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背景临床工作发现多种抗生素可影响甚至加重重症肌无力已存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障碍,使患者的肌无力症状恶化.目前,国内外在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上进行抗生素对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随着新型抗生素的出现,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各类抗生素对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安全、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实验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感染科、神经内科和药剂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健康、雌性C57BL/6小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重症肌无力组10只;生理盐水组10只;抗生素治疗组120只.抗生素治疗组分为庆大霉素组、依米替星组、环丙沙星组、氟罗沙星组、头孢呋新组和头孢他啶组,每组20只.干预以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的乙酰胆碱受体免疫3次建成EA重症肌无力模型.生理盐水组、各抗生素治疗组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开始按10 mg/kg体质量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抗生素,连续注射14 d;重症肌无力组和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和抗生素治疗后第14天进行症状评分、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查和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的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肌无力症状评分.②低频重复电刺激的衰减率.③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水平.结果注射抗生素后第14天庆大霉素组、依米替星组、环丙沙星组和氟罗沙星组小鼠的平均症状评分明显高于重症肌无力组,头孢呋新组和头孢他啶组小鼠的平均症状评分与重症肌无力组无明显差别;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测衰减幅度庆大霉素组(21.22±4.63)%、依米替星组(19.08±4.25)%、环丙沙星组(22.25±4.95)%和氟罗沙星组(21.71±4.99)%明显高于重症肌无力组(15.75±2.22)%,头孢呋新组(15.25±2.87)%和头孢他啶组(15.25±3.30)%与重症肌无力组无明显差别;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庆大霉素组、依米替星组、环丙沙星组和氟罗沙星组明显高于重症肌无力组,头孢呋新组和头孢他啶组与重症肌无力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加重重症肌无力小鼠业已存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障碍,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177;2.57),重症肌无力组(1.79&;#177;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l&;#177;1.77),重症肌无力组(0.29&;#177;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lt;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阿霉素及庆大霉素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比较两种药物的远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探讨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适宜方法。方法:选择2002—12/2003—06于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收治,经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无效或难以耐受其副作用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区组随机分为2组(n=35):①阿霉素组:将阿霉素粉剂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g/L的溶液,第1支注射部位为眶上孔,第Ⅱ支为眶下孔或上颁神经,第Ⅲ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颏孔、下牙槽神经或下颁神经阻滞。若疼痛无明显缓解,可于一两周后再次阻滞一次。②庆大霉素组:应用庆大霉素针剂(8万单位/支),阻滞方法同阿霉素组,可阻滞四或五次,1次/周,每次剂量为8万单位。治疗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无痛时为0,最剧烈疼痛时为10)进行疼痛评估,治疗后用电话、信件随访,分别在治疗第6,12,18,24,30个月记录数字评分(评分方法同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治疗后镇痛有效率(≥2度,即疼痛减轻1/2及以上)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程度。结果:7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的有效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时相似,但在第12,18,24,30个月阿霉素组明显高于庆大霉素组(68%,57%,28%,23%;3l%,20%,6%,6%,P〈0.05)。②疼痛强度变化;阿霉素组在治疗后两年半内数字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庆大霉素组仅在治疗后6,12个月时低于治疗前(4.3&;#177;1.5,5.5&;#177;1.7,7.9&;#177;1.6,P〈0.01),至1年后疼痛强度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且数字评分高于相应时间点的阿霉素组评分。⑧并发症的比较:阿霉素组面部麻木和肿胀的发生率高于庆大霉素组(91%比17%;91%比28%,P〈0.01);持续的时间和长于庆大霉素组[(122&;#177;31),(7&;#177;2)d;(66&;#177;13),(5&;#177;2)d,P〈0.011;程度重于庆大霉素组。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阻滞对三叉神经痛的远期镇痛效果较庆大霉素好,其副作用相对比庆大霉素大,但是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倪月秋  汤浩  符文双  石丽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204-206,i0006
