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例肝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1998年1月-2005年5月共收治13例肝结核病患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1病例资料李某,女性,44岁,因倦怠乏力4年余,于2012年3月10日来本院就诊.四年来反复出现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时有下午发烧,盗汗,月经失调,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由此去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ALT 290 U/L、AST250 U/L、GGT 360U/L,病原学未查到任何阳性结果.诊断为慢性肝炎,按肝炎保肝护肝治疗.ALT到100 U/L左右再不下降.又到哈尔滨、北京等地就医.多次检查ALT、AST升高,多次化验甲型至成型肝炎全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检测全阴性,按肝炎治疗效果不好,来本院就医.否认饮酒史及长期用药史.  相似文献   

3.
HIV与结核分枝杆菌(MTB)共感染是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HIV-MTB共感染的诊断较单纯MTB感染更困难,二者相互影响,治疗上涉及抗HIV和抗MTB治疗两个方面,加之药物间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等均会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成功率较低。本文从HIV-MTB共感染的危害、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外科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加以综述,为HIV-MTB共感染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肉瘤样癌(primary hepatic sarcomatous carcinoma,PHSC)是一种原发于肝脏的罕见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类似于梭形细胞肉瘤,其发病率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2%[1]。临床上常因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而误诊,导致延误患者治疗。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上腹部隐痛伴反复发热1个月”于2019年2月18日在本院第1次就诊住院。患者于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不伴腰背放射痛,反复发热,最高39.2℃。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肝脏平扫CT示脓肿较囊肿可能性大。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患者发热症状缓解,仍偶有上腹部隐痛,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本院治疗。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男,26岁。因"全身泛发红色丘疹2周"于2011年3月至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追问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头皮溃疡,因无自觉症状,未曾诊治,自觉左背部红斑瘙痒3个月,自行涂抹多种外用药膏(药膏名称不详),瘙痒能部分缓解。2周前,躯干及手足心突然出现大量红色斑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既往曾有吸毒史,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或体重减轻等情况。否认结核及麻风患者接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 患者,男,7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5年,胸闷、心累3年,加重15天入院。近15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38℃,咳嗽加重,咳黄色黏痰,伴体重下降,感乏力。体格检查:体型偏瘦,肺气肿征(+),肝颈静脉回流征(+),右肺第7肋以下叩诊呈浊音,呼吸音降低,双肺底均可闻及中等量湿哕音。心界向左下扩大,A2〈P2,剑突下心音增强,强于心尖区,各个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7.
肝结核1例     
肝结核在临床尚不多见,诊断亦十分困难,多数病例需通过肝穿刺活检,行诊断性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甚至尸体解剖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我院于2003年8月21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HIV阳性患者发生骨坏死的概率逐年增加,骨坏死早期症状不明显,预后较差,须早期行手术治疗。HIV阳性患者发生骨坏死的因素主要包括传统因素和HIV相关因素。本文结合1例HIV阳性患者合并多发骨坏死的诊疗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9.
1病例摘要患者女,32岁,因发热、乏力1个月,发现肝、脾大半个月于2006-04-04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免疫科。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不适,双下肢为甚,自觉全天发热,曾测体温37.8℃,伴畏寒、多汗、轻微干咳,白天明显。有牙龈出血,多在刷牙时出现,量少。半个月前就诊于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AIDS)、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两者相互促进影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可改变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而有些非HIV的个体其蛋白印迹试验总是显示一些可疑的目前还不清楚的条带。  相似文献   

