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12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 ,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已接近宫颈癌[1] 。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的分期与病理分级的符合率、适当的手术范围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1993~ 2 0 0 1年 ,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12 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手术前后诊断存在的差异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 1993年至 2 0 0 1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12 6例。年龄 39~ 72岁 ,平均 5 9岁 ,其中绝经前 31例 ,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与紊乱 ;…  相似文献   

3.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对15例年龄<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研究组)与同期的122例年龄≥40岁的子宫内膜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总数的10.95%;研究组和对照组刮宫病理检查,未提示子宫内膜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33%和4.10%(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分别为93.33%和77.8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G1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6.67%和48.36%(P<0.05),Ⅰ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3.33%和61.48%(P<0.05);研究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具有不同于一般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较好的预后因素,保守治疗有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129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7年6月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129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3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第1时段:1989-1995年,290例;第2时段:1996-2003年,499例;第3时段:2004-2007年6月,510例)。结果(1)我院3时段年均收治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为41、62、146例,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2)3时段<45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14.4%及18.6%,呈上升趋势(P<0.05)。(3)特殊病理类型(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所占比例第3时段上升至13.5%,高于第1时段的0.3%和第2时段的7.6%(P<0.05)。(4)每个时段内临床分期误差率以Ⅱ期为最高,3时段分别为80.5%、67.5%及77.8%。结论(1)子宫内膜癌发病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2)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显著增加。(3)子宫内膜癌临床Ⅱ期分期误差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绝经与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绝经期组21例,未绝经组21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60.40±10.07)岁,未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48.40±5.40)岁。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者多于绝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44)。在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合并糖尿病、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二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者多见,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分化、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上等方面与绝经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6.
7.
78例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我院1990年~2004年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1046例,回顾分析其中78例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78例多原发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7.5%,其中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癌、宫颈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其他少见部位恶性肿瘤分别为26例(33.3%)、16例(20.5%)、16例(20.5%)、12例(15.4%)、8例(10.3%)。发生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中位间隔时间为7年3个月。多原发癌中子宫内膜癌中位发病年龄51.6岁,临床病理特点和单发子宫内膜癌相似。除大肠癌外,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显著降低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总5年生存率26.9%)。结论 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的预后差,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高发年龄40~65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目前国内外文献定义有年龄≤40岁,也有年龄≤45岁.考虑到与目前国内外专家探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指征一致,目前多数主张以年龄≤40岁的子宫内膜癌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据报道,≤40岁的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为1% ~15%,近20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40岁以下妇女中发病数由2/10万上升至40~50/10万[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0岁(老年妇女)和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2000~2010年广东省62家医院确诊子宫内膜癌者10 081例,选取其中手术病理资料较完整者9437例,按年龄分为≥60岁(1774例)和60岁组(7663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60岁组和60岁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5±5.4)岁和(49.6±6.8)岁。≥60岁组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比例高于60岁组(P0.05)。≥60岁组的Ⅱ型子宫内膜癌、G3、p53阳性、淋巴脉管间隙受累、深肌层浸润和腹水细胞学阳性比例高于60岁组(P0.05);而PR阳性比例低于60岁组(P0.05)。两组的ER阳性、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具有典型的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表现,病理危险因素多,更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西方化,肥胖人群增多,以及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等多种因素导致内膜癌发生率明显上升,成为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肿瘤。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单纯雌激素的长期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不孕和绝经延迟等。  相似文献   

11.
