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针刺方法。认为病因病机,其本为肺肾阴虚,其标为燥热,主要由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欲过度所引起。辨证要点,首先要分清上中下三消之主次。其次要注意随病程延长,病情由实转虚,由阴虚燥热至阴阳两虚的变化。治疗分上中下三消证型,设针刺处方,加减选穴,并运用不同刺法而治  相似文献   

3.
消渴与心火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庚良 《河北中医》2001,23(3):235-235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探讨消渴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消渴与心火有着密切关系 ,心火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临床中凡消渴辨证属心火者采用泻心火治法 ,常可取得良好效果。1 理论渊源早在《内经》中即有消渴与心火关系的论述 ,《灵枢·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篇》谓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说明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病变均可与消渴发病有关 ,消渴发病也与心有密切关系。《素问·气厥论》指出 :“心移热于肺 ,传为鬲…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主症,中医称之为"消渴",又名"消瘅"。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脾胃,下消病在肾。1辨证论治三消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上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肺脾肾理论为指导,认为上中下三消中的口渴、多尿为肺之宣肃异常;多食、易饥、消瘦为脾胃升降异常;多尿、尿浊为肾之开合异常。由于肺脾(胃)肾气机运动是一个协调进行的整体,因此,其病理变化往往相互影啊,其症状每每相互兼有而有主次之分,故临床辨证不能绝然孤立地将本病划分为上中下三消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和兼病,也往往是肺脾肾机能异常进而损及他脏所致。如皮肤感染,肺结核,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赵进喜 《河北中医》2004,26(10):785-786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证方法,汉唐主要是采取方剂辨证方法,即“辨方证”,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均强调消渴病见什么证,什么方药主之,即“有是证用是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和金元刘河间《三消论》之后,三消辨证方法盛行,主张分上、中、下三消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7.
从津血精髓分层论治糖尿病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脑病是糖尿病发展到后期重要的并发症,其主要影响中枢系统,对应中医消渴合并痴呆、健忘、脑卒中等病。传统中医多从肺脾肾三脏和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消渴病以及并发症,笔者认为该病主要伤及津、血、精、髓等物质,而"津血精髓"存在先后浅深的层次关系,提出从"津血精髓"分层论治糖尿病脑病,旨在细化对糖尿病脑病的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一、三消论治三消俱属火证。实火由于邪热盛,虚火则因肾阴不足,三消多由肾阴不足所引起。津液枯涸,是三消的主要病机。余治疗本病,无论上消,中消、下消,概以六味地黄汤加黄连作为基本方,以六味地黄汤能滋补肾中真阴,而肾阴不足,往往引起心火过盛,故加黄连以泻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中医新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多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取得飞速的进展,在治疗上也取得了空前进步。糖尿病在中医归属于消渴范畴,多分为上中下三消治疗。然而,传统“三消”辨治框架存在局限性。依此框架诊治糖尿病,就会发现诸多问题,由此引发了我们的下列思考:在病名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各代医家学术观点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出"肾精亏虚、心火亢盛"为精神分裂症核心病机,论述心肾生理、病理特点,相互关系及辨证用药规律,认为精神分裂症多由肾精亏虚,心火过亢,心肾不交,肾志不藏,心神被扰而致。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提出上泻心火、下补肾精为其治法,方用泻心益肾方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标本病传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广和 《中医杂志》2003,44(7):555-556
标与本是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矛盾或矛质次要方面的综合概括。明辨标本,对于确立治疗原则,指导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是多因素导致多脏腑功能的损害,脏腑气血失调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本标相传,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故须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并发症,辨明标本,按法治之。1 脏腑为本,三消为标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渴而多饮为上消,病本于阴虚肺燥;消谷善饥为中消,病源于胃热炽盛;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病根于肾虚。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有轻重程度不同。正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证的标志,虽分三消,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圣济总录·消渴门》:“原其本则  相似文献   

12.
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主张从肾论治者,有倡导肺、脾、肾三脏合治者,有重视调脾者,亦有从肝论治者,笔者仅就消渴病治疗中的有关心肾兼顾问题做一论述。 早在明代赵献可的《医贯》中就有:“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胃则为中消”,“故治消之法,不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从中可见古人对消渴病中肾与心所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间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心肾兼顾”之治疗法则。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者为消瘅”等,  相似文献   

13.
李琪  高阳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8):365-366
刘启庭治疗糖尿病,不囿“三消”分论,常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指导临床用药,临证之时,多中西合参,合理搭配中西药物,常取效迅速而稳定。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痹证”、“痿证”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多以“三消”立论,但临床上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典型的三消证候,难以用“三消”辨证来指导临床,故此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三型辨证”理论口。(简称“三型”)。  相似文献   

15.
正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方面,《内经》等中医著作已意识到该病的发生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望过度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辨治消渴的传统方法是以上、中、下三消划分为纲要的辨证体系。本病的主要病机诚如《临症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床上往往上中下三消相互兼夹,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笔者结合临床,参看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对学习清代以前消渴病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总结该文献消渴的病因可分为摄养失宜、禀赋不足:摄养失宜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脏腑相移、内伤久病后,房室不节;禀赋不足包括五脏柔弱、体型肥胖等体质。在病机方面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有实热耗气血精津液致消渴;二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气血精津液不足虚火上炎致消渴。在治则方面,扶正、祛邪、扶正与祛邪并用,但以扶正与祛邪并用的治则为主。在辨证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三消辨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脏腑辨证主要有肾、心、肺、胃、脾等。  相似文献   

17.
消渴证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其病机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阳失调。西医学之糖尿病即属此范畴,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消渴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下消应温阳滋。肾固摄。对于消渴证患者而言,除积极治疗外,中医辨证施护和康复指导对病情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本文经总结,认为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消渴病包括西医中的“糖尿病”、“尿崩证”,多由肺胃灼热或肾阴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临床中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我科自1996~1997年间共收治各类消渴病患者31例,在治疗本病时,如何做到辨证施护,对...  相似文献   

20.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