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FeCl2皮层注射致损伤性癫痫(PTE)模型大鼠海马、额叶突触蛋白P38的表达变化.探讨突触可塑性在PT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20).采取立体定向皮层注射FeCl2(0.1 moL/L,10μL)建立PTE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观察各组大鼠EEG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大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1 h、7 d、14 d、30 d)海马、额叶P38的表达. 结果大多数模型组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右侧额叶P38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致痫1h后,CA3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层和齿状回(DG)分子层P38表达均无明显变化,7 d后P38表达增加,维持到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突触蛋白P38表达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和突触囊泡蛋白(SYN)在外伤性癫痫(PTE)大鼠前脑的表达,探讨有关发病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1000 nmol 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致痫,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视频、脑电图监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4h、7d、14d、21d、30d大鼠前脑内PSD-95及SYN的表达。结果;所有大鼠在注射FeC1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7d达高峰;致痫后24h即可见前脑神经元PSD-95表达下降,7d达最低值,14d后回升;SYN表达在24h明显下降,7d后逐渐回升。结论:FeC12皮层注射可以制成PTE动物模型。与PSD-95 及SYN表达相关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PSD-95和SYN表达减少可能为FeCl2致痫的共同途径。  相似文献   

3.
颞叶癫痫脑电图分析及病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颞叶癫痫患者,电生理异常与皮层棘波灶及海马超微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CT或MRI检查未见异常的颞叶癫痫患者7例,术前做脑电图或24h视频脑电监测,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取颞叶大脑皮质棘波灶和海马组织,做电镜观察.结果 7例患者电生理检查均可见典型痫样放电.颞叶皮质痫灶和海马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变性,胶质增生,突触数量及突触结构改变,血脑屏障破坏等改变.结论 影像学无异常的颞叶癫痫患者颞叶皮层痫灶和海马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特别是突触的变化,是导致癫痫患者脑电生理机能异常及癫痫反复自发性发作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Han方法建立脑白质损害(WMD)新生大鼠模型,电镜观察大鼠脑内髓鞘成熟度及突触超微结构改变。方法:2日龄新生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假手术组(n=12)及WMD组(n=15)。WMD组大鼠在乙醚麻醉下行右颈总动脉结扎术,术后吸含6%氧气的氮氧混合气4h,制作新生大鼠WMD模型。各组均正常饲养至1月龄时经灌注固定后行电镜检查,同时行HE染色观察。 结果:电镜观察可见WMD组患侧海马CA1区胶质细胞受损及髓鞘形成延迟。WMD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及突触界面曲率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可见实验组白质疏松。结论 从超微结构方面观察,此方法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特异性高,突触损害轻微,模型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点燃后各期的病理特点、时序及机制。方法 针对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行Nissl、免疫组化和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 癫痫持续状态后超急性期(4h),CA3区神经元呈嗜酸性变性、胞浆深染;急性期(24h),嗜酸性变性最为显著,神经元固缩、核仁消失、突起断裂,星形胶质细胞水肿;缄默期(7d),CA3、CA1区及门区神经元大量坏死、脱失,胶质增生肥大,海马构筑紊乱;慢性期(6w),CA3、CA1区出现胶质瘢痕,遗有形态正常的神经元,且颗粒细胞层增厚。结论 癫痫时海马神经元先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病理改变,二者均参与癫痫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观察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在外伤性癫痫(PTE)大鼠前脑的表达,探讨有关发病机制。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30只。实验组行立体定向注射1000nmol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致痫,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视频、脑电图监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药物注射后24h开始计算,24h、7d、14d、21d、30d大鼠前脑内PSD-95的表达。结果所有大鼠在注射FeC1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7d达高峰;致痫后24h即可见前脑神经元PSD-95表达下降,7d达最低值,14d后回升。结论 FeC1皮层注射可以制成PTE动物模型。PSD-95表达减少可能为FeCl致痫的共同途径。  相似文献   

7.
