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和鉴定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根据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毒力基因eae、stx1、stx2、elt、estIa、estIb、aggR、ipaH、afaD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引物浓度、PCR反应条件等,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用该方法鉴定本实验室保存的17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24株志贺菌,将结果与单重PCR、本实验室已建立的鉴定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0对PCR引物均可特异性扩增相应基因片段。该反应体系对17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24株志贺菌的鉴定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的多重PCR检测下限可达4.56 101 CFU/反应(1.14 104 CFU/ml)。结论 本研究采用毒力基因及内参照基因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鉴定和区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为临床快速检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筛查、腹泻的暴发溯源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的SLT1、SLT2、eaeA基因片段设计了3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肠埃菌中SLT1、SLT2和caeA毒力基因。结论SLTEC是太原地区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的致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 S L T E C) 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 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 H E C) O157 : H7 的 S L T1 、 S L T2 、eae A 基因片段设计了3 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肠埃希菌中 S L T1 、 S L T2 和eae A 毒力基因。结果 29 株标准致泻大肠埃希菌( E H E C、 E P E C、 E T E C) 和10 株其他肠道病原菌中,只有1 株 E H E C检出 S L T1 、 S L T2 、eae A 毒力基因,其他均为阴性。从1 032 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的474 株未定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 S L T1 20 株(42 % ) , S L T2 7 株(15 % ) ;74 株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菌( E S I E C) 中检出 S L T1 15 株(203 % ) , S L T2 5株(68 % ) 。结论  S L T E C 是太原地区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的致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快速检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EPEC的eae基因、EIEC的ipaH基因、EHEC的stx1基因筛选设计引物,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对PCR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设计的3对PCR引物均能特异地扩增出相应的目的基因,该多重PCR体系能同时检测3种目的菌,特异度强。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快速检测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食品安全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方法:根据stx1和stx2及其变种序列,设计PCR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并对STEC模拟粪便标本及动物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含志贺毒素基因重组质粒的灵敏度为1×102 copies/反应体系;该法对17种常见肠道病原菌均无特异性扩增,对47株不同志贺毒素类型及变种的已知STEC菌株的检测特异性为100%;对模拟粪便标本的检测下限为3.55×103 CFU/g;对动物粪便标本的检测阳性率高于细菌分离培养。 结论: 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作为不同志贺毒素类型及变种的STEC菌株的快速鉴定方法,亦可用于人感染性腹泻标本和动物粪便标本STEC感染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的志贺样毒素,确定网状分枝扩增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探讨该方法用于检测食品和临床标本中0157:H7和STEC的可行性。方法 用网状分枝扩增技术检测合成的志贺样毒素2的基因和临床分离的菌株,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网状分枝扩增技术最少能检测10个志贺样毒素DNA分子,与PCR灵敏度一样。E.coli0157:H7和志贺痢疾杆菌志贺样毒素阳性,而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阴性。用网状分枝扩增技术与PCR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结果也一致。结论 网状分枝扩增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便,而且在等温条件下扩增核酸,因此可替代PCR检测食品和临床标本中的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建立一种针对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方法,根据O157:H7血清型大肠埃尔菌hlyAB基因的DNA序列,设计8个引物,使用32株O157:H7血清型。结果表明,引物RH28-RH30和RH26-RH31敏感性和特异性好,达100%。RH26-RH31产物的 分子量较大,为2kb。RH28-RH30的产物为338bp,比较适合检验使用。研究还发现,使用煮沸法制备PCR模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鉴定和鉴别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利用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毒力基因stx1、stx2、eaeA、lt、stIb、aggR、ipaH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8重PCR反应体系,并对PCR引物、反应体系和循环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8对PCR引物均能特异地扩增相...  相似文献   

9.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LT—大肠埃希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LT-E Coli的实验方法及应用。使用了二个寡核苷酸引物,直接将大便标本接种于LB肉汤中,对LTA亚基一段高度保守区域的DNA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检测了30株细菌,只有LT-E Coli,LT/ST-E Coli为阳性,其余细菌检测均为阴性,最低检测细菌量为50CFU,整个检测过程在7h内完成。用此方法,检测了40株从腹泻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95份腹泻患儿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果检测出15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4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4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株。