释以及伤寒证候的机要三个方面来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并挖掘其理论价值。[结果] 六经气化学说的提出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顺应了《伤寒论》治百病的时代要求。张志聪对《伤寒论》进行了三次注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气运转系统,创人之六气循行;阐明了传经学术难题,形成了六气传变理论;整体阐发了脉证病机,合理解释了伤寒病症。六经气化学说认为六经即六气,强调六经病的气化病机,为《伤寒论》治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 张志聪经过反复思辨,形成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探究该学说的形成过程与价值,有助于推动钱塘医派和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气化"一词始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一般认为气化是由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笔者认为:"气化"应包含"气化过程"与"气化作用".所谓"气化过程"是指在阳气的作用下体内所发生的"形气"或"气形"的转化过程.所谓"气化作用"是指脏腑经络之气在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气化本质是说明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人体气化活动,是气与脏腑相互作用的生命过程,其气化的动力在气自身。但是,由于气的化生、运行都受脏腑的严格制约,使其具有特定的性质,所以人体气化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气为一切阴质之帅"是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提出来的诊疗观点,郭老认为在阴津、阴液、阴血、痰饮等阴性精微物质或阴性病理产物所涉及的辨证施治中均以气的调控为主导,从气入手,补气生血生津、益气摄血摄津、降气祛痰、行气化饮、行气化瘀等,充分发挥气的推动、温煦、固摄、护卫作用,能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文中引用郭老数则验案为佐,探讨气为一切阴质之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黄元御对六气的解说,探求黄氏气化理论的形成基础和特点,理解"左升右降、土枢四象"的医学体系。黄元御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相参,必与天地同气。提出气化升降根于脾土,中气升降失调当责之水寒土湿。内外感伤杂病,多因脾湿。治疗多从温中补土立论。黄氏运用《黄帝内经》六气主气司化和从化理论,解释了六气正常气化与异常气化,更深刻的解读了气化和伤寒六经的病因病机和传变规律。从整体动态天人相应的思想认识生命,遵循经典又见解独道,为理解和把握中医思想提供了独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运气学理论阐发中药药性的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方法] 通过研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和《医学真传》等著作,查阅研究钱塘医派本草理论相关文献,参考时代学术背景等影响因素,对本草气化学说内容进行整理论述,探讨各医家的传承,并列举医案以证临床验效。[结果] 钱塘医派对本草气化学说研究大体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五运六气思想,各医家主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发挥,从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辨本草生时、形态以及色味,以格物之法推药物禀气,以原药性。以本草生时与禀气相关为线索,引出《内经》“司天备药”以及药物“以偏纠偏”发挥药效等理论,完善本草学研究体系,并影响了如陈修园、唐容川等医家的本草研究方向。所举医案系运用本草气化学说治疗小儿痘疹,进一步验证了该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结论] 钱塘医派各医家不断探索,进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虽然从现代科学认识角度来看,其正确性还有待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认知背景来讲,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的形成,对于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19.
水肿是肾脏疾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具有持续难消或症情极易反复的特点,已成为困扰肾病患者和肾科医生的常见临床问题。水肿是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常涉及肺脾肾三脏,以肾为本。气能化水,气源于肾中少火,童老吸取先贤"少火生气"之理论,认为温补肾阳乃恢复人体水液正常气化之根本,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以温肾助阳药物以助气化。  相似文献   

20.
中医"升降理论",就是根据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升降变化,总结出的人体生命活动中机体的气化运动规律,它涉及阴阳、气血、脏腑多方面。升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医理论,并对后世医家理论的产生和临床理法方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阴阳、气血、脏腑方面论述了中医升降理论,并结合病案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