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结肠癌干细胞参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目的:探讨结肠癌干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以及与结肠癌干细胞研究紧密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以"结肠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细胞表面标志,信号传导"为中文关键词,以"colon cancer stem cell,cancer stem cell,cell surface sign,signal transd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CNKI数据库2000-01/2011-06有关结肠癌干细胞表面标志和信号传导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4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CD133+与CD44+可作结肠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与结肠癌干细胞紧密相关的信号通路有Wnt和Notch等,Wnt信号通路在干细胞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是干细胞信号网络的重要通路.通过研究结肠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及早地检测出肿瘤的存在;掌握结肠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信号转导路径,可减少肿瘤的复发,为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降低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左右半结肠癌肿瘤组织中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PMS2/MLH1)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4-07—2019-05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结肠癌(CC)肿瘤组织标本8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热点,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PMS2/MLH1)的表达,采用SPSS 21. 0统计软件及卡方检验分析左右半结肠与它们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37例标本中结肠癌与年龄、家族史、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临床分期等无显著性差异;左半结肠中男性415例(66. 1%),女性213例(33. 9%);右半结肠中男性114例(54. 6%),女性95例(45. 5%);左半结肠男性占比显著大于右半结肠,右半结肠女性显著大于左半结肠(χ2=8. 975,P=0. 003);左、右半结肠中5 cm的肿瘤分别为409例(65. 1%)、83(39. 7%),5 cm的肿瘤分别为219例(34. 9%)、126例(60. 3%),具有统计学差异性(χ2=41. 803,P=0. 000);左半结肠神经侵犯明显高于右半结肠(χ2=5. 344,P=0. 027);四种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PMS2)的缺失率分别为2. 3%(19/837)、2. 9%(24/837)、6. 1%(51/837)、6. 7%(56/837),其中左半结肠中分别为1. 8%、1. 9%、3. 2%、3. 2%,右半结肠中分别为3. 8%、5. 7%、14. 8%、17. 2%,右半结肠的缺失率高于左半结肠,MSH2蛋白表达中无显著性差异(P0. 05),MSH6、MLH1和