11.
胆石病130例肝活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由于结石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常引起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为了探讨胆石病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我们对本院外科收治130例胆石病患者的肝活检结果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胆石病患者130例,男21例,女109例,男:女=1:5.2,平均年龄52岁。病程数月~10年。临床上均有上腹部反复疼痛史,有的向肩部放散,局部压痛,不发烧。B型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初治痰菌阳性肺结核病例短程化疗结束后痰菌阴转,但肺内仍存在结核球或空洞病灶的病例,经皮肺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评价短程化疗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选择初治痰菌阳性肺结核83例,患者均经过常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短程化疗,疗程末痰涂片及痰培养均为阴性,但肺部X线表现仍存在空洞或结核球,在疗程结束后1个月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空洞壁或空洞内容物或结核球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活检组织均进行涂片及培养检查,痰菌阴转病例中仅75例(90.4%)获得的组织标本阴性结果,8例(9.6%)获得阳性结果(其中3例为涂片阳性、培养阳性;5例为涂片阴性、培养阳性)。药敏试验结果1例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其余7例为敏感菌株。24个月的随访结果有6例痰菌阳转。结论初治痰菌阳性空洞、结核球肺结核病例的短程化疗后,组织标本细菌学检查阳性结果的8例病例中在2年内有6例出现痰细菌学复发,提示目前普遍采用的肺结核疗效判断标准(痰菌阴转)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8月1日,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检测某血站送检的1名义务献血者血样为阳性,但从献血者本人抽取的血样,确认试验为阴性。市CDC担心血液标签张冠李戴,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的血  相似文献   

14.
肝结核临床难以诊断,以往报道多在死后肝组织活检确诊,南充市身心医院收治1例肝结核所致重症黄疸性肝炎,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17岁、男性、学生,因“乏力、纳差、厌油伴皮肤巩膜黄染2 月、潮热、盗汗、全身水肿1月”入院。入院查体:慢性病容,轻度贫血貌,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肝掌和蜘蛛痣,面部无浮肿,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腹部肌张力较高,有揉面感,肝肋下2cm可触及,脾肋下1cm可触及,右上腹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Ⅱ°水肿。实验室血常规检查:Hb85g/L,TBIL487·01μmol/L,DBL332·2μmol/L,ALT160IU/L,…  相似文献   

15.
16.
1 病例报告例1女,29岁。因发热、盗汗、纳差、右上腹痛3个月入院。T38.2℃,心肺正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3cm,边缘钝,质中等,表面光滑,压痛。B超示肝肿大,有回声较强粗细不均匀的光点。按肝炎治疗40d无效,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结核,给予抗核治疗1月好转出院。例2男,18岁。因发热、畏寒、肝区疼痛25d入院。38.5℃,消瘦,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肝肋下2cm,剑突下4cm,边钝质韧,表面光滑,触痛明显。B超表示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发病率越来越高,不规范治疗易出现症状反复,导致症状加重,病死率增加。脊柱结核早期由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或缺乏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容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细菌性肝脓肿合并胸椎结核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患者两点肝穿刺活检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肝穿刺活检术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上,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但肝穿刺获取的组织很小,有无取样误差?有多大的取样误差?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对68例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做了两个部位的肝活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1992~1994年临床诊断为慢性HBsAg携带者和乙型肝炎的我院传染科住院患者,无选择地对68例患者进行了肝活检,其中男性65例,女性3例,年龄16~47岁。  二、方法  采用1秒钟快速负压抽吸法穿刺,肝穿刺时分别在两个穿刺点向不同方向吸取肝组织,两点…  相似文献   

19.
肝结核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结核可引起ALT和胆红素(Bil)升高,极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近年来,我院从病毒性肝炎入院的患者中,经过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肝结核4例。报告如下。  例1,男,2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8年余入院。1988年2月发现巩膜、皮肤黄染,同年5月外院肝活检诊断为“急性毛细胆管炎”。Bil波动于60~80/30~40μmol/L。无结核病史。查体:T36.5℃,P82/min,R18/min,BP14/8kPa。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心肺(-)。肝肋下2cm,脾肋下1cm,质地中等,无触痛。化验:Hb…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5岁,系某部队飞行员。因“吞咽不畅2周,发现纵隔肿物6d”于2009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住院前2周无明显诱因,吃于硬食物时有不畅感,无胸痛、发热等,在解放军某医院检查胃镜2次,发现距门齿30cm食管外压,黏膜光滑,CT显示隆突下食管旁有2.1cm×5.0cm肿物,诊断“纵隔肿物性质待查”而转来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