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慎轩先生是现代名医,他信仰佛教,以慈悲之心对待病人,人称"佛医生"。王慎轩先生的信佛与幼年时母亲和其师丁甘仁对他的影响有关,他幼年失怙,由其寡母依仗些微之家业(山地薄田百亩)将其抚养长大。其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每至佛诞日,母子两人必诣本城寺庙去礼佛敬香。  相似文献   

2.
王慎轩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经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的推荐,由当时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的印会河先生等专程到苏州聘请去北京任教。到京后,受到了在京的江苏中医同道的热烈欢迎(当时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的教员中,有很多是江苏中医药进修学校毕业的一期学生,如董建华、王锦之、施汉章、程士德、程莘农、王子瑜、傅方珍等),并与其早期同学、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同时出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科主任,负责学生的临床带教及实习。  相似文献   

3.
周耀辉为近代名医王慎轩之关门弟子.前后随师学医共四年。王慎轩视周如子。应本刊之邀.周先生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及对师友的情感思念,值《医古文知识》改名《中医药文化》之际,拟将当时在先生处所闻所见的点滴佚事,回忆成篇,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20年代初,王慎轩先生求学于丁公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当时丁甘仁既忙于诊务,更忙于校务,平时无暇顾及授课,但出诊时带上学生却是必不可少的。出诊遇路途稍远,则由马车送往。车厢可容三五人。丁公胸前佩戴一串念佛珠,端坐车厢中,学生围其而坐。他先将病人的病情细述一遍,而后由学生思考,提出治法或疑问。倘若学生认为无疑丁公就提问题,由学生作答,答不出就要遭受批评。所以学生们既高兴和丁甘仁一起去应诊,又担心他提问题。王慎轩先生也曾多次在此情景下聆听丁公的教诲。  相似文献   

5.
中医专业教育无疑是中医教育的主体内容。如何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水平,一直是中医教育探讨的主题。几十年的中医教育改革,始终围绕着课时问题、教材问题和教师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6.
中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通识教育,二是专业教育,三是技能训练。这里先谈谈通识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中医整体水平下降,学术乏人的现象日益凸显,因而有关中医教育问题的议论峰起,有的细剖中医教育的现状,有的详论中医教育的趋势,有的直陈中医教育的弊端,有的径提中医教育改革的设想,可谓用心良苦,精神感人。  相似文献   

8.
庞景三  肖跃红 《光明中医》2014,(7):1556-1557
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业内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仲景医学教育吸收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优点,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仲景系列教材在理论方面有特色,实践方面讲实用,既能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系统理论学习,又能用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适合目前我国中医教育,对我国中医教育发展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浅议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艳 《山西中医》2009,25(9):59-60
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不是某个教师、某个学科的教学改革,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做到,需要职能部门政策的支持,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医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要从生源的选拔、教材的选用、师资的培养、临床实习的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0.
为中医教育把脉、处方(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开办中医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近50年了,从1978年起,中医硕士、博士教育又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毛德西教授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的从医历程及其"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结果:毛德西秉承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临证经验日渐丰富,学术思想日臻完善,对中医的认识日渐升华。"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寥寥数语,见证了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长历程,凝聚着中医名家的济世之心。结论:毛德西教授从50多年来从最初的被动接触中医到后来主动学习中医,再到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先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医,在体会中思考中医,在思考中传承中医。  相似文献   

12.
王兴臣教授为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专家。自疫情发生以来,始终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对新冠肺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潜心做出文献梳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新冠肺炎为新冠病毒在伏气、时气的共同作用下致病,伏气是最重要的疫病致病因素,伏气、时气均与中医气化理论密切相关,而体质强弱决定本病的预后转归。故本文主要从伏气、时气、正气三个方面分析新冠肺炎中医病因病机,以期为中医瘟疫病的预测与防治、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卷四脏腑积聚第九》云:"肺之积,名为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医学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东部抚河(又称旴江)流域,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之地。"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三家,其中王安石、曾巩两人出自抚州地域。此地还出过晏殊、晏几道、汤显祖等杰出人物。江西古代十大名医,有七家出自抚河。  相似文献   

15.
王洪图教授中医理论高深,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且疗效甚佳.笔者跟师多年,收益匪浅,今举数个医案与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6.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的成长之路,昭示后人要熟读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理论结合实践,勤学善思,独立思考。他认为欲登中医药之堂奥,思维方法是钥匙,理论指导及辨证治验是基础,辨证须先识症,辨证辨病结合。而最重要的是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7.
叶景华教授已近耄耋之年,是上海市名中医,临床行医50余年,在肾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研究上有一定的造诣。他熟读经典,擅长将辨证论治思想应用于临床,视患者如亲人,带教学生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处事谦和、为人淡泊。  相似文献   

18.
王冰,号启玄子,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精勤博访,刻意研精”,历经12年对当时“纰缪百出,篇目重叠”的《素问》进行了全面的编次和注释,使《素问》藉以流传,至今被岐黄家奉为圭臬。王冰《素问》次注包含了丰富的病因学内容,对后人启发和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全国著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不仅是优秀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而且是卓越的中医教育家.他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忠诚于党的中医教育事业,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都催人奋进.在他的带领下,江西中医学院热病教研室形成了一支杰出的教师团队,培养了如王鱼门、肖德发、陈瑞春等许多既精于伤寒教学,也精于温病教学的、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老师,为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