皮层注射氯化亚铁建立外伤性癫痫动物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外伤性癫痫模型,观察症状、脑电图(EEG)和病理改变,探讨病理及致痫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不同剂量氯化亚铁(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或杏仁体致痫,设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30 d行为学评分、EEG记录,HE染色、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及Nissl染色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1 000 nmol氯化亚铁皮层注射后平均经过(60±18)s的潜伏期,大鼠EEG表现出多种形式的癫痫样放电波形,大鼠症状及EEG呈典型癫痫变化,该组模型成功率87.5%,其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氯化亚铁皮层注射组大体外观见右额叶萎缩,明显棕黄色,为含铁血黄素沉着。氯化亚铁右杏仁体注射组亦可见边缘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着。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证实含铁化合物的沉积。皮层及杏仁体氯化亚铁注射部位、实验侧海马CA3区神经元减少,核固缩,胶质增生明显。结论含铁化合物在大鼠的皮层和边缘结构的沉积可以导致慢性的、自发性发作的癫痫灶形成。皮层注射1 000 nmol氯化亚铁建立的外伤性癫痫动物模型比杏仁体注射铁离子建立的模型更接近人类的外伤性癫痫临床与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TBI)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 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轻型TBI组(n=18)和假手术组(n=6),轻型TBI组又分为伤后3 h(n=6)、伤后24 h(n=6)、伤后72 h(n=6)三亚组。采用液压冲击法制作轻型TBI模型。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采用Fluoro-Jade B(FJ-B)荧光染色检测变性神经元。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轻型TBI后3 h、24 h、72 h邻近顶叶皮质、海马CA2/3区GFAP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缺失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增生明显。FJ-B阳性神经元在损伤后3 h无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皮层区FJ-B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加(P<0.05),伤后72 h海马区FJ-B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加(P<0.05)。伤后72 h伤侧皮层区与海马区GFAP阳性细胞数和FJ-B阳性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8285,P<0.05)。结论 轻型TBI后星形胶质细胞超急性期(3 h)即出现损害和胶质反应,神经元则在急性期(24 h)至亚急性期(72 h)出现明显损害,星形胶质细胞缺失程度可以反应神经元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铁离子诱发癫痫鼠脑海马胶质增生和突触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马突触重建及胶质增生与创伤性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应用铁离子杏仁体注射制作创伤性癫痫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生长蛋白(p38)表达水平。结果 注入铁离子后,注射侧海马锥体细胞大量脱失,双侧海马组织各区均有胶质细胞增生,齿状回突触重建,这些变化持续到30d。结论 杏仁体注射铁离子后可继发引起海马组织的神经元脱失、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异常的神经元放电环路,可能是形成慢性特发性癫痫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桑内酯点燃效应癫痫动物模型海马区星形胶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马桑内酯肌注造成大鼠化学点燃效应癫痫动物模型并经光镜,电镜,突触素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脑组织进行观察,发现,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有明显的变性坏死。提示马桑内酯对星形胶质细胞有损伤性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可能在诱导癫痫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癫痫大鼠皮层和海马N-甲基-D-天氡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动物是否致痫及接受伽玛刀照射,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伽玛刀组、药物致痫组、伽玛刀+药物组。腹腔连续注射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制备癫痫大鼠模型,以双侧额叶为照射靶区对大鼠进行低剂量伽玛刀照射,边缘剂量为15Gy。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伽玛刀照射前、后癫痫发作情况,并于伽玛刀照射后12周后留取脑组织,分别利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法对大鼠皮层及海马NMDA受体亚基NR1、NR2A和NR2B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及伽玛刀组大鼠无痫性发作表现,与药物致痫组大鼠相比,伽玛刀+药物组大鼠经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后12周,痫性发作明显减轻(P0.05)。与对照组相比,药物致痫组大鼠额叶皮层及海马CA1、CA3区NR1、NR2A和NR2B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阳性神经元数目及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增加(P0.05);与药物致痫组比较,伽玛刀+药物组额叶皮层及海马CA1、CA3区NR1、NR2A和NR2B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阳性神经元数目及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减少(P0.05);伽玛刀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癫痫大鼠额叶皮层及海马NR1、NR2A及NR2B亚单位蛋白表达增强,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可能引起癫痫大鼠皮层及海马NMDA受体亚基表达减少,这可能是低剂量伽玛刀抑制癫痫发作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调miR-203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2)、阴性对照组(n=12)和miR-203低表达组(n=12)。