Endometrial cancer (EC) is the most common gynaecological malignancy, and its incidence is rising alongside the growing prevalence of obesity. Effective risk-reducing interventions hijacking the key mechanisms driving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 may affect EC diagnoses if aimed at those at greatest ris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risk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tumourigenesis is critical in developing such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se th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EC and the evidence for available risk-reducing interventions in high-risk women. We suggest potential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make a case for the need for risk prediction models that identify specific groups of women at a particularly high risk of EC for whom risk-reducing interventions are likely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159例因AEH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病理情况分为非EC组134例(84.3%)、EC组25例(15.7%),分析其术后病理升级的高危因素。结果:与非EC组相比,EC组肥胖、绝经、异常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3.196,95%CI:1.147~8.902,P=0.026)及糖尿病(OR=3.866,95%CI:1.019~14.673,P=0.047)是AEH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危险因素。结论:AEH患者并发EC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合并肥胖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术前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首诊并行手术治疗的38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6.7%)发生卵巢转移,其中15例(57.7%)为隐性转移。多因素分析预测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侵犯、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卵巢大小、腹腔内转移是卵巢隐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应审慎,应警惕隐性卵巢转移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4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岁的患者(早发组)20例(占4%,20/498),>40岁的患者(普通组)478例,比较2组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治疗方法、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附件转移的关系。结果:早发组原发不孕发病率为30.0%(6/20),普通组为4.2%(20/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55,P=0.000)。普通组合并高血压率高于早发组(χ2=7.954,P=0.003)。早发组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普通组子宫内膜样腺癌78.5%(375/478),2组患者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3,P=0.020)。早发组、普通组患者细胞分化为G1者分别占90%和49.8%。早发组、普通组临床病理Ⅰ期者分别占80%和74.1%,2组患者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8.259和-9.488,均P=0.000)。2组患者肌层浸润、宫颈累及、淋巴结转移、附件累及和腹水细胞学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年轻妇女有着一定的比例,不孕不育是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因素,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细胞分化级别高,手术病理期别较早,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附件转移等情况与年长者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评估子宫内膜癌是否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9例术前诊断性刮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患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在判断肿瘤分级和肌层浸润方面与其的符合率。结果:①6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肿瘤分级G1的符合率为54.8%(23/42),G2为90.0%(9/10),G3为100.0%(2/2),经McNemar-Bowker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0.22,P=0.000)。②病变组织在肌层浸润方面,Ⅰ级(内膜层)符合率为25.8%(8/31),Ⅱ级(浅肌层)符合率为91.4%(32/35),Ⅲ级(深肌层)符合率为100.0%(3/3),经McNemar-Bowker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18,P=0.000)。结论:肿瘤分级越差、肿瘤浸润肌层越深,其冰冻病理诊断符合率越高。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和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这种偏差多发生在高分化或浅浸润的患者,依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来决定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行分期手术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自愿接受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的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且随访资料完整。所有患者行宫腔镜下刮宫或宫腔镜下病灶切除+刮宫,其中7例联合口服醋酸甲羟孕酮(250 mg/d,MPA组),9例联合醋酸甲地孕酮(160 mg/d,MA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缓解、复发及生育等情况。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54个月(17~90个月),其中12例(75.0%)完全缓解,3例(18.8%)部分缓解,1例(6.2%)无反应,MPA组和M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1.4%(5/7)和77.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有3例在完全缓解后复发(MPA组1例,MA组2例),复发平均时间为42个月。16例患者中有8例(50.0%)完成了妊娠(其中1例2次妊娠),有6次(66.6%)妊娠顺利生产,3次(33.3%)流产。结论: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对于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治疗是有效的,其中MPA和MA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均存在着一定的复发风险,所以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和严密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以及是否增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行单纯分段诊断性刮宫71例(分段诊刮组),行宫腔镜检查后再行分段诊刮42例(宫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诊断、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符合率,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灶分布、附件转移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宫腔镜组42例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97.62%(41/42),高于分段诊刮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3.10%(5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腹腔冲洗液阳性率28.57%(12/42),高于分段诊刮组的阳性率25.35%(18/7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阳性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P<0.05),与附件转移、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优于单纯分段诊刮,并且不增加腹腔冲洗液阳性率。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检测在诊断性刮宫(诊刮)病理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中筛查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诊刮病理为AEH进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根据术后病理分为EC组和AEH组,分析2组患者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差异。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肿瘤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的118例诊刮病理为AEH的患者中,31例术后被诊断为EC(EC组),其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分别为73.4 pmol/L、31.4 kU/L和23.3 kU/L;87例术后诊断仍为AEH(AEH组),上述3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分别为44.3 pmol/L、17.0 kU/L和19.0 kU/L;EC组HE4和CA125水平高于A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组以AEH组为参照时,HE4和CA125单独检测的AUC分别为0.785和0.706,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67,敏感度为76.6%。结论:EC患者血清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AEH患者,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出诊刮病理为AEH人群中漏诊的EC患者。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Most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do not have endometrial cancer. The primary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risk factors for endometrial cancer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bleeding.Methods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presenting to a gynecology clinic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Data on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endometrial cancer or atypical hyperplasia were collect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risk factors.ResultsAmong 212 women studied, 24 (11.3%) women had endometrial cancer. There were 38 (17.9%) with cervical cancer and 3 (1.4%) with ovarian cancer. Women 55 or older had an odds ratio of 7.5 (95% CI 2.2 to 26.2) as compared to women below 55 years (p value = 0.002). Women with 2 or more episodes of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had an odds ratio of 4.9 (95% CI 1.1 to 23.0) and those who had either diabetes or hypertension had an odds ratio of 3.1 (95% CI 1.3 to 7.4) of endometrial cancer as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ConclusionsA third of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had a gynecological cancer. Age, frequency of bleeding,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and increased endometrial thicknes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endometri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