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星形细胞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常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表浅部位,尤其是额颞叶皮层。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都与一般的星形细胞肿瘤有较大区别,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20%可能逐渐进展为恶性。临床多伴有癫痫、头痛等病史。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及影像学的发展,关于该病的报道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例经手术证实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以阐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组9例均位于幕上,其中颞叶4例,额叶2例,枕叶2例,顶叶1例,均为单发;8例为囊性病变伴有壁结节,1例为囊实性?MRI平扫显示结节及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附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理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呈明显多形性,瘤组织中有淋巴组织浸润和丰富的网状纤维,少有坏死,核分裂少或无?所有病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均表达阳性,4例CD34表达阳性?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的MR表现特征, 充分认识这些影像学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程、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探讨PXA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的关系。结果:本组肿瘤临床表现以癫痫和头痛为主。CT、MRI示本瘤多发于大脑表浅部位,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囊性肿瘤伴壁结节形成。病理上肿瘤组织主要由多形性细胞组成。无钙化,乏坏死和核分裂。该瘤存活期长,预后良好。治疗上全切加术后放疗能大大减小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3例罕见的脑多形性黄色显形细胞瘤,观察了其临床、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显示,本瘤好发于脑表浅部位,界限清楚,有囊腔形成.光镜下瘤细胞奇形怪状,提示恶性的组织学形态,酷似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以往均被误诊。然而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预后良好,存活期长,且光镜下缺乏坏死,核分裂相当少.随访2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年7个月利7年9个月。电镜与免疫组化方法证实此瘤为胶质起源,并发现瘤细胞浆内脂漓存在。肿瘤中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仲入运动,被认为是预后较好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颅内少见的肿瘤约占脑胶质瘤的不足1%。近来我科收治双额叶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患者1例,现结合本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及预后,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特点及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其中 1例进行了脑DWI检查,1例 1H-MRS检查,并探究其MR表现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例位于大脑半球浅表部位,其中肿瘤位于颞叶6例,额叶4例,顶、枕叶2例;1例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囊腔结节型9例,其中7例为大囊小结节,2例大囊大结节;实质型3例,囊型1例.增强扫描肿瘤结节及实质型瘤体均明显强化,瘤周不同程度水肿.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全切10例,大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放疗4例,放化疗3例.术后随访平均2.7年,恢复满意10例,其中癫痫消失8例,头疼缓解2例;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为良性,少数病例可能有恶变可能.MR对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的确定有指导作用,还能指导放疗,制定手术方案并预测预后,术后应对有残余、复发或间变病例及时进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XA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FAP、vimentin、EMA、S-100、NSE、Syn、NF、nestin、NeuN、CD68、CD34、EGFR、p53、Ki-67.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癫痫发作,影像示肿瘤均发生于大脑表浅部位,且伴有囊性变,增强后可见强化及瘤周水肿;典型组织形态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多形性,可见黄色瘤细胞和嗜酸性小体(EGB)及核内包涵体,瘤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散在浸润,有丰富的网状纤维,无坏死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核分裂少或无.1例局灶区域出现上皮样结构,1例间变性PXA有较多核分裂,并见灶性坏死.免疫组化GFAP、vimentin、S-100、NSE、nestin均阳性,p53、EGFR部分病例阳性,CD68散在瘤巨细胞阳性,Ki-67约1%瘤细胞阳性,EMA、CD34、Syn、NeuN、NF均阴性.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PXA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少见的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较好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组织学上需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脂质化胶质母细胞瘤、黄色瘤型脑膜瘤、胶质肉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易建生  孙莉  黄海峰 《海南医学》2013,24(21):3172-3176
目的 探讨低级别胶质瘤的MR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21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5例,2例位于小脑蚓部,额叶、颞叶及桥脑各1例;2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额叶.4例PA与2例PXA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囊性伴实性结节,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或实性结节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1例PA囊壁可见轻度强化,其余病变囊壁均无强化.1例桥脑PA病变为实性弥漫生长,增强扫描仅部分轻度强化.14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额叶7例,颞叶3例,顶叶2例,桥脑2例,其中无明确肿块且边界不清的8例,有明显肿块的6例,表现为等、长T1和长T2信号,增强扫描除1例桥脑弥漫病变可见轻度斑片状强化外,其余病变均无明显强化.结论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肿瘤的诊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临床、病理及MRI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XA的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8例脑PXA均经病理证实,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2例行多体素磁共振波谱(TE135ms)和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结果: 8例PXA年龄14~56岁,25岁以下者6例.伴间变特征者2例.7例单发,1例伴间变特征者为单发肿块伴周围子灶.5例发生或累及颞叶,6例位于皮层及皮层下.MRI表现5例呈囊实性,3例呈实性,1例伴局部软脑膜受侵,1例伴出血及室管膜受侵(伴间变特征),1例伴侧脑室播散(伴间变特征).肿瘤实性区均呈明显强化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值与正常皮层下脑白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囊实性者囊壁强化.所有肿瘤周围均有轻到中度水肿.2例肿瘤实性区呈高灌注,胆碱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明显下降,多见乳酸峰.结论: PXA好发于青少年,多发生于幕上脑浅部,多位于颞叶,其病理学及遗传学特征有别于其他星形细胞瘤,肿瘤全切是预后的主要保证.PXA的常规MRI、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幕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幕下星形细胞瘤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1例幕下星形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肿瘤中12例定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蚓部,3例位于第四脑室内。21例中实质瘤体型7例,瘤在囊内型6例。囊在瘤内型6例,2例表现为完全囊性。结论幕下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MRI对其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RI成像对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MRI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资料,总结MRI信号特征。结果肿瘤发生在小脑的有7例,大脑的有4例。11例病例中,完全囊性有2例,囊实性的有6例,完全实性的有3例。出现壁结节的有4例,有6例出现第四脑室受压和幕上脑室积水。肿瘤的实性部分一般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信号,而DWI图像上实性部分表现为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磁共振检查可作为首选术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生率不足全部星形细胞瘤的1%[1]。PXA由KEPES等[2]在1979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993年被列为一类独立的星形细胞瘤,WHO分类Ⅱ级[3]。由于病例来源有限,迄今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15.