立体定向辅助下,将海人酸注入大鼠左侧海马CA3区建立颞叶癫痫模型,miR-203低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左侧海马CA3区分别注射携带miR-203 inhibitor的腺相关病毒和空腺病毒载体,7 d后取左侧海马组织,PCR法检测miR-203水平,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GFAP/CD11b/c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胶质细胞活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miR-203、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MEF2C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活化的胶质细胞数量、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多(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EF2C是miR-203的靶基因。miR-203表达低表达组大鼠海马组织miR-203表达量、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MEF2C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活化的胶质细胞数量、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下调miR-203,靶向调控MEF2C/NF-κB信号通路,抑制颞叶癫痫大鼠海马胶质细胞的活化、神经元凋亡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脱氧葡萄糖诱导内质网应激预适应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2-脱氧葡萄糖连续腹腔注射诱导内质网应激,并在此基础上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Nissl染色观察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计数海马CA1和CA3区存活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3区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X盒结合蛋白1(XBP-1)表达变化。结果 与癫痫持续状态组相比,癫痫持续状态后第7天时内质网应激预适应组大鼠海马存活神经元数目增加,以CA1区显著(t=5.353,P=0.000)。癫痫持续状态组大鼠发作后6 h,海马CA3区GRP78和XBP-1表达水平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均P=0.000),于发作第2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内质网应激预适应组大鼠发作前海马CA3区GRP78和XBP-1表达即高于对照组(均P=0.000),GRP78在发作后24 h和2 d时维持在峰值水平(均P=0.000),XBP-1在发作后24 h达峰值水平(P=0.000);内质网应激预适应组大鼠海马CA3区GRP78和XBP-1表达在癫痫持续状态前,以及癫痫持续状态后6、12、24 h均高于癫痫持续状态组(均P=0.000),至第2和7天时与癫痫持续状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2-脱氧葡萄糖诱导的内质网应激预适应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XBP-1-GRP78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立体定向手术建立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检测癫痫大鼠海马内TNF-α及其mRNA的表达, 评价其意义。方法大鼠一侧海马CA3区注射海人酸,观察其行为学特征及HE染色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海马内TNF—α蛋白和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大鼠注射海人酸后出现湿狗样抖动、头面部肌阵挛、肢体阵挛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等,病理可见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及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内TNF-α蛋白与 mRNA表达时程基本一致,3h出现,12h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7d后回归至对照组表达水平,15d,30d又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一侧海马注射海人酸的大鼠癫痫模型中,内源性TNF—α参与了癫痫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后不同时段,缺血半影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bFGF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规律。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后者再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5个亚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脑中动脉,2h后断头取脑。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缺血后3d、7d、14d、28d、42d断头取脑,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半影区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bFGF在皮层及海马部位的表达规律。结果HE染色可见脑缺血3d时半影区有少量小胶质细胞出现,14d小胶质细胞增多达高峰,42d趋于稳定。脑缺血3d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开始表达bFGF,7d表达增强,14d达高峰,28d表达开始减弱,42d仍有一定表达,bFGF在海马的表达也有相同规律。