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且肝脏的硬化,在临床上的早期发现,以及如何有效的措施积极控制心衰的反复发作,避免病情进展恶化,尽量减轻瘀血程度及缩短肝淤血时间,并配合保肝治疗,往往可能延缓病人生存时间,故及时准确的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住2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以左心衰为首发症状者22例,误诊、漏诊较多,病死率高。为提高对以左心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率,改善预后,现就此22例以左心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衰合剂治疗难治性心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治性心衰是指心功能3~4级的充血性心衰患者,经过适当而完善的治疗及消除合并症和诱因以后,心衰的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的现象.近20年来,心衰的治疗有了可喜的进步,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ACEI制剂的联合应用,对各原因引起的心衰,特别是急性心衰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对慢性难治性心衰的治疗,单独西药应用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适当加用中药制剂联合应用,可获得明显疗效.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参附汤和生脉散加减制成心衰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衰病人31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以口服利尿剂、洋地黄等强心剂为主,长期服用需监测电解质、心电图,且易致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我们采用自制中药汤剂心衰合剂治  相似文献   

5.
傅萍 《江西中医药》2007,38(10):12-13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见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它的病理机制复杂而难治,笔者综合归纳肝硬化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认为以气血为纲辨证治疗肝硬化,能执简驭繁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6年住院肝硬化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一组大样本肝硬化住院病例的主要临床流行病学指标。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 1998年 1月~ 2 0 0 3年12月肝病病区住院的肝硬化病例。结果 :肝硬化病例占全部肝病住院病例之 2 5 .4 8%。平均 4 8.6 7± 16 .15岁 ,男 4 8.2 4± 16 .2 4岁 ,女 4 9.5 6± 14 .2 3岁。乙肝肝硬化仍占绝大多数 (73.2 3% )且以HBsAg HBcAb 组 (2 8.1% )和HBsAg HBeAb HBcAb 组 (4 1.2 % )者居多。在肝硬化并发症中 ,腹水发生率高达 72 .4 %。乙肝肝硬化中肝癌的发生率 (10 .8% )较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明显增高。住院病例肝硬化病死率为 9.73%结论 :肝硬化中HBV相关者为最多 ,并易致肝硬化失代偿及肝癌 ,防治乙型肝炎仍是提高国民健康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8.
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艳 《中医药学刊》2002,20(4):477-477,480
将慢性心衰早中晚三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分析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规律,进而探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得出心衰初期中医多属气阴两虚,以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为主;心衰中期以气虚血瘀痰阻多见,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心衰晚期以心肾阳虚,阳气虚脱,血瘀痰凝水泛为主,存在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重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所致皮肤瘙痒病因有内外之分,外有风寒湿热三邪蕴结,内有血热血虚血瘀三端,中医辨治本病有以下特点:1)风从外感,易兼夹寒热湿邪;2)风从内生,肺脾肝肾脏腑失调;3)治风先治血,血热血虚血瘀皆可致痒.临床辨证分型较多,不论外感内生,多以祛风止痒为主.治疗中既要分清外风、内风、气血关系,亦需贯穿“肝脾受损、胆络失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病证相合,同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则,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将慢性心衰早中晚三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 ,分析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规律 ,进而探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得出心衰初期中医多属气阴两虚 ,以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为主 ;心衰中期以气虚血瘀痰阻多见 ,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异常 ;心衰晚期以心肾阳虚 ,阳气虚脱 ,血瘀痰凝水泛为主 ,存在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重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中药心衰康对阿霉素心衰大鼠治疗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中药心衰康对心衰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的方法复制心衰大鼠模型,心衰康连续治疗28d,测定和分析各组大鼠的心功能,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心衰康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内压显著升高。心衰康治疗组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结论:中药心衰康可以减轻盐酸阿霉素对心衰大鼠心肌的毒性作用,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且有良好的抗心衰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衰论治     
对心衰的病名、病象、病因病机(久患心疾、久患肺疾、久患肾疾)分别予以概述;提出其辨证要点(辨急性与慢性、辨诱因、辨标本盛衰);并分6证(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阳俱虚、阳虚水泛、阳衰气脱、阴竭阳脱)论述其证治方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心衰合剂治疗难治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抗心衰合剂静滴;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抗心衰合剂治疗难治性心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周光主任医师治疗肝硬化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胜 《光明中医》2012,27(10):1962-1963
周光主任医师出生中医世家,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肝硬化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中医分类,制定了相应的处方用药,临床疗效颇佳.本文就其对肝硬化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旨在启迪同仁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及能力.  相似文献   

15.
顽固性心衰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疑难病症之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衰合剂和珊瑚七十治疗顽固性心衰。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曹海宏  剧仲华 《中医药研究》2012,(10):1268-1269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及左心衰竭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20例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变化,分析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原因。结果 20例中16例(80%)为无痛性AMI,17例为非ST段抬高型,2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LVEF〈40%7例,LVEF≥40%13例。随诊8例患者,半年死亡2例,均合并糖尿病。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非ST段抬高型AMI,多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冠心病致病因素,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多为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麝香保心丸联合基础疗法治疗21例以急性窦性心律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的心肌梗塞,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并对该药的承受剂量及其安全性做一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衰康对实验性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左室舒缩功能及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ADR)复制大鼠心衰模型,左心室插管术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放免法测定ANGⅡ和ANP浓度。结果:心衰康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内压显著升高;ANP水平和ANGⅡ水平明显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衰康治疗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结论:心衰康能改善心衰大鼠左室舒缩功能,降低血浆ANGⅡ,影响ANP分泌。  相似文献   

19.
心衰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者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或者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连年攀升,西药治疗存在价格昂贵、依存性差等问题,西医西药联合中医中药治疗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选择。中药复方制剂心衰康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在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中取得较好疗效,此文简要就阳虚水泛型心衰的中医发病机制、西医发病机制、中药复方制剂心衰康药物组成方义及心衰康相关实验研究论述如下,以探索其发挥疗效的中医、西医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提供理论依据,拓宽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索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方法选择Wistar雄性大鼠100只,开胸行左冠脉主干结扎术后缝合。将造模成功大鼠20只设为模型组,第2周开始减食喂养,每天让大鼠游泳1次;正常组为10只大鼠。4周后观察一般状态,测左室心功能和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栓素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心脏结构的变化。结果动物一般状况观察:模型组倦怠,黄白色口唇,舌质黯、瘀斑,呼吸、心率加快。心功能和血液指标测定: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心肌组织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心肌细胞核固缩,异染色质呈块团状,可见核仁,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及缺失,各带难以分辨,肿胀,空泡化,闰盘间隙增宽,紧密连接及桥粘连接消失。结论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