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Some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re involved in enteric infections in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 However the classical diagnostic methods can not differentiate pathogenic from nonpathogenic E. coli, because of the lack of phenotypic difference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multiplex PCR in order to amplify fragments of specific virulence genes of the five main E. coli pathotypes. Fragments of the expected size were obtained using previously or newly designed primers and allowed identification of 10 virulence genes in only 5 reactions.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E. coli isolated from 90 patients' stools specimens during an 18-month survey. Patients were suffering from diarrhea or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and in 13 cases (14.4%), an enterovirulent E. coli strain was detected. This diagnostic method could therefore represent an important technique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which lack standard tests for these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2.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PCR检测survivin甲基化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urvivin甲基化的方法。方法25例胃癌组织标本及与其配对的正常胃组织经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HpaⅡ和MspⅠ处理后,再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对survivin外显子1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rvivin基因内含子2,用于监测经限制性酶消化的基因组DNA浓度变化,10倍系列稀释的基因组标准物用于检验实时PCR的敏感度,PCR产物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证实。结果经Hpa Ⅱ酶切后,甲基化的目的基因PCR产物在熔解曲线上有Tm值为(91.5±0.5)℃的峰,电泳证实为338bp的条带。所有经酶消化的样本都能扩增出以Tm值(79.5±0.5)℃为特征的对照基因(survivin基因内含子2),表明基因组DNA未产生严重的非特异性降解。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检测甲基化目的基因的灵敏度为10^0拷贝/μL。用以上新建的体系检测25例胃癌标本,发现其survivin基因外显子1的去甲基化频率为96%。结论SYBR GreenⅠ荧光PCR法具有快速、准确、敏感、实时、简单和敏感的特点,是检测survivin外显子1甲基化状态的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诊断方法,对常见的腹泻致病菌进行基因检测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PCR)诊断方法,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扩增5种菌的致病基因:志贺菌及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的侵袭性质粒(ial)基因、副溶血性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基因、O1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A亚单位(ctxA)基因和产不耐热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扩增产物经电泳,出现与已知阳性对照细菌条带大小一致的条带即判断为该标本阳性。结果对一组常规培养生化鉴定法诊断为霍乱的26份腹泻患者标本检测后,PCR法有24份检测到ctxA基因,PCR阴性的2份为非O1群;另一组56份粪标本分别检测到了ial、tdh、LT-B基因,PCR法较培养法阳性率高。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和不需培养等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DAEC)的普通多重PCR方法,了解DAEC在腹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根据DAEC黏附基因afaB、afaC、afaD、daaE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4重PCR反应体系,对PCR引物、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应用于389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的筛查。结果 4重PCR反应可以特异性扩增DAEC菌株afaB/C、afaD、daaE基因片段,除2株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外,检测引物对其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常见肠道病原菌均无特异性扩增,此多重PCR方法的检测下限可达3.20 101 CFU/反应(8.01 103 CFU/ml)。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发现DAEC菌株分离率为6.2%(24/389)。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DAEC菌株的快速鉴别,也可用于人粪便标本DAEC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一种简易、快速的复合PCR扩增系统检测恶性疟原虫及混合感染。方法以间日疟原虫(Pv)和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特定片段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引物,建立复合PCR扩增系统。采用煮沸法快速制备DNA模板研究本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于临床血样的检测。结果从P.v和P.f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分子量大小为705bp和575bp的特定扩增带。而食蟹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及正常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单独检测P.f敏感度达到047×10-6(约2虫/μl全血),在P.v存在的情况下,检测P.f敏感度为047×10-5。检测104例疟区门诊患者冻存血标本,84例与镜检法结果相同,并发现24例混合感染和2例为镜检虫种鉴别失误。结论本系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并可在一次扩增中同时检出P.v和P.f,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An Escherichia coli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2 (ETT2) locus was discovered in 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O157:H7. To determin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ETT2 locus in diarrheagenic E. coli, a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encoding Shiga toxins (stx1 and stx2), intimin (eaeA), and ETT2 (etrA) was developed for rapid detection. The ETT2 locus was identified not only in Shiga toxin-producing E. coli (STEC) but also in various non-ST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