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忠忠 《当代医学》2021,27(27):135-136
目的 探讨急诊胸痛患者应用GE Revolution CT胸腹联合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CTA)扫描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GE Revolution CT胸腹联合胸痛三联CTA检查.根据监测心率结果分为高心率组(n=15)与低心率组(n=45),总结诊断心血管疾病情况,比较两组不同血管节段管腔CT值与信噪比以及图像质量.结果 60例经CTA检查,正常2例,其他合并多种疾病58例;血管正常3例,异常57例,异常血管以主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其次为主动脉夹层.低心率组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CT值均高于高心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心率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低心率组(P<0.05).结论 GE Revolu-tion CT胸腹联合胸痛三联CTA扫描急诊胸痛患者,其扫描时间短、剂量低、范围广,可获取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优良的图像质量,可为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低CT血管造影在胸痛三联症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胸痛三联症患者100例,因胸痛、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入院,其中50例患者接受常规血管造影检查,将其纳入对照组;另有50例患者接受双低CT血管造影检查,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CT值、有效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扫描时间、碘剂量、噪声值、对比噪声比、诊断正确性。结果观察组有效辐射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C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主动脉、肺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扫描时间、碘剂量、噪声值、对比噪声比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均高于9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CT血管造影具有图像质量清晰、辐射小、扫描时间短、噪声小等特点,可作为诊断胸痛三联症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宽体探测器急性胸痛三联征CTA检查管中,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CARE KV)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究低辐射剂量在胸痛三联征一站式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急诊或门诊因胸痛怀疑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或主动脉夹层的患者90人。所有患者均进行胸痛三联征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测。其中45名患者采用了CARE KV技术进行扫描,编为A组;其余45名患者采用常规管电压加自动管电流技术编为B组。对所有的患者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分别进行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并记录计算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值;结果 A组冠状动脉共785段(25段未纳入统计),B组冠状动脉共783段(27段未纳入统计),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在1-3级分别为776段(98.85%)、779段(99.48%);两组肺动脉各1395段,A组评价在1-2级有1358段,B组评价在1~2级有1367段;两组主动脉各135段,两组主动脉评价全部都在1-2级;上述结果两组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辐射剂量统计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性胸痛三联症应用64层螺旋CT"一站式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76例急性胸痛三联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范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单纯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对照组检查,采用64层MSCT一站式成像对研究组检查,对比两组成像效果。结果平均扫描时间、总检查时间、受照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对比,研究组(8.0±1.3)s、(25.1±3.2)s、(17.3±1.2)mGy、(98.6±2.1)mL显著低于对照组(13.6±2.4)s、(36.2±3.5)s、(48.5±3.0)mGy、(48.5±3.0)mL,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研究组(97.4%)显著高于对照组(86.8%),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胸痛三联症患者采用64层MSCT一站式成像检查,不仅能有效提升扫描图像质量,还能减少受照射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80 kV管电压下迭代重建算法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低剂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CTA扫描时管电压120 kV,固定管电流250 mAs,采用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图像;观察组进行CTA扫描时管电压8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采用iDose4 3级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的CT值、基底动脉CT值的标准差、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有效剂量较对照组下降约55.7%。结论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行低剂量头颈部CTA检查,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被检者的辐射剂量,实现辐射剂量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Force CT大螺距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在心脏不同时期的成像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的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检查过程中采集时相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在心脏收缩期即R-R间期30%处进行图像采集,观察组在心脏舒张期即R-R间期60%处进行图像采集,比较两组剂量参数、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中OM~2段图像质量最好,RCA中段图像质量最差;对照组中LAD远段图像质量最好,RCA中段图像质量最差。观察组LCX近段、OM~1、OM~2、LCX中段图像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RCA、LM、LAD、LCX、AO的CT值、SNR值、CNR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扫描长度、CTDlvol、DLP、E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在心脏舒张期采集冠状动脉LCX节段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且有效辐射剂量低于1mSv。建议临床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于心脏舒张期采集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两种不同扫描方式对患者实施头部MSCT检查过程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接受头部MSCT检查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轴位常规方式进行扫描,研究组采用螺旋方式进行扫描,比较2组患者CT检查图像质量、扫描操作过程中的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头部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7.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显著(P<0.05);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患者实施头部MSCT检查,可以使图像质量提高,减少操作期间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胸痛患者行胸痛三联大螺距扫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临床最终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不同扫描方式在胸痛三联征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主动脉与肺动脉CT、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CNR)、CT扫描基本参数与辐射剂量。结果 92例疑似胸痛三联症患者经临床检查最终确诊71例,回顾式螺旋扫描检查准确度为83.7%,敏感度为85.9%、特异度为76.2%;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检查准确度为83.7%,敏感度为84.5%、特异度为81.0%;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图像优良率高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两种扫描用于胸痛三联征患者中主动脉与肺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高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DLP、有效剂量、扫描时间及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胸痛三联前瞻性扫描用于胸痛患者中检出率较高,能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为患者早期治疗赢得宝贵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在两种不同电压下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以评估低电压扫描在急性胸痛患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双源C T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361例胸痛三联检查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辐射的有效剂量。结果120kV组与100kV组在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辐射剂量的对比中,120kV组的辐射剂量大于100k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两种不同管电压扫描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无影响,并且应用100kV 管电压扫描可以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可以作为急性胸痛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前门控扫描降低房颤患者心脏和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房颤患者132例,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其中研究组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R波后220-380ms)前门控扫描;对照组采用相对时相(R-R间期35%~75%)适应性前门控扫描。