背景:川芎嗪具有降低庆大霉素的耳毒性作用,但川芎嗪能否通过增加耳蜗热休克蛋白70表达,从而拮抗庆大霉素的耳蜗毒性作用。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并结合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观察川芎嗪对庆大霉素耳中毒豚鼠耳蜗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直线相关分析。单位:沈阳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中国医科大学听力研究室。材料:选用清洁级耳郭反射灵敏的健康白色红目豚鼠40只,体质量200~25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庆大霉素组、川芎嗪+庆大霉素组、川芎嗪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川芎嗪+庆大霉素组每日左侧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140mg/kg,同时在右侧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0mg/ks。庆大霉素组:每13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0mg/kg。川芎嗪组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140mg/kg。正常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各组皆连续用药10d。各组动物混合饲养,每13测量体质量调整药量。在用药前和停药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停药处死后应用SABC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豚鼠耳蜗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②各组大鼠耳蜗热休克蛋白70表达。结果:①豚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川芎嗪+庆大霉素组、庆大霉素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09&;#177;4.50)dBnHL,(36.55&;#177;6.13)dBnHL,(2.50&;#177;2.75)dBnHL,t=15.764-22.665,P〈0.001]。川芎嗪+庆大霉素组明显低于庆大霉素组(t=9.092,P〈0.001)。②豚鼠耳蜗各部位热休克蛋白70表达:庆大霉素组耳蜗Corti's器、血管纹和螺旋韧带、螺旋缘、螺旋神经节4个部位细胞热休克蛋白70阳性反应产物平均灰度值低于正常对照组[(88.24&;#177;4.34,96.85&;#177;1.05;121.24&;#177;0.92,128.76&;#177;1.59;96.15&;#177;1.10,98.78&;#177;0.54;117.73&;#177;1.18,120.51&;#177;0.80),(t=6.097~18.307,P〈0.001)]。川芎嗪+庆大霉素组耳蜗Corti's器、血管纹和螺旋韧带、螺旋缘、螺旋神经节4个部位细胞热休克蛋白70阳性反应产物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庆大霉素组(92.53&;#177;2.25,88.24&;#177;4.34;125.20&;#177;1.43,121.24&;#177;0.92;98.71&;#177;0.91,96.15&;#177;1.10;118.91&;#177;0.46,117.73&;#177;1.18,t=3.925~10.415,P〈0.001)。③各组各部位热休克蛋白70阳性反应产物平均灰度值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高度相关(r=-0.8141--0.9841,P〈0.001)。结论:应用川芎嗪注射液可降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和庆大霉素中毒耳蜗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以减轻庆大霉素的耳毒性损伤,从而改善听功能。  相似文献   

5.
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的多样性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肌肉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缺损导致神经肌肉传导不良,从而引起肌肉无力及疲劳。近年来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在老年人,这可能与AChR抗体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重症肌无力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关。重症肌无力在发病年龄、是否伴有胸腺改变以及累及肌肉的分布等方面表现多样,但自身免疫因素及胸腺异常在不同类型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患者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及免疫抑制剂获得有效治疗,对于年轻患者则施行胸腺切除。大约有1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AChR抗体阴性,这类患者大多存在另一个神经肌肉接头蛋白抗体,即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抗体。  相似文献   

7.
