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发挥,然多偏于实热和虚热,且论中消者居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消渴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兹就历代医家所论,结合临床浅谈对虚寒性中消证的辨治体会。1 虚寒性中消证的概念 消渴之病名,首先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消渴之属热者论述颇多,对虚寒性中消《景岳全书·三消渴证》曰:“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晚清王旭高则言:“脾伤重则多中消。”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告戒:“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以燥热之药治渴人所不知也。”李用粹的《证治汇补》言明:“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近代张锡纯又言:“然消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  相似文献   

2.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临证分型、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并初步形成辨证施治的体系,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1 病名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曰“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鬲消、食(亻亦)等病名;“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  相似文献   

3.
从痰湿论治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晓天 《陕西中医》2007,28(7):935-936
“消”有消谷、消水、消耗之意,“渴”指口渴能饮,饮不解渴而言。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其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记载。《金匮要略》首列专  相似文献   

4.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对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治病因素,也分别作了论述,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症分为上、中、下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糖尿病除了正常的肌注和口服用药控制血糖尿糖的增高外,在饮食方面也有不可抵估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对消渴病症有一定认识,后世医家发展消渴理论时往往源据于此,然而在《内经》时代,尚未形成对消渴病的系统认识和科学分类,《内经》中提到的和利消渴相关的病名亦非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内经》中提到的和消渴相关的病名约为10个,分别为“消痒”、“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相关论述散见于14篇经文中。这些病名有从症状立,有从病机立,不一而是,所指内涵亦不相同。本文以《内经》为中轴,结合其前后时期的古代文献,对这些病名逐一考辨,从理论上、临床上将消渴病从消渴诸症中分离出来,以便科学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经验整理。  相似文献   

6.
消渴是一个病名 ,也是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多以糖尿病论之。消渴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有消瘅、膈消、消中之称。在《医学心悟·三消》中 ,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许多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 ,多从养阴润燥入手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然后病必求其本。消渴一症虽以阴虚一派之症状现于外 ,然究其病因、病机、变病 ,多以火热为本。1 消渴病的病因多滋生火热1 1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滋生内热 ,致失脾胃远化失常 ,内热蕴积 ,胃火炽盛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  相似文献   

7.
消渴一症,类似西医所称之糖尿病。考之历代医家所論消渴,有三种类型。一曰上消,一曰中消,一曰卞消。据“外台”引古今录驗方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也。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謂之中消。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腎消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消渴病例,确与外台之說相近。一般治疗消渴,大法以上消为飲不解渴,屬肺热,用人参白虎湯;中泊多食犹飢,屬胃火,用調胃承气湯;下涫飲多溲多,系相火虛衰,腎关不固,用  相似文献   

8.
消渴证治     
消渴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为其特征的一种病证。古代医家根据病机、症状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学心悟》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说明了燥热聚结胃肠,津液被灼,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故《医学心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的范围。消渴之名,首见《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论》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指出“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的理论。消渴有两种不同涵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口渴欲饮水而言;《金匮要略》则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补肾治法。到了唐宋以后,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儒门事亲。刘完  相似文献   

10.
笔者根据清代医家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篇:“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及郑钦安《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  相似文献   

11.
1从痰湿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1·1古代医家对痰湿与消渴病的认识在痰湿致消渴方面,《素问·奇病论》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中关于因湿致渴的阐述说:“湿家,其人当头汗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其人消渴。”《景岳全书·杂症谟三焦干渴》曰:“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人少有也。”1·2近现代医家对痰湿与糖尿病的认识史宇广等[1]介绍查玉明先生的经验,认为三消辨证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12.
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浅议五苓散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证,名类颇多,《素问》即有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等。后人分三消而统括其证,总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凭。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医者多从其说。此为消渴之一大类也。其有渴饮不止,而所食不多,小便不甜之证,中医亦以消渴名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振杰  林国清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40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长期以来阴虚燥热病机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素问.阴阳别论》提出了“二阳结谓之消”,从而阐发了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机制。后世对论治消渴,有从脾论,有从心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不离阴虚致燥论。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由于目前检测手段的提高,大量早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被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无典型的。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这对阴虚致消的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消渴病从肝论治早在《内经》中即有认识,其后又有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研究深入,消渴病从肝论治得到了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4.
《内经》消渴论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城东 《四川中医》2001,19(8):15-16
剖析《内经》消渴经文,并参历代名贤之论,列述病因病机,素体赢弱邪侵,或素体肥胖,多湿蕴热,或过食肥甘,滞而为热伤阴,或七情之变,气郁化热瘀阻,治分脾胃热盛兼虚、上焦热盛兼瘀及虚寒消渴等,并述治法、饮食宜忌及预后等;详考“消瘅”之名,症类今之“甲亢”,存疑“消瘅”非“消渴”论。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3: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病很似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又很像《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脾瘅、消渴、消瘅3个期。这3个期分别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3大过程。这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只要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就可以了解得很清楚。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病的防治方案,我们将消渴病按照脾瘅、消渴和消瘅3个期讨论。其分期的病因病机见表1。脾瘅期除了糖尿病前期,还包括代谢综合征;消渴期似糖尿病无并发症和伴…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沛雨 《河南中医》2007,27(7):75-75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血气逆流,骨筝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亦阐述了瘀血做渴,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倪冰  尚文斌 《吉林中医药》2009,29(6):549-55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文献中相当于“消渴”继发的“痹证”“痿证”等。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系由消渴Et久,肾虚所致。如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萎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李杲在《兰室秘藏》中提到消渴病人有时“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疼,四肢痿弱,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DM)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论述。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见仁见智,提出如“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中尤以“脾虚致消”说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试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角度探讨脾胃与糖尿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石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2-12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瘴”。其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至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此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20.
章碧明  李健 《陕西中医》2009,30(10):1410-1412
在《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有很多,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浆水、饮水、燥渴、口燥咽干、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及其表现的不同性质特点作了描述。《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多达50余条,其中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可见口渴在疾病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现就个人的一点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阐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