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对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2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分成血浆置换组(8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评分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MELD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在MELD〉40的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E组患者病死率(49.4%)低于对照组(64.8%,P〈0.05),在MELD≤39的患者,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最佳MELD临界值为26,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80.0%,而PE组为30,其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8%,准确性为72.9%。结论 MELD评分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及预后。方法17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2000mL)组、B(3000mL)两组,并设对照组(未PE治疗)。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判断患者(PE)治疗的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探讨病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患者PE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A组为48.28%,B组为46.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也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A、B组分别为88.89%、82.14%,与对照组9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均可改善肝脏功能,尽早PE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治疗2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对其病死率及生化指标改变的影响,研究置换的血浆量、置换次数及治疗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并能显著改善各种血清生化指标,增加血浆置换量和次数能提高治疗效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采用血浆置换疗效明显好于中期及晚期患者。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肯定的治疗效果,选择适当血浆置换量、置换次数及治疗时机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血浆置换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近期疗效。结果经血浆置换治疗10天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464.32±139.02μmol/L降至265.16±93.01μmol/L(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368.53±92.14μmol/L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34.9±11.14s下降至25.26±7.46s(P〈0.01)。临床总好转率为53.5%(23/43),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72.7%(8/11)、61.1%(11/18)和28.6%(4/14),早期与晚期治疗好转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总好转率为31.7%(1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治疗进行得愈早,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17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90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另8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术或选择性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的肝功能、PTA等变化并观察近期转归;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术前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两组治疗前病情具有可比性。结果 PE组在术后肝功能明显好转,PTA明显上升。治疗2周和4周后与未进行PE组比较ALT、TBIL明显下降(P〈0.01),PTA明显上升(P<0.01)。PE组生存率为87.5%,未进行PE组生存率为66.7%,差异显著(P<0.01)。结论 血浆置换术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中能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改善肝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62例次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ALT从531.0±130.5U/L下降至221.4±128.0U/L,AST从432.4±79.1U/L下降至160.7±98.8U/L,TBIL从253.5±70.2μmol/L下降至138.6±80.4μmol/L,PTA从36.5±7.3%上升至57.3±8.5%,治疗后患者好转率达73.3%。结论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MELD评分体系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观察1个月和3个月,比较存活者与死亡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不同MELD评分患者的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存活者与死亡者的MELD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随MELD分值升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随之升高,呈显著正相关。认为动态进行MELD评分可用以评价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MELD评分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与凝血酶原时间(PT)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能力.方法 选取2005年7月至2006年1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6例,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第2天的MELD评分和P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与PT的预测能力.结果 生存组患者MELD评分和PT分别为24.1±5.42和(22.2±3.73)s,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和PT分别为37.3±5.74和(29.6±5.19)s(P<0.01),MELD评分与PT显著相关(r=0.78,P<0.01),MELD评分与P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0.887(P<0.05).结论 MELD与PT两者均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但MELD评分的分辨力显著优于P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术(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和MELD计分的变化。结果在PE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6.2±591.6u/l和88.9±93.4u/l)、总胆红素(407.2±144.1μmol/l和287.6±150.4μmol/l)和凝血酶原时间(24.9±14.7s和19.7±7.1s)的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MELD计分小于40的患者经PE治疗后MEDL计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计分大于40的患者在治疗后MELD无显著性变化(P>0.05);入院时MELD计分在0~20分、20~30分、30~40分和大于40分的患者,其病死率分别为17.8%、37.3%、60.0%和100.0%。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血生化指标和MELD计分,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的MELD分值与入院时MELD分值的差值(△MELD分值),分析MELD分值和△MELD分值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入院时MELD分值死亡组患者为37.00±6.50,存活组为25.80±5.20,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远高于存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0,P〈0.01),接受治疗2周后△MELD分值死亡组患者为1.57±0.89,存活组为-0.99±0.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35,P〈0.01)。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MELD分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的c-统计值分别为0.90和0.76。MELD分值〈25组,患者3个月后病死率为2%,25≤MELD分值≤30组病死率为7%,300组和≤0组的病死率分别为51%和13%,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LD分值和△MELD分值越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越高,MELD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可以结合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后的△MELD分值来决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应用c-统计值评估MELD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该值等同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并求出作为判断患者3个月内生存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方法121例住院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与非PE组,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81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PE组35例,非PE组46例)。