赵海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596-7596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疾病,为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而引起的慢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自身抗体,主要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细胞生长肽是否有预防庆大霉素对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害的作用。方法:实验在泰山医学院生理听觉研究室进行。选用45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动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k&;#183;d);庆大霉素组动物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80nag/(k&;#183;d);脑细胞生长肽组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同庆大霉素组,并肌肉注射脑细胞生长肽1mg/(k&;#183;d)。各组均用药25d。分别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物的BAEP反应阈、波峰潜伏期及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用药后BAEP波峰潜伏期延长。用药后第27天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和脑细胞生长肽组BAEP反应阈值分别为:(32.57&;#177;2.26),(58.49&;#177;18.43)和(44.63&;#177;8.74)dB peSLP;后两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646,4.439,P均&;lt;0.01);脑细胞生长肽组高于庆大霉素组(t=3.725,P&;lt;0.01)。用药后第27天,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和脑细胞生长肽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数分别为:(14.45&;#177;0.95),(9.53&;#177;3.16)和(11.84&;#177;2.63)个;后两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lt;0.01);脑细胞生长肽组多于庆大霉素组(P&;lt;0.01)。结论:脑细胞生长肽有明显保护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对抗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由是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介导的、具有T细胞依赖性的、同时存在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1]。调节性T细胞(Regulartory T cell,Treg)能够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因此可以控制T细胞对自身抗原以及异体抗原的过度反应;它们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现将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在重症肌无力发病中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惠莲  姜学钧  杨柠  任重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71-73,i00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面神经去神经支配后眼轮匝肌(简称眼肌)和口轮匝肌(简称口肌)运动终板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反映运动终板退变和再生情况的乙酰胆碱酯酶在运动终板区含量的变化与面肌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4/12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二电镜室进行。取白色瞬目反射正常豚鼠30只.随机分为压榨右侧面神经总干15s组10只,30s组10只,切断组10只,每组又依术后观察时间分为l周和1个月两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从30只豚鼠中随机选取5只豚鼠的左侧面神经作为对照组。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及光镜和电镜下眼肌和口肌的运动终板形态观察。结果:参加实验豚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周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灰度值:压榨15s组,压榨30s组和切断组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眼肌:68.13&;#177;6.68,65.75&;#177;7.75,67.56&;#177;4.86,66.41&;#177;5.89,P&;gt;0.05:口肌:67.4l&;#177;4.85,66.25&;#177;6.03,65.86&;#177;5.9l,64.52&;#177;5.12,P&;gt;0.05]。②术后1个月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灰度值:术后1个月时各组豚鼠口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灰度值仍没有明显变化(64.2l&;#177;7.23,68.4l&;#177;7.86,67.58&;#177;5.75,64.52&;#177;5.12,P&;gt;0.05),而压榨30s组和切断组高于对照组(76.12&;#177;4.51,85.21&;#177;5.12,66.41&;#177;5.89.P&;lt;0.05)。③透射电镜下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去神经支配后1周,突触后膜和神经末梢萎缩,初级和次级皱褶均变浅,眼肌与口肌运动终板结构相似。去神经支配后1个月,切断组口肌,初级和次级皱褶继续变浅;压榨15s和30s组,口肌初级突触间隙接近正常。去神经支配后1个月,压榨30s组和切断组眼肌初级和次级皱褶继续变浅,有些次级皱褶消失。结论:①不同程度神经损伤后l周和1个月时,口肌运动终板处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提示去神经支配后运动终板处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②不同程度神经损伤&;gt;1个月时,眼肌运动终板处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下降较明显,提示对去神经支配的敏感性与肌肉种属和肌纤维类型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再生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电生理学检测,探讨神经再生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并与甲钴胺药物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5在南通医学院完成。选用健康的雄性SD大鼠38只。先取30只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26只随机分为3组,甲钴胺治疗组8只:给予45斗g/kg甲钴胺;神经再生素治疗组8只:给予10mg/kg神经再生素;模型组10只:给予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另取8只大鼠为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每只大鼠每日腹腔注射1次,连续给药8周后检测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并分别记录其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参加实验38只大鼠,其中有4只大鼠在造模时死亡,模型组在治疗过程中死亡2只,共有3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每组8只。