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教学团队目前已完成基于微信平台的《中药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实践,现进一步对非临床专业《中药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目前,非临床专业已成为医药高等院校《中药学》教学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临床与非临床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时数不足、学习兴趣相对低迷、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随着各中医院校非临床专业的开设,《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改进。以下将对非临床类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索,为《中药学》非临床类专业的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中药学》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学生学好《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利用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为《中药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分地区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中医医案是《中药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通过中医医案可以直接体现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技巧,也是师生在网络教学中经常讨论的热点。在《中药学》网络教学中利用医案教学法充分体  相似文献   

3.
程晓卫 《国医论坛》2010,25(2):46-47
<正>《中药学》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3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和临床课提前设置等突出问题,使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为解决这一难题,注重优化教学方法,探究学科规律,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4.
笔者任《中药学》教学20余年,在不同专业的成教班教学,鉴于成教学生面授时间少、以自学为主的特点,如何掌握学习重点,寻求学习规律,是学好《中药学》的捷径。笔者谨就如何学好《中药学》谈谈看法。 要学好《中药学》,先要明确《中药学》在中医各门课程中的地位。《中药学》身兼“双职”它既属于中医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必备条件,又是一门临床学科。辨证施治、立方遣药,都需要掌握较全面的中药知识。所以《中药学》是中医各专业必须学好的课程。要学好《中药学》,应注重以  相似文献   

5.
《中药学》是中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临床水平。初步构建中医学专业《中药学》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模式,为《中药学》教学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第一批重点学科,目前学科主要承担《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中药学专论》等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学科团队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更重视素质教育。近年来,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并指导完成二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项目,多人荣获国家奖学金。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职中医类专业面向农村基层医疗单位或个体开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中职中医类《中药学》教学现状,结合笔者多年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经验,对拓展《中药学》教学内容,加强中职中医类专业的中药采收、加工、炮制、鉴定等教学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高专生《中药学》学习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临床各科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二十多年的教学体会,针对高职高专生年龄、知识结构、理解力、及学习时间等特点,探讨高职高专生《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作为中医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对学习中药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基础与临床、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处方用名在中药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方法分析中药处方用名的现状,及其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对中药学处方用名的教学提出建议。结果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学》教材等具有法律效力和形成共识的标准,但临床医生并未对中药的处方用名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使用规范,影响着医生处方用药、调剂、医疗效果以及饮片的经营流通。应当加强中药处方用名在教学中的讲授。结论在中药学教学中应重视处方用名的讲授,首先要以《药典》为标准,其次为临床常用的处方用名,最后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古籍记载的或生僻的处方用名作为知识的扩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药饮片标本辨认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我校现有三年全日制专科学生和五年全日制高职学生为教学对象,选择《中药学》教材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课堂与网络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训考核等方法开展饮片标本辨认教学。结果:老师和学生在各种教学评价中均取得了较高的评价。结论:《中药学》教学中重视中药标本教学,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和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尽早适应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剂学》《中药学》是介于中医学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对统编教材《方剂学》《中药学》及日本医家吉益东洞著作《药征》的学习和临床运用中,发现这些教材存在试图借助病因病机,模糊药物客观指征的现象,以酸枣仁汤、小青龙汤、济川煎等方剂以及酸枣仁、麻黄、桂枝等药物为例对此问题重点阐述.认为过于强调方剂或药物对应的病机在组方遣药治病中的重要性可能是症结所在,而相比之下《药征》对每昧药物分别从功效主治、考征、互考、辨误和品考这5方面进行论述,很好地弥补了当前《方剂学》《中药学》重病因病机,轻方证、药证之不足,对于今天临床用药遣方更有直接指导意义.故此提出,方证、药证应当分别是方剂学和中药学核心,寻找方药与其主治病证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是方剂学和中药学教学的关键,重视方药使用的客观证据指征是方药学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用药为核心,介绍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临床应用等内容的课程,是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根据其课程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模式研究情况,作者提出"证-药-用-验"的教学理念,并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该中药学特色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实施策略及应用实践等,为《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方法:根据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中药学》课程体系的构成,对《中药学》的教学重点、教学素材、教学手段及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优化设计,通过实际教学实施,验证教学改革的效果。结果:通过课程改革,明晰了教学思路,学生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对老师教学满意度显著提高,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储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结论:建立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符合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际,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药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其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中药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建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它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的高度融合,形成保证和提高中药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立体融会贯通网络。其基本构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中药学》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构建;2.《中药学》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构建;3.《中药学》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的桥梁课,有了《中药学》和《方剂学》才能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体,才能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就本校开设的《中药学》课程而言,  相似文献   

17.
在中药学中,术语是阐释中药功效、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词语,在《中药学》课程的学习中,中药学术语是一个重要环节,对该环节掌握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药学术语具体描述、抽象概括间关系的处理,合理利用药性理论,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中药作用及功能特点阐释,从而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术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又是学习《方剂学》与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课之一,故学好《中药学》至关重要。学习《中药学》有诸多好方法,然笔者认为惟有比较、分析、归纳之法收效较佳,且用之亦广。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中药示教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标本是中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参照的实物档案,可用于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中药标本在教学实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存在着枯燥无味、不易记忆、抽象很难理解等问题。应用智育心理学原理分别从“教材的组织与呈现”、“促进知识的理解”、“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三个教学环节来指导《中药学》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成果,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