两组扫描参数完全相同,扫描完成后重建出最佳时相的图像,比较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CT剂量容积(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分别为(15.01±5.62)mGy、(210.14±74.63)mGy.cm、(2.95±1.05)mS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43±20.82)mGy、(398.02±203.56)mGy.cm、(5.57±2.88)mSv,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双源CT对房颤患者进行心脏和冠脉成像,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前门控扫描,可明显缩短曝光时间,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3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显像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B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模式扫描,C组采用的高螺距螺旋(FS)模式扫描。比对三组患者不同扫描模式下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1根据15段分法,此次入组的123例患者共评价1736个冠状动脉节段,三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中A组扫描时间、DLP及ED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次为B组,C组则最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双源CT的LS、S、FS等三种扫描模式均具有理想的显像价值,图像质量良好;其中FS模式较S及LS模式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以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FOCUS-PDCA程序管理在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12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02例纳入对照组,2020年1~9月同法选取10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和健康宣教的方法进行指导,试验组患者运用FOCUS-PDCA程序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前准备时间、图像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检查前准备时间和检查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vs. 60.78%,χ2=8.929,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7.00%vs. 85.29%,χ2=8.525,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运用FOCUS-PDCA程序管理可大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缩短患者的检查前准备时间,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值得临床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管电压、对比剂浓度的个性化干预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angiography, CTA)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2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采用常规剂量、电压检查,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42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采用基于管电压、对比剂浓度的个性化干预模式,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等。结果实验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根部的噪声(30.25±3.47)、SNR(15.21±5.17)及CNR(25.67±9.25),明显优于对照组[(32.57±4.16)、(17.34±4.29)及(32.08±1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管电压、对比剂浓度的个性化干预模式不影响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同时未对CT值及噪声比产生负面影响,还可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脉狭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研究组进行冠状动脉CTA。比较研究组狭窄程度评分、两组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多支病变的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狭窄程度评分高于前降支单支病变(P<0.05),研究组前降支单支病变前降支狭窄程度评分高于多支病变(P<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冠状动脉CTA检查一致性的为50%~70%的狭窄共有65段,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判断≤50%的狭窄有2段,冠状动脉CTA检查为5段,冠状动脉CTA检查显影≥70%的有6段;研究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检查中,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结果更准确,应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胸痛序列心胸血管一站式成像低剂量技术在急性胸痛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102例临床要求行胸部血管检查的患者,采用胸痛序列血管成像。应用心电脉冲剂量调控技术,对不同的心率选择不同的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心率≤75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A)组28例、低辐射剂量(B)组25例;心率76~120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C)组24例、低辐射剂量(D)组25例。对各组患者的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计算每例患者辐射有效剂量,并进行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结果各辐射剂量组均获得满意图像,A与B组、C与D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剂量A组(7.09±0.95)mSv较B组(5.01±0.34)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4.79±0.91)mSv较D组(2.48±0.43)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在心率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胸痛序列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快速明确地诊断,为临床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拟行肺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0.6,对比剂碘海醇用量为50 ml);B组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1.2,碘海醇用量为25 ml).记录两组的CT剂量指数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两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 B组的CTDIvol、DLP、ED值均低于A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行肺动脉CTA,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256排螺旋CTA检查,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对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多角度成像。评价扫描图像质量,并对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A在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准确度。结果100例患者中,CT冠状动脉成像优71例,良29例;主动脉及肺动脉、冠状动脉平均CT值>200 Hu,均符合诊断标准;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准确度为96.6%(142/147)。结论 256排螺旋CTA可将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图像信息清晰显示出来,为急性胸痛临床诊疗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冠脉CTA 6 307例的检查结果,统计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数量,分析其发生率。同时对40例已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需随访复查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复查时A组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B组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评估两种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6 307例冠脉CTA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7例,检出率1.22%。其中冠状动脉高位起源2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2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例,左回旋支独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2例,左主干缺如18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检查患者心率为56~121次/min,A组较B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在检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检查前不需要控制心率,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均能提供优质图像质量,但前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冠状动脉心脏CT(CTA)扫描成功率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江门市新会人民医院2017年3—11月间收治的106例因临床诊断需求而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后送CT室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后再送CT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CTA扫描的成功率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心率控制、屏气方法掌握、心理调节及知识掌控4个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较干预前相比,影响因素的改善更加明显,图像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成功率有显著的效果,且增强了扫描图像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管电压对体质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BMI在正常范围内并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0例,管电压采用120 kV,B组40例,管电压采用100 kV,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别对两组检查图像的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9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两组之间图像质量分级差异和图像信号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较A组增高(P<0.001),B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平均有效剂量(ED)较A组显著减低,有效剂量由(16.25±2.35) mSv降至(7.89±0.67) 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01)。结论对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采用100KV检查,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