①各组大鼠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598.63&;#177;15.22),(506.63&;#177;27.01)&;#168;V;(51.25&;#177;3.19),(37.37&;#177;3.07)m/s,〈0.01[。潜伏期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f(1.16&;#177;0.05),(1.36&;#177;0.08)ms,P〈0.01]。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各项指标较接近(P〉0.05)。②各组大鼠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16.87&;#177;1.55),(11.75&;#177;1.91)mV;(40.13&;#177;1.73),(33.13&;#177;1.13)m/s,〈0.011。潜伏期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1.44&;#177;0.07),(1.93&;#177;0.18)ms,〈0.01]。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各项指标较接近(P〉0.05)。结论:①神经再生素能提高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能有效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纤维的损害功能,尤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②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以及传导速度与甲钴胺治疗组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运动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但不同浓度的营养因子对培养运动神经元体外生长影响的作用缺乏量化数据,目的:采用体外培养胚胎大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观察不同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其生长活性的作用。设计:以体外培养细胞为对象的验证性观察,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清洁级雌雄SD大鼠合笼,取孕15d的大鼠胚胎进行脊髓分离。方法:取孕鼠15d胚胎的脊髓腹侧半组织进行原代体外分离培养。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按浓度1,10,50,100μg/L分为4组。对照组为不含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培养液。各组设立8个复孔,共做2个批次。从细胞形态学及应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培养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存活数目和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①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突起的长度比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μg/L组、10μg/L组、50μg/L组和100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07.4&;#177;35.4068,160.5&;#177;38.5649.450.5&;#177;60.6403,293.5&;#177;67.3814,82.8&;#177;7.9725)μm,t=2.610—2.647,P〈0.01].②细胞存活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μg/L组、10μg/L组、50μg/L组和100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3.9&;#177;0.8999,16.1&;#177;0.6680.20.1&;#177;0.6679.26.0&;#177;0.6030,10.5&;#177;0.7820)μm,t=2。211—2-312,P〈0.05]。③MTT比色微量分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μg/L组、10μg/L组、50μg/L组和1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350&;#177;0.0598,0.3667&;#177;0.0719,0.3819&;#177;0.0638,0.3953&;#177;0.0605,0.2858&;#177;0.0325)μm,t=2.259—2.577.P〈0.05].结论:不同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有小同程度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人参果实总皂甙类中药地精子为主要成分的振源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和肢体疼痛麻木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2001-04/2003-08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90例,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振源胶囊(主要成分为人参果实总皂甙),2粒,次,3次,d,连用4周;对照组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0.25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4周。①采用神经症状的评分和神经体征检查评分评价患者的周围神经症状。患者有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异常冷热和烧灼感症状之一为1分,或夜间加重为2分,总分大于或等于3分为异常;双下肢的触觉,痛觉用尼龙单线检查,震颤觉用120Hz的音叉检查,无异常者至损害局限在膝关节分为0-5分,膝反射、踝反射正常为0分,增强引出为1分,消失为2分,总分大于或等于5分为异常。②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仪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参与实验的90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用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在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6&;#177;0.4,4.0&;#177;0.3,t=18.7830,P〈0.01:5.9&;#177;0.4,7.0&;#177;0.2.t=16.500,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组内比较,观察组用药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较用药前均明显增快[(46&;#177;6,36&;#177;4;46&;#177;6,32&;#177;4;50&;#177;6,42&;#177;6;49&;#177;5,41&;#177;5)m/s,t=9.3026,13.0236,6.3246,75895.P〈0.05];对照组用药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较用药前均明显增快[(39&;#177;3,34&;#177;5;45&;#177;5,40&;#177;4)m/s.t=5.7522,P〈0.05;t=47.1440,P〈0.01]。组间比较,用药后观察组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6&;#177;6,39&;#177;3;46&;#177;6,38&;#177;4;50&;#177;6.45&;#177;5;49&;#177;5.42&;#177;3)m/s.t=7.0000,7.4421,4.2945,8.0531,P〈0.05-0.01]。