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东锋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4):274-274
对于不适合行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选择。业已证实,单独机械溶栓能使43%闭塞的脑血管再通,与动脉内药物溶栓联合应用时,这一比例可增至64%。然而,对于动脉内药物和机械溶栓均失败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为血管闭塞后脑组织供血障碍而发生缺血坏死所导致的一大类疾病。1995年至2015年,静脉溶栓是唯一被证实有效的AIS血管再通治疗措施,但静脉溶栓存在治疗时间窗短、禁忌证多、出血风险大、对大动脉闭塞的开通效果差等缺点。2015年以来,随着"五大试验"(即MR CLEAN、EXTEND IA、ESCAPE、SWIFT PRIME及REVASCAT)结果的公布,血管内治疗对AIS的治疗效果首次得到肯定,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道文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6):349-351
使用神经保护剂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介绍了近年来神经保护剂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钙通道滞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常用的神经保护药及低温疗法神经保护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曲东锋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2):101-10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压会出现暂时性升高,以增加脑组织灌注从而限制缺血损伤。据此瑞士伯尔尼大学的Mattle等提出一种假说,即一旦闭塞血管再通,升高的血压就应迅速降低。其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Stroke上。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钙通道阻滞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常用的神经保护药及低温疗法神经保护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苏克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6)
尽管动物实验显示神经保护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但是临床试验却未能重现动物实验的结果.这导致人们开始怀疑这种治疗是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确实有效.文章概述了相关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美国心脏联合会研究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有79.5万人首次或再次发生卒中事件,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其中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约占全部卒中亚型的60%-87%[1-3]。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已成为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有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极差,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平均每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永久丧失功能[4]。患者恢复脑灌注时间每拖延30min,其神经功能恢复概率就下降10%[5]。因此,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灌注即血管再通,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目前血管再通主要采取溶栓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两种手段,笔者就两种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7):289-291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几个小时的目标治疗,是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的重要开端,使脑组织功能最大可能恢复的一系列治疗(medical management),即神经保护的最终目标治疗还远远没有结束。几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持续不断,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甚至陷入种种困惑,但毕竟获得了阳性或阴性、肯定或否定、完全或不完全的实验证据,并一步步向最终目标靠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IVT)、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IVT+MT)和动静脉联合溶栓(IVT+IAT)4种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相关决策者选择治疗策略和制订相应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角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运用决策树模型和Markov模型分别评价4种措施干预后短期(治疗后90 d)和长期(治疗后20年)的成本效果,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确定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该研究的时间周期设定为20年,用以模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生命周期,贴现率为3%。疾病状态分为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残疾(mRS评分3~5分)和死亡(mRS评分6分)。4种治疗策略的效果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评价IAT、IVT+MT和IVT+IAT分别与IVT相比,每增加1个QALY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以201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65000元计算,ICER<195000元/QALY的意愿支付阈值认为某种血管再通策略具有成本效果。结果(1)对4种血管内治疗策略的治疗费由低到高为IVT(10062.46元)、IAT(25099.24元)、IVT+IAT(29730.92元)、IVT+MT(53330.99元)。(2)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年,IAT、IVT+IAT和IVT+MT与单独IVT相比均不具有成本效果;术后第3年,IVT+IAT和IAT仍不具有成本效果,而IVT+MT则略小于195000元/QALY元的意愿支付阈值;术后第20年,IVT+MT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每增加1个QALY需要支付71102.03元。当模拟1000人研究队列,20年后,IVT+MT与IVT相比,能够增加18例术后功能独立,避免4例残疾和13例死亡。(3)确定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结果的稳定性。结论对于具有IVT适应证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IVT+MT策略具有长期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管理包括多种因素,且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理想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该文综合现有最佳证据的最新建议,为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决策与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措施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仍然缺少令人满意的措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亚低温作为一种脑保护疗法,可干预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对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国际医学界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 相似文献
14.
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表明 ,雌激素对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其机制相当复杂 ,涉及多个方面。文章就近年来雌激素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动脉再通治疗可快速恢复血流并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新的血管再通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动脉再通治疗可快速恢复血流并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新的血管再通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动脉再通治疗可快速恢复血流并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新的血管再通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C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21例(≤2分),不良预后组25例(3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毛细血管充盈、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NIHSS[(15±3)分比(19±4)分]、ASPECTS[8(7,10)分比6(5,8)分]、毛细血管充盈良好85.7%(18/21,CIS 2~3分)比44.0%(11/25,CIS 0~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3±42)min比(398±53)min]、术后血管再通[100.0%(21/21)比68.0%(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OR=8.600,95%CI:2.670~33.800)和m TICI分级(OR=5.720,95%CI:12.170~22.300)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 CIS可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和血管再通良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血管内治疗时增加CIS评价,可作为挽救缺血脑组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降低血脂水平而问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