结论小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以及bFGF的表达,不仅发生于脑缺血早期,晚期仍显示持续性变化,表明小胶质细胞活动以及bFGF的表达贯穿于脑缺血的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癫痫发作时海马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变化,探讨神经元损伤及癫痫发病机制。方法:利用锂-匹罗卡品(Li-PC)制作大鼠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E)30min、1h、2h的癫痫模型,造模后1d、3d、7d、14d,经流式细胞技术(FCM)半定量检测Caspase-3的表达含量,并应用光镜及电镜进行神经元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海马内Caspase-3表达与SE早期持续时间呈正相关(SE30min3.51±0.35,1h4.49±0.14,2h7.39±0.26p<0.001);各组中均可见Caspase-3表达1d活化,7d表达达峰值(SE30min组1d时3.51±0.35,7d时10.34±0.36;1h组1d时4.49±0.14,7d时14.33±0.33;2h组1d时7.39±0.26,7d时31.15±0.79;p<0.01)。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凋亡、缺失明显,以海马门区、CA1区为著。结论:Caspase-3是神经元凋亡关键的执行因子,它可以反映SE对神经元造成损伤程度。急性期SE所致的海马区缺血缺氧、水肿以及兴奋毒性导致神经元损伤,可能是慢性颞叶癫痫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适合研究癫痫发病机制的功能区慢性癫痫模型,并分析其病理特点。方法家猫24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皮层注射8%灭菌氢氧化铝悬浊液;对照组皮层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行为学检测,并于致痫后2周、4周、8周、16周及32周行皮层脑电图检测。结果实验组于致痫后4周左右开始出现棘波和棘慢波放电,6~8周出现右后下肢的抖动、阵挛及强直,有的随后出现四肢抽动及全身阵挛,达到Racine分级的Ⅴ级;病理显示致痫灶中心可见氢氧化铝晶体,神经元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周围灰质内胶质细胞增生和坏死的神经元细胞被胶质细胞包围吞噬。结论猫功能区氢氧化铝慢性癫痫模型是成功的、更精确的模拟人类癫痫的慢性模型,致痫灶异常的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导致新传导通路形成是其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后不同时段,缺血半影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bFGF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规律。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后者再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5个亚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脑中动脉,2h后断头取脑。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缺血后3d、7d、14d、28d、42d断头取脑,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半影区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bFGF在皮层及海马部位的表达规律。结果 HE染色可见脑缺血3d时半影区有少量小胶质细胞出现,14d小胶质细胞增多达高峰,42d趋于稳定。脑缺血3d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开始表达bFGF,7d表达增强,14d达高峰,28d表达开始减弱,42d仍有一定表达,bFGF在海马的表达也有相同规律。结论 小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以及bFGF的表达,不仅发生于脑缺血早期,晚期仍显示持续性变化,表明小胶质细胞活动以及bFGF的表达贯穿于脑缺血的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成年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痴呆组、小剂量IGF-1组和大剂量IGF-1组。采用切断大鼠双侧穹窿-海马伞,建立隔-海马胆碱能系统损害的痴呆模型。痴呆模型制备1 d后开始侧脑室给药,小剂量IGF-1组给予IGF-1 10μL(0.2μg.μL-1),大剂量IGF-1组给予IGF-1 10μL(0.5μg.μL-1),均连续21 d;痴呆组和假手术组则在相同时间给予生理盐水10μL;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置。利用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并用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小剂量IGF-1组和大剂量IGF-1组与痴呆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③IGF-1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分别P〈0.01、P〈0.05)。透射电镜观察:痴呆组海马CA1区大部分神经元肿胀、空化;神经毡呈空化改变;突触前、后膜融合,突触小泡减少。小剂量IGF-1组和大剂量IGF-1组海马CA1区均可见神经元核基质呈轻度空化改变,胞质内都可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脂褐素;神经毡内轴突内神经丝较痴呆组增多;突触小泡较多。结论:①穹隆-海马伞切断术后可导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②穹隆海马伞切断术后引起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损伤;③IGF-1可以改善痴呆模型大鼠超微结构,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海人酸注射建立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大鼠海马组织微量注射海人酸,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电生理改变及海马超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海人酸注射后实验大鼠出现典型的颞叶癫痫发作过程,表现为湿狗样抖动、前肢抽搐、跌倒以及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等,皮层脑电图出现多种形式的痫性放电,单神经元放电细胞外记录显示癫痫模型大鼠放电杂乱,形态不规整.电镜显示神经细胞固缩,星形细胞突起肿胀,神经突触水肿,可见兴奋性递质小泡,线粒体水肿崩解,嵴排列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血脑屏障破坏.结论 大鼠立体定向海人酸药物注射是一种较理想的癫痫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