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文献283例。结果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发现并即刻手术101,狭窄28例,胆漏5例,死亡1例;术后24小时以上3个月以内发现并手术69例,狭窄4例,胆漏10例,死亡12例;手术时间不详52例,狭窄5例,因复发性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死亡3例;分期手术61例,无并发症。结论术中以及术后24小时内发现的胆管损伤应即刻手术,不同的损伤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应强调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强调T管引流的重要性和对T管的重新认识。24小时后发现的胆管损伤以分期手术为主,术式以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胆管手术胆管损伤和严重出血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脉高压12例胆囊切除或伴胆总管探查发生胆管损伤及严重出血的原因和治疗。结果:12例胆管损伤和严重出血,2例胆管损伤术中发现并立即修复,术后发生胆管狭窄。3例术后发现胆管狭窄,其中1例并有胆漏,均行ROUX-en-Y吻合治愈。7例术中严重出血,5例门脉阻断出血,2例填塞止血,3例在院死亡。结论:门脉高压胆管手术易致胆管损伤和严重出血。胆肠ROUX-en-Y吻合治疗胆管狭窄有良好效果。门脉高压胆道手术出血难以控制,后果严重。门脉阻断和填塞止血在合适病例中选用常有效。  相似文献   

3.
分析24例胆囊切除(胆切)术后早期再手术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其中胆管横断损伤3例,胆漏8例,腹腔内出血7例,胆总管残余结石5例,胃癌漏诊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于术后2周内再手术治疗,23例痊愈,1例死亡。提示胆切术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手术,术者的责任心、操作技巧及术后的严密观察、适当的运用辅助检查均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8年6月到1996年12月间施行胆道再次手术65例。再手术原因:术后结石复发和残留5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2例,胆漏3例,胆道出血2例,胆蛔2例,胆总管结石伴肿瘤1例。52例痊愈.9例因残留结石,带“T”管出院,死亡4例。本文对再次手术的术式选择、胆漏及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4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中除1例术中死亡外,其余40例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胆道重建,其中术中发现处理的16例,再手术者3例,再手术率为18.8%;术后发现的24例,再手术者12例,再手术率58.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3);在不同术式中,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再手术率(22.2%)最低;手术的40例中,失访5例,35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年(2个月-14年),效果优良率达到97%。结论术中经验不足或过于自信是造成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手术时机对于手术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袁江涛  李志清 《西部医学》2013,25(3):431-43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致胆漏的常见原因、预防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74例医源性胆道损伤致胆漏病例的手术方式、损伤类型以及损伤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腹腔引流18例(24.3%),胆管修补并T管支撑引流22例(29.7%),胆总管端端吻合合并T管支撑引流14例(18.9%),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8例(24.3%),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2.7%)。结果全组术后无近期并发症,21例获3个月~3年随访,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致胆漏以胆囊切除术多见,多发生于胆囊三角区,主要原因为缺乏胆管影像学诊断,局部组织水肿坏死或粘连,手术器械缺乏或设备不规范,照明等条件差,暴露欠佳,术后经验缺乏等。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治疗是术中常规手术视野敷白纱布,疑有胆道损伤时即行胆道造影、胆总管探查术;常规手术区低住置引流管,术后1周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性状及量、胆汁性腹膜炎体征、巩膜、皮肤黄染情况,B超动态监测胆管直径及腹腔游离液体变化;术后2周常规T管胆管造影或ERCP等。适当进行结扎、引流胆管修补、胆肠吻合、胆管支撑等手术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22例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晓云  李宗军  陈翔 《重庆医学》2004,33(5):750-751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早期处理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85年1月~2002年12月间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22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术中发现并立即行了修复,其中10例手术治愈,2例术后发生胆管狭窄.10例术后早期胆漏或梗阻性黄疸被诊断,2例行胆道外引流,3个月后再次手术;8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发生胆管狭窄,因反复胆道感染而死亡.结论胆管损伤术中发现及时、正确处理可避免胆管狭窄.术后早期有条件的力争一期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8.