MELD分值在20~30和30~40范围内的患者病死率,PE组病死率分别为31.6%、57.7%明显低于非PE组的67.6%、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达到或超过40的患者病死率,PE组为93.3%,非PE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该模型判断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最佳MELD临界值,PE组为30,敏感性80.0%,特异性52.0%,c-统计值为0.777;而非PE组的临界值为25,敏感性为82.6%,特异性为86.7%,c-统计值为0.869。结论MELD分值能够作为反映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患者短期内死亡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模型能较准确预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求出作为判断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39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月内的死亡率。结果236例在3个月内死亡,病死率为60.6%。MELD分值在小于30、30~40和大于40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8.1%(86/226)、87.6%(106/121)和100%(44/44)。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最佳MELD临界值为28.c-statistic为0.837,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86.4%。MELD分值与血清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呈明显正相关,与预后情况呈显著负相关。结论MELD分值能够作为反映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患者短期内(3个月)死亡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模型能较准确预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9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在MELD≤30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MEL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7.4%,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30~39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2.0%,与对照组的8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40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死率均为100%。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降低MELD≤30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30患者的病死率,故治疗宜在疾病的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 of prognosis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using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IM: To study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on clinic and assess its validity by the concordance (C)-statistic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on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lasma exchange group and non-plasma exchange group, and were graded with MELD formula. The death rate was observed within 3 mo. RESULTS: Eighty-one patients died within 3 mo (35 cases in PE group, 46 cases in non-PE group).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in PE group whose MELD score between 20-30 and 30-40 were 31.6% and 57.7%, respectively, but in non-PE cases they were 67.6%, 81.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 group and non-PE group (P<0.05). However,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hose MELD score higher than 40 were 93.3% in PE group and 100% in non-PE group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65>0.05).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s of MELD to predic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ere 30 in PE group whos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C-statistic were 80.0%, 52.0% and 0.777, but in non-PE group they were 25,82.6%, 86.7% and 0.86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ELD score can act as a disease severity index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pat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ELD score. The MELD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相似文献
16.
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3个月时的预后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及对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99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对照组和人工肝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的评分变化及3个月时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MEL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20 MELD≤29和30≤MELD≤39者MELD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人工肝组与对照组比较MELD评分下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MELD≤19和MELD≥40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肝治疗后分值20 MELD≤29和30≤MELD≤39者3个月时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ELD≤19和MELD≥40者人工肝治疗后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0≤MELD≤29和30≤MELD≤39者患者应积极进行人工肝治疗.MELD≤19分者临床可以积极内科保守治疗而不必进行人工肝治疗.MELD>40者应尽早行肝移植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与对照组55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和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在CTP分级中,CTPC级治疗效果最差,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也差。MELD分值在〈20、20~30和30~40三个范围内,人工肝组病死率分别为12.5%、48.0%和72.2%,对照组分别为13.3%、62.5%和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40分患者人工肝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与CTP分级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具有预测作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各有特点,将两种评分方式有机结合互补不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较科学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系统对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3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MELD-Na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判断患者在观察3个月期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本组患者生存145例,死亡93例(39.1%);生存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INR、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钠和肌酐水平分别为(19.6±3.7)秒、(1.6±2.2)、(199.8±50.6)μmol/L、(137.6±7.7) mmol/L和(127.3±10.8)μmol/L,与死亡患者比[分别为(25.3±5.8)秒、(2.3±1.5)、(332.7±120.9)μmol/L、(127.0±14.6) mmol/L和(210.7±75.3)μmol/L],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生存患者MELD、MELD-Na和Child-Pugh计分分别为(19.3±6.9)、(21.1±4.6)和(11.4±2.3),均显著低于死亡患者[分别为(29.2±13.4)、(32.4±5.7)和(15.2±6.7),P〈0.05];MELD-Na和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肝衰竭近期病死率方面优于Child-Pugh分级计分。结论MELD、MELD-Na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系统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判断均有较好的价值,但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