结论:振源胶囊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对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177;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h以20g/L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min以1mg/kg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d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行走试验成绩:(7.5&;#177;2.5)s,(5.5&;#177;2.1)s,(10.5&;#177;2.5)s,(8.2&;#177;2.5)s。平衡试验成绩:(3.4&;#177;0.5)分,(2.5&;#177;0.2)分,(5.7&;#177;0.2)分,(5.0&;#177;0.5)分,P〈0.05-0.01],治疗组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4.9&;#177;1.7)s,(62&;#177;23)s,(4.0&;#177;15)s,(4.4&;#177;2.6)s,P〈0.05-0.01]。②治疗组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140.36&;#177;3.87,45.52&;#177;2:16,31.67&;#177;2.35,96.25&;#177;2.85.24.35&;#177;2.47,20.49&;#177;2.08,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162.24&;#177;3.52,50.58&;#177;2.31,42.69&;#177;2.53,P〈0.01)。③治疗组海马、皮质、基底节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10.37&;#177;2.12)%,(18.39&;#177;2.87)%,(12.78&;#177;2.45)%,(21.14&;#177;4.85)%,(38.57&;#177;3.78)%,(21.18&;#177;4.59)%,P〈0.01]。损伤组海马、皮质、基底核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77;2.56)%,(4.96&;#177;2.15)%,(3.52&;#177;2.17)%,P〈0.01]。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海马、皮质及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及基底核区神经细胞凋亡,对实验动物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大鼠恢复期海马与皮质中单胺类递质和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实验室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中医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15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结合低血压状态制作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5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及解毒通络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0只。每组又分为造模后4,8周2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5只。各剂量治疗组每天按不同剂量灌服解毒通络口服液(由栀子、丹参、黄芪、天麻等组成),低、中、高剂量分别相当于生药1.85,3.7,7.4g/kg,配置成给药体积为5mL/kg的溶液;模型组、正常组同时灌胃相应体积的洁净水。以改进的柱前、柱后双酶柱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与皮质的乙酰胆碱含量;以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与皮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纳入动物1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后4周模型组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分别为(797.29&;#177;60.04),(528.90&;#177;149.13)μg/L,P〈0.01]、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19.72&;#177;10.09),(39.73&;#177;22131)μg/L,P〈0.011,皮质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分别为(52.81&;#177;21.71),(258.65&;#177;125.82)μg/L,P〈0.01;(5.22&;#177;3.19),(9.02&;#177;2.27)μg/L,P〈0.05],海马与皮质多巴胺、5-羟色胺及其他代谢物及皮质乙酰胆碱水平均无明显变化。②脑缺血后8周模型组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分别为(346.88&;#177;125.98),(110.76&;#177;18.56)μg/L,P〈0.05;(7.16&;#177;3.52),(3.78&;#177;0.44)μg/L,P〈0.01],5-羟色胺、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79.38&;#177;26.47),(127.64&;#177;23.03)μg/L,P〈0.01;(14.75&;#177;5.21),(22.59&;#177;6.58)μg/L,P〈0.05],皮质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也显著降低[分别为(57.67&;#177;18.30),(133.43&;#177;39.15)μg/L,P〈0.01],皮质单胺类递质代谢产物及乙酰胆碱水平则无明显变化。解毒通络方可使上述各项指标的绝大部分恢复到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结论:解毒通络方能够有效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与皮质中单胺类递质和乙酰胆碱代谢紊乱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石杉碱甲是中国首创的一种从中国中草药蛇足石杉中提取的一种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阻止乙酰胆碱酯酶的水解而增加神经突触中的乙酰胆碱浓度,提高痴呆患者胆碱功能,改善认知状态。目的:研究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神经内二科。对象:2000-03/2003-12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69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石杉碱甲组38例,均为男性,年龄68~84岁,平均76岁。对照组31例,男性,年龄68~80岁,平均74岁。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膜Fas,Apo2.7,Bcl-2阳性表达的百分率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积分。结果:石杉碱甲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血小板膜Fas,Apo2.7,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177;0.49)%,(2.37&;#177;0.36)%.