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兹定于2015年9月12日举办北京热病论坛,呈现姜良铎教授、宋乃光教授治疗发热的临床经验及中西医专家介绍抗病毒、抗耐药菌、免疫疾病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本次论坛为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授予I类继续教育学分3分。会议内容:危重症患者发热的中医诊治经验(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湿热病的辨证治疗经验(北京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姜良铎教授对于老年感染相关发热性疾病特殊性的认识,以及治疗中的用药特点及辨证思路。方法收集姜良铎教授门诊治疗老年发热性疾病处方,对其药物品种、类别及药物配伍联系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477张,使用中药18类211种,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多于补虚药,但补虚药的使用种类多于清热药。结论姜良铎教授治疗老年热病用药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体现了泻实为主、补虚为辅的用药特点,切合老年热病具有本虚的内伤基础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宋乃光教授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温病学科的著名专家,善用古方治疗湿热病,尤重视对清代温病学家有关医论、医案、方药的研究和应用,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宋乃光教授治疗湿热病的有关论述和治疗经验整理如下。1对湿热病的认识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宋乃光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致病广泛。从病位言,内则脏腑、脑髓、骨骼,外则肌肤、筋脉等无不涉及。从病种言,临床内外妇儿等科都有诸多相应病证,如糖尿  相似文献   

7.
张志明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5):512-512,529
姜良铎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学博士,一直从事中医热病学研究,在数十年热病重症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姜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热病重症案例四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金成  郭晓霞  武嫣斐 《光明中医》2013,28(9):1796-1798
姜良铎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在发热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素以解决疑难病证著称。笔者有幸侍诊学习,收益匪浅。现将其诊治外感热病经验撷要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多发病。《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尽管《难经》的这些记载并不专指内伤热病,但可看出,发热性疾病在古代的发病率已经是很高了。不言而喻,古代医家治疗各种内伤发热疾病的经验及其著作自然也是非常丰富的。中医内伤热病,也可称杂病发热,包括低热、高热、五心烦热和患者自觉发热、体温并不明显升高等各种发热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因其病因复杂,不少病人虽经中、西  相似文献   

10.
张夜星 《河北中医》1999,21(1):33-34
发热,是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现代医学将发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见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发热见于血液病、变态反应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物理性及化学性损害、神经原性疾病等。中医认为,急性发热,属于温病、伤寒等急性外感热病范畴,是机体邪正相争的病理反应。外邪侵袭,正气奋起抗邪,则可出现发热。1 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的思路发热由外感引起者,治当使邪外出。凡汗、涕、尿、便等分泌物、排泄物均系邪气外出之途径。宣达气机,调畅三焦,邪气泄越之路畅…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病例阐述了"清透法"在儿科发热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说明"清透法"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常用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性热病,如发热、肺炎、麻疹,痄腮等,疗效较佳;中医药具有辨证论治的个体化特点,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热病方面优势。  相似文献   

12.
医案教学作为中医理论联系临床的枢纽,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以及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技能.当今医案教学并未体系化、课程化.发热性疾病作为中医的优势病种,目前尚无针对热病设立的课程.基于此,本团队创新地提出中医热病医案分层次导读课程建设,该课程选取中医治疗热病的典型医案,以分层次导读为主要思路进行课程建设,旨在通过该课程的...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证,可见于外感热病中,也可见于许多内科杂病中,所以治法也有多种。笔者在跟随导师宋乃光教授门诊抄方中,遇到了一些发热的病人,他们或已高热多日,或低热缠绵经月不退。宋师详为辨证求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属于中医学"热病"的范畴。现代医学一般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轻者如感冒,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在治疗发热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过程中,营养支持和胃肠功能的恢复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医药在饮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古籍中早有对"热病"饮食注意事项的相关记载。故本文拟从中医古籍中探索"热病"的饮食宜忌,以为临床的饮食指导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热是中医临床见症之一,可见于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高热可以和现代医学的“高烧”症状结合起来看待,体温在38.5℃以上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高热”。下面就高热治疗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高热必须辨证论治中医急症高热,主要指身体灼热,伴恶寒或但热不寒、烦渴,脉数等一系列热病的证侯群。从现代医学来讲,多指体温在38.5℃以上,包括多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各种可以引起发热的多种疾病。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谈到发热性疾病,如《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  相似文献   

16.
姜良铎教授哮病辨治12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文浩 《河南中医》2004,24(2):19-20
姜良铎教授从事内科临床30余载,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呼吸热病的辨治颇具心得,现将其辨治哮病12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剂用药规律,挖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组方,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门诊处方并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剂160首,分析得出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有赤芍、白芍、枳壳、麦芽等61种,核心组合模式116组,其中对药43组,角药46组,4味及以上药物组合27组,并演化得到12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的体现了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即擅用角药,多以柔肝疏肝立法,通补结合,用药轻灵,主张从状态辨治,注重扶正驱邪。  相似文献   

18.
急性热病主要指因外感而致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笔者临床治疗急性热病有所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感发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候之一 ,中医针刺治热在当今临床上已属罕见 ,在开展中医急诊研究中 ,如能对针刺退热的机理进行探讨 ,则对众多高热病人无疑是多了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从《内经》的针刺治疗热病论述来看 ,其中亦有可以为今日借鉴之处 ,故归纳其特色如下。1 .热病症不同 针具要慎选外感热病在《内经》中已有诸多论述 ,如《素问·热论》、《评热病论》、《灵枢·热病》等 ,其中对热病的观察相当细致 ,并已有表里、经络、脏腑的辨证雏型。在论及治疗时 ,亦区别诊治 ,其针具的选择是为首要 ,不同的针具可针刺不同的部位 ,疗效就大…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热病用穴的规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热病用穴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解读了<内经>热穴的组成规律、分布特点、及在发热性疾病中的特殊治疗作用,揭示出古典针灸理论中热病针刺的基本原理和热穴的相对特异性,对针刺治疗热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