牛广明  高阳  韩晓东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4):398-401,F0004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rCBV值在术前评价星形细胞瘤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星形细胞瘤,均在常规MR扫描后,进行PWI成像扫描。获得PW伪彩图,利用分析软件包Function—Tool计算rCBV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21例)rCBV值为4.04±1.75(1.98~8.31)。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20例)rCBV值为1.64±0.90(0.23~3.58)。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对星形细胞瘤的术前分级及对术后复发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RS)成像,对各种代谢产物比值在术前评价星形细胞瘤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星形细胞瘤,均在常规MR扫描后,进行MRS成像及普通增强扫描。获得代谢产物曲线,利用分析软件包(function-tool)计算NAA/Cr,Ch/Cr,NAA/Ch,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21例)NAA/Cr,Ch/Cr,NAA/Ch值分别为0.68±0.25(0.24~1.23)、4.87±1.89(2.33~7.99)及0.18±0.11(0.06~0.47)。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20例)NNA/Cr,Ch/Cr,NAA/Ch值分别为0.97±0.42(0.46~2.30)、2.36±1.22(1.14~6.38)及0.45±0.36(0.16~1.71)。结论:MRS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杜保波 《当代医学》2014,(21):114-114
目的:对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对患有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18位患者的MRI增强以及平扫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5位患者为瘤周轻度水肿,13位患者为瘤周无水肿。有1位患者囊壁以及臂结构强化的比较轻,3位患者囊壁没有强化并且臂结构强化的较为明显,有4位患者的囊壁以及壁结节强化的较为明显,呈现为囊实性的患者有8位;有10位患者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实性,并且伴有坏死、微囊形成以及囊变。有4位患者为大脑半球,有5位患者为小脑,有9位患者位于中线结构,其中有1位患者为第四脑室,有1位患者为下丘脑,有2位患者为脑干,有5位患者为视神经及视交叉。病灶的最大径在2.1~5.9 cm。结论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体现有其自身的特征性,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有利于手术之前的诊断,也能给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出血的MRI表现特点及其与脑内非肿瘤性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出血15例,全部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征象与出血征象并存12例,表现为灶样出血型;未见明确肿瘤征象而只表现为出血征象3例,包括结节肿块型2例、环型1例。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出血的信号T1WI为点状、结节肿块样或环型高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高信号内或周围可有略高信号,内部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出血灶呈不同程度和形态的强化。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显示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出血的形态及信号特点,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出血与脑内非肿瘤性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星形细胞瘤CT、MRI的影像学表现,对该病进行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诊断。方法:笔者共搜集了9例星形细胞瘤的确诊病例,根据该病的CT、MRI平扫和增强以及MRS等图像表现特点,进一步分析总结。结果:笔者通过这9例病例进行总结,其中行MRI检查7例,行CT检查2例。总体归纳如下:儿童2例,成人7例;幕上病变8例,幕下病变1例;大面积水肿有6例,无水肿或轻微水肿3例;实性者7例,囊性者2例。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壁和壁结节强化。结论:从星形细胞瘤的CT、MRI影像诊断,得出该肿瘤作为颅内最常见肿瘤之一,随分化程度不同恶性度逐级递增,界限由清楚至模糊,水肿由无到越发明显,强化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对颞叶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颞叶星形细胞瘤及经手术病理或治疗观察证实的9例颞叶局灶性脑炎。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观察其MRI特征及对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星形细胞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肿瘤的坏死、囊变区T2WI信号更高、T1WI信号更低。肿瘤实质无对比增强7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9例。大脑中动脉包埋5例。瘤周水肿多较轻。18例有占位效应。局灶性脑炎亦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但其病灶信号强弱不完全一致、病变境界不清且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呈线状强化或脑回样强化。结论颞叶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诊断与鉴别诊断大多不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