(2.01&;#177;0.32)%,均低于对照组(3.12&;#177;0.74)%,(2.83&;#177;0.67)%,(2.59&;#177;0.5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石杉碱甲组预后MMSE,HDS和ADL积分为20.45&;#177;4.14,21.39&;#177;4.89,36.15&;#177;5.11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组15.76&;#177;3.23,17.32&;#177;2.09,44.26&;#177;7.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石杉碱甲确能有效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记忆、认知能力,并能有效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卵巢切除和衰老对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鼹光  罗学港  陈二云  蔡维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26-3827,T002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卵巢切除和衰老对基底前脑的内侧隔核和斜角带水平肢的乙酰胆碱转移酶胆碱能神经元变化,来探讨卵巢切除和衰老对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影响。方法:通过利用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正常成年雌性组、切除卵巢组和老年组的动物胆碱能神经元形态和突起的变化。结果:切除卵巢组的动物的胆碱能神经元的细胞数(237&;#177;8),细胞大小(100.86&;#177;37.01)μm^2,突起长度(100.86&;#177;37.01)与正常成年雌性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t=4.82~33.08,P&;lt;0.05)。正常雌性组和老年组的乙酰胆碱转移酶的细胞数(320&;#177;11,185&;#177;12;220&;#177;14,164&;#177;11),细胞大小(172&;#177;63,200&;#177;69;125&;#177;38,129&;#177;44),突出数目(1.17&;#177;0.45,164&;#177;0.23;0.76&;#177;0.45,117&;#177;0.42)有明显的差异性(t=9.11~31.02,P&;lt;0.05)。结论:切除卵巢和衰老能够引起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胞体大小、数目及其突起数目的明显减少,这有可能解释衰老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周晖  毛萌  罗小丽  孙小妹  李胜富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72-76,i000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对缺氧耐受的时间窗,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时效-量效关系,及该保护作用可能的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工程及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孕17-19d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数字法分为基线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7d后作缺氧培养,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0-10h段各时间点单纯缺氧组和缺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分别在缺氧前24h及缺氧前即刻加入25-10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存活率的差别,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神经元在Akt/磷酸化Akt及CREB/磷酸化CREB表达的差别。结果: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相对的,该保护作用具有时效-量效关系,缺氧前24h加入大剂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100μg/L)优于缺氧即刻加入小剂量(25μg/L)组,缺氧损伤到一定程度后(〉10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保护作用将明显减弱【缺氧前24h加入10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1,2,4,8,10h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133.85&;#177;3.72)%,(109.83&;#177;5.43)%,(86.15&;#177;0.68)%,(53.78&;#177;1.71)%,(33.41&;#177;1.64)%,而缺氧前即刻加入25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在以上时点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81.55&;#177;1.07)%,(92.10&;#177;4.89)%,(78.75&;#177;1.87)%,(43.58&;#177;2.42)%,(33.13&;#177;0.94)%,单纯缺氧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82.12&;#177;3.15)%,(81.79&;#177;2.61)%,(64.5&;#177;4.56)%,(45.9&;#177;1.74)%,(35.45&;#177;1.25)%】。②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使磷酸化Ah表达增加,磷酸化CREB表达提前并维持较长时间。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减轻缺氧对神经元的损害,而Akt表达上调可能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周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72-173
目的:观察大鼠过度疲劳后血红蛋白以及肌力和肌肉工作时间的变化。方法:实验于1999-04/06在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实验中心完成。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运动组(16只),每周训练5d,第l周不负重,训练时间60min;第2周负重量为体质量的l%,训练时间60min;第3周负重量为体质量的3%,训练时间60min;第4,5周负重量为体质量的6%,训练时间90min,训练时间5周。对照组(8只)每日笼内自由活动。每周5训练末,断尾取血以F-820全血细胞分析仪测血红蛋白以判断其过度疲劳的程度。第5周结束后,称重取血,再将大鼠麻醉,作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及工作时间测定,以评估其运动能力。肌肉功能测定以仿Williams和wayne的方法,观察LZ3-100函数记录仪记录的肌肉等长收缩张力和工作时间。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组大鼠第3周后出现过度疲劳症候,第5周末运动组血红蛋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177;7.0),(146.4&;#177;11.1)g/L,P〈0.01]。②第5周末运动组绝对肌力低于对照组,相对肌力高于对照组[(272.1&;#177;89.4),(306.6&;#177;84.8)g;(0.82&;#177;0.15),(0.73&;#177;0.12)g,P〈0.01],工作时间长于对照组[(24.3&;#177;5.9),(17.5&;#177;3.3)s]。结论:运动量太大,超过了机体恢复能力的时候,其血红蛋白量显著降低,机体运动能力下降。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肌肉的功能得到提高。即使出现过度疲劳,运动能力已开始降低时,局部肌肉仍保持较高的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