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是硬膜下血肿中的常见类型,由于该血肿的密度与脑实质密度接近,且与脑实质分界不清,部分病人可有或无明确颅脑外伤,有时诊断较难。甚至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dur al hematoma)简称ISDH对有时没有提供明确的外伤史或临床病状不典型的病例诊断较为困难,必须通过CT扫描才能确诊,从1989年10月~1993年3月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中选择12例,经CT检查诊断为ISDH,均经CT增强扫描、MRI和手术证实,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ISDH的CT征象,对ISDH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4.
慢性硬膜下血肿较少见,由于外伤史不明确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临床上常易误诊或漏诊.笔者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两家医院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46例,分析其CT表现与临床关系,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位征象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自谦  冯亮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62-264,T036
本文分析了我院CT轴位平扫诊断的43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经与正常对照组(40例)、肿瘤组(41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测得各种CT征象,发现:(1)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2)表面脑沟回聚拢内移征;(3)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有无脑白质水肿;(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ISDH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硬膜下血肿(SDH)按其密度可分为高、低、等及混合密度四种类型。对高低及混合密度的SDH易于诊断,而对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有时较困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手术证实的36例ISDH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外伤引起,发生在大脑凸面硬膜下腔,典型者很容易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由于密度与脑灰质密度相近,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导致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2000—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3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机制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此类血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探讨其价值。方法:对2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颅骨内板下方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等密度影,脑室系统,脑中线受压向对侧移位,颅内板下方无脑回、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结论:CT对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济、快速无创伤性,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但术后血肿易复发、颅内继发性血肿和积气等[1] 。 1997~ 2 0 0 2年 ,我们采用扩大硬膜切口单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30例 ,避免了以上并发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0例中 ,男 2 5例 ,女 5例 ;年龄 2 3~ 81岁 ,平均 5 3岁。有明确外伤史 2 4例 ,多为轻微头部外伤。伤后距手术平均 2 5个月。临床表现分别为头昏、头痛、对侧肢体力弱、感觉异常、语言不流利或反应迟钝等。术前头颅CT平扫 ,表现为单侧脑凸面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新月形或双凸镜形占位影 ,最厚层面厚度为 1 …  相似文献   

10.
小脑幕上及幕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均为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应属于硬膜下血肿的范畴,为其中的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在颅脑外伤中多见,但其特殊类型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则罕见,既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把其看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主要探讨小脑幕上、幕下血肿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rnatomas SDH)多由头颅直接外伤引起,间接外伤偶尔亦可导致。硬膜下腔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一个真正而非潜在的腔隙,因蛛网膜无张力,故外伤后致桥静脉渗血,血肿易在硬膜下扩散。根据典型的CT征象,90%以上的病例可以确诊。但对等密度及双侧的病变,CT难以区别,尚需MRI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本组123例,重点分析、讨论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间接征象及MRI与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其根  华晓 《放射学实践》2002,17(5):398-399
目的:本文报告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43例共86个血肿,血肿呈混杂密度42个,等密度32个,低密度12个;血肿呈新月形66个、半月形15个、3字形5个;伴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3例,侧脑室变窄41例,中线结构移位17例。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CT检查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外伤后经过一定时间才发生的颅内血肿。血肿可位于脑实质(DTICH)、硬膜外(DTEDH)、硬膜下(DTSDH)和脑室内(DTIVH)。CT时代对颅脑损伤引起本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本病在临床上并非罕见,表现形式多样,易延误诊治,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清楚,部份原因可能与某些治疗措施有关,连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经CT扫描确诊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男38例.女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观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老年患者则以智力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为常见。结果:CT扫描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不同密度占位,有助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发现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颅骨为孔冲洗引流48例,2例合并其他脏器衰竭保守治疗,全部治愈。结论:老年人硬膜下血肿CT密度变化与外伤时间不一致,不能以时间长短来划分慢性、急性或亚急性.无明确外伤史者CT前易误诊,应引起内科医师的重视,颅骨钻孔冲洗引流创伤小,效果好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7.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是一个诊断上的难题,有关这个问题已有许多报告。但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却很少引起注意。在正常情况下,新鲜的硬膜下血肿密度较正常脑组织为高,随着凝固时间的增加和血红蛋白的崩解,CT值逐渐降低,至慢性期血肿的密度接近于脑脊液而呈一低密度区。在亚急性到慢性期,硬膜下血肿要经过一个等密度阶段,所需时间为外伤后1周到90天不等,通常为2~6周。 Norman等以及New等证明,血肿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贫血病人血红蛋白水平低,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能从血肿发生一开始就是等密度的。为此作者建立了一个实验模型以证明在急性阶  相似文献   

18.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4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观测的各种CT征象,发现(1)bolus增强扫描显示的血肿、血肿膜及表面移位血管;(2)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3)表面脑回聚拢内移;(4)脑灰白质界面内移;(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附5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5例硬膜下血肿的CT 表现。重点分析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血肿的病理演变过程与CT 所见的密度变化关系,以及不明原因的硬膜下血肿的CT 所见。血红蛋白的量和蛛网膜腔的完整性是影响血肿密度的重要因索。同时,对等密度血肿的CT 诊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复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数据库,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成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 结果 复发患者的血肿量大于未复发者,年龄> 80岁和脑萎缩是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CT密度的减低,复发率逐渐降低.高密度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密度和等密度者.结论术前血肿量、发病年龄、脑组织的机能状态、血肿的CT密度等因素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术前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对治疗策略的制订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