笔者回顾了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处理.其中8例在腹腔镜下直接缝合修补,2例迟发穿孔在腹腔镜下置放T管引流,5例开腹手术.术后漏胆2例,其中1例术后胆道狭窄,开腹行胆肠吻合手术.发现胆管损伤的早晚,手术方式选择以及医生处理胆管损伤的经验对这类病人的预后影响极大.本文着重对胆管损伤的处理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原因并总结诊治体会。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7例LC中胆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行胆总管对端吻合术T管引流,2例电灼伤者行单纯修补T管引流,1例胆总管损伤行单纯修补,1例右侧副肝管损伤者予以结扎,5例行胆肠Roux-en-Y术。5例胆肠Roux-en-Y术中2例有胆漏,引流1~2周后自愈。经随访1~5年,2例行胆肠Roux-en-Y术发生胆漏者及1例胆总管侧壁损伤性缺损者术后反复出现胆道感染及黄疸而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者应立即行胆管端端吻合或修补并置T管引流或行胆肠Roux-en-Y术。术后发现者再手术易出现胆管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16例胆道损伤进行分析总结:分别施行了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6例,Roux-en-Y胆肠吻合术l0例。结果:1例因梗阻性胆管炎并发肝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胆肠吻合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死亡。余术后良好。结论:尽早发现及正确处理,对提高疗效和预防术后胆管狭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术中发现胆管损伤立即行端端吻合加T管引流;术后数天发现或多次胆道修补术失败者,则宜行规范的Roux-en-Y胆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及胆管损伤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疾病后出现胆漏及胆管损伤的11例患者资料,总结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临床诊治措施.结果:11例患者中,4例患者为术后24h内发现,7例患者为术后48h内发现.患者损伤原因主要包括肝外胆管损伤3例,胆囊管残段钛夹脱落1例,迷走胆管损伤3例,胆总管热损伤4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及胆管损伤的重点在于预防,做到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孔勇 《华夏医学》2005,18(3):386-387
目的:总结肝叶(段)切除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施行肝叶(段)切除.并辅以狭窄胆管切开整形及胆肠吻合等手术的治疗情况。结果:临床疗效优良者达91.0%,手术后残石率为19.2%,术后并发胆漏3例,胆道出血4例,切口感染11例,无围术期死亡。结论:肝叶(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目前较理想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88年6月到1996年12月间施行胆道再次手术65例。再手术原因:术后结昨发和残留5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2例,胆漏3例,胆道出血2例,胆蛔2例,胆总管结石伴肿瘤1例,52例痊愈9例因残留结石,带“T”管出院,死亡4例。本文对再次手术的术式选择,胆漏及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手术致胆漏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 对1998-11/2006-02我院采用腹腔镜胆道手术致胆漏8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胆囊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4例,胆囊管残端漏2例,右肝管及胆总管损伤各1例。1例肝总管损伤后胆漏再次行肝总管修复及T管引流术治愈,7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结论 胆漏多发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原因与胆囊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据据术中所见情况及时处理,术后早期发现,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44例(本院4例,外院转来40例)。详细介绍了术中和术后发现胆管损伤的处理方法,以及损伤后经过2~3次手术的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特别对晚期病人,认为胆管空肠Roux—y吻合是治疗损伤性胆管狭窄的较好手术方式。强调胆管高位吻合时,吻合口要大,吻合的胆管及肠管血运要好,吻合口无张力及单层吻合技术,44例中4例行胆管对端吻合成功,1例肝十二指肠横断后1d死亡,其余39例胆肠吻合一次成功,无死亡,随访1~12年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6.
30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胆囊床肝面毛细胆管或迷走副肝管损伤10例,胆囊管或胆囊颈残端漏1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术后胆漏1例,T管早期滑脱2例,拔T管或误拔T管后胆漏16例,本组织守治24例(80%),再手术6例(20%),全部痊愈,认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为胆囊床肝面毛细胆管或迷走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胆道有无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报告胆囊切除术后胆漏25例,发生率为0.26%(25/9626),发生于剖腹胆囊切除术后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3例。发生原因有细小胆管渗漏18例,残余胆囊漏3例,肝总管损伤3例,迷走胆管漏1例。结果非手术治愈20例,手术治愈4例,再手术后死亡1例。对其发生原因与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熊奇如 《安徽医学》2008,29(6):704-707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断和处理方法。结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14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证实胆管损伤17例。损伤的临床分型;按损伤部位分为胆总管Ⅰ-型、肝总管Ⅱ-型、胆总管与肝总管汇合部Ⅲ-型、左右肝管Ⅳ-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22例、Ⅳ-型4例。按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线形1-亚型、横断形2-亚型、缺损形3-亚型,1-亚型4例、2-亚型5例、3-亚型22例。按病程分为术中至术后72h以内发现为A期,72h以后至术后3个月为B期,大于3个月为C期,A期21例、B期7列、C期3例。手术方式;胆肠内引流20例,胆管修复+腹腔引流+“T”管或胆管支架管引流术8例,胆管端端吻合3例。早期手术1次手术19例,中期2次手术10例,晚期2次手术2例。术后随访28例,失访3例,随访率28/31。1例术后2个月出现胆管吻合口狭窄黄疸再次手术改行胆肠内引流,2例偶有轻度的畏寒、发热,考虑为反流性胆管炎、经药物治疗可以缓解。其余病人均能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胆囊切除应重视胆管解剖变异、把握手术时机、尽量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胆囊切除后检查胆囊管与肝总管、胆总管的交汇处的连续性,同时检查胆囊标本、有无双管开口,肝门有无异常胆管开口和胆汁流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于术中发现1、2-亚型胆管损伤、应优先考虑胆管修复和支架引流,同时加以有效的腹腔引流。对于3-亚型胆管损伤无论损伤部位、损伤分期,以内引流为首选。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取决于其分期和损伤的严重程度。胆管损伤胆管狭窄的最佳处理时间尚无定论。我们认为早期手术有利于胆管重建和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太云翔  田茂金 《西部医学》2012,24(8):1569-1570
目的总结肝外胆管狭窄医源性损伤的修复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医源性胆管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17例,死亡1例,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效果良好。结论杜绝胆管损伤是每位普外科医生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旦发生胆管损伤应视损伤程度和范围拟定合理的修复方案,不可草率从事。对于术中发现的胆管损伤做到细致的胆管无张力吻合,无漏胆,及术后长时间的胆管内支撑是预防医源性肝外胆管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分析21例肝外胆管手术发生胆漏的临床资料中,发生于胆囊切除术的10例,胆总管探查术后的6例,胆肠内引流术后的5例。处理方法:采用原有烟卷和乳胶管继续引流的14例,及时更换引流管继续引流4例,再手术的3例为引流失败1例,拔除引流后发生胆漏1例和胆总管损伤。认为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所致的组织结构难以识别或不能识别,手术者技术及经验有限是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保持引流的通畅和发现弥漫性腹膜炎时立即手术是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