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提高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肾癌重复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肾癌重复癌1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肾癌重复癌1例行TURBt+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肾癌重复癌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各自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膀胱癌是人类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症,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80%~90%为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将TCC分为浅表性癌和浸润性癌,在被诊断时,超过60%的膀胱癌是局限在黏膜或黏膜下的浅表性癌。但即使在经尿道完全切除所有可观察到的病变后,仍有50%~70%的浅表性病变将复发,而且高达20%~30%伴有肿瘤分期、分级的提高。此类浅表性癌原则上因行膀胱全切、原  相似文献   

3.
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形成基因分子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形成基因分子调控的机制,方法:利用术中取得的良性和恶性膀胱上皮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微血管计数(MC)、血管内皮组织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Src mRNA蛋白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论:膀胱癌组织Src mRNA表达水平越高则MC越高,VEGF也越高,Src mRNA表达水平与TSP-表达无关,结论:膀胱癌发展过程中Src原癌基因的激活有可能导致VEGF表达增高,从而促进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网络形成,TSP-1的减少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思跃  董泽泉 《云南医药》1993,14(3):155-156
患者高某某,男,68岁。间歇发作无痛性肉眼全血尿半年,发现左侧腹部包块10天入院。体检:Bp17.4/9.3kPa,P88次/分,一般情况良好,营养中等,无浮肿,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左侧腹部触及一包块达脐下2cm,有囊性感,光滑,轻压痛,稍活动,腰部双合诊触及包块有对冲感,肝脾未扪及,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肛门指检前列腺不肿大,直肠内无包块。全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总肾功及肝功能正常,尿脱落细胞检查未见肿瘤细胞。B超示:左肾增大约20×15(cm),呈重度积水声像,膀胱左侧壁有约4×4(cm)大小之实质性包块,不随体位移动。排泄性肾盂输尿管造影(延迟120分钟摄片):左肾输尿管不显影,右肾输尿管正常,膀胱左侧壁有约4.5×4(cm)大小之  相似文献   

5.
膀胱移行细胞癌Runx3基因的甲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unx3基因甲基化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76例配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Runx3基因甲基化的情况。结果74%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存在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4%。癌组织中Runx3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该基因甲基化与肿瘤数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是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频繁事件,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法观察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9例(22.5%)PTEN表达阳性。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PTEN的改变有增高的趋势但与肿瘤的分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TEN异常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进展中有重要作用,PTEN基因可作为评价膀胱移行细胞癌进展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才胜勇  黄翼然 《河北医药》1999,21(6):441-443
目的:探讨P53表达与胱移行细胞癌(TCC)预后的关系。方法:LSAB方法测定8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49例TCC标本中P53表达;推断P53表达与TCC的关系。结果:P53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而在TCC中表达阳性率为4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T1及T2-4期TCC中表达阳性纺分别为31.4%、64.3%;在Ⅰ、Ⅱ、Ⅲ级TCC中分别为13.3% ̄50%、60%,显示P53表达阳笥率随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μm激光汽化切除膀胱移位移行细胞癌(BTCC),是为寻找对BTCC手术切除的新方法。方法:66例BTCC患者住院后,46例采用Revolix2μm激光于骶管麻醉或表面麻醉下行经尿道汽化切除,20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术后放置导尿管至少5d)。用0.9%氯化钠溶液+丝裂霉素灌注清洗,开放组加切口周围清洗。结果:两组BTCC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BTCC是一种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术中安全,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少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与膀胱癌组织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判断患者预后。方法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为无病变的膀胱黏膜组织16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克隆抗体CD_(31)、CD_(34)、CD_(105)、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化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数量及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用已知的膀胱移行细胞癌CD_(31)、CD_(34)、CD_(105)染色切片作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电脑图形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结果经免疫组化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内微血管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_(34)~+)和未分化血管(CD_(31)~+/CD_(34)~+)。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以未分化微血管计数中位数为界分为未分化血管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以Kaplan-Meier无瘤生存曲线对比,Log-Rank时序检验,二者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显著(P <0.006)。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勇  熊华淇 《江西医药》2000,35(1):34-36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计 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3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非癌旁胱手术标本VEGF表达,并对肿瘤微血管进行计数,结果 5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54.7%,对照组8例膀胱粘膜均为阴性;低分化和浸润性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MVC显著高于高分化和表浅性癌组:VEGF表达阳性者MV  相似文献   

11.
赵泽驹  罗旭  付逆  李本根  罗光恒 《贵州医药》2005,29(10):889-892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MSI)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其在肿瘤发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在膀胱癌的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5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36例膀胱癌组织中的微卫星改变.结果 36例中有29例(80.56%)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LOH/MSI),其中9号染色体上微卫星位点阳性改变者19例,检出率52.78%;膀胱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P>0.05).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5个微卫星位点的诊断组合对膀胱癌的检出率较高,以其分析该地区的膀胱癌具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上客观评价、筛查和诊断膀胱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拼接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 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Ta/T1期17例,T2~T4期13例;G1/G2级23例, G3级7例;配对的癌旁组织8例;另有8例正常膀胱黏膜取自非肿瘤患者.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所有标本用GAPDH mRNA作内对照,目的 PCR条带用BIO-RAD Quantity One 4.5软件根据面积与吸光度定量分析.结果 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有28例检测到生存素及其拼接变异体(生存素-△Ex3和生存素-2B)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93.3%.生存素为主要的转录本(0.712±0.120),生存素-△Ex3(0.101±0.029)和生存素-2B(0.214±0.076) mRNA为低水平表达,三者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膀胱黏膜和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生存素及其拼接变异体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而生存素-2B mRNA表达水平在浸润性、高级别癌明显低于非浸润性、低级别癌(P<0.01).结论 生存素拼接变异体可表达于膀胱癌组织,且生存素-2B在浸润性、高级别膀胱癌中表达降低,推测其抗凋亡活性较生存素和生存素-△Ex3为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研究70例膀胱TCC和18例膀胱良性病变组织中COX-2)的表达,并研究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COX-2的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表达阳性率为72.9%,高于其在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COX-2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病理分级相关(P均<0.05),COX-2在不同病理分期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初发与复发肿瘤之间以及多发与单发肿瘤之间COX-2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COX-2表达与膀胱癌的复发无关(P>0.05)。结论COX-2表达与膀胱TCC的侵袭性密切相关,虽然COX-2并非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可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MDR的表达产物P-gp及P53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素-生物素(S-P)法测83例BTCC的P-gp和P53的表达。结果在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阳性表达率为71%,P53阳性表达率为51%;P-gp阳性表达在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阳性表达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1)。结论检测P-gp可指导BTCC的化疗药物选择,P53高表达与BTCC的进展有关,P-gp、P53高表达者预后及疗效差,P53可作为BTCC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VEGF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VEGF表达(4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阳性组MVD均值(47.63±14.81)高于VEGF阴性组(28.54±13.93),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促进膀胱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核基质蛋白22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膀胱癌和22例疑似膀胱癌患者尿中NMP22浓度及尿细胞学进行检测,计算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膀胱癌和疑似膀胱癌患者尿NMP22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64.10U·ml-1,12.95U·ml-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NMP22诊断膀胱癌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36.4%;尿脱落细胞学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为18.2%,特异性为100%。结论:NMP22可能成为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良好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相关的新检测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侧6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相互联系,以及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5.6%(31/68),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血管浸润有关(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1):1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VEGF表达均为阴性;VEGF表达阳性者生存超过5年者(39.3%)明显低于VEGF表达阴性者(93.7%,P<0.05)。结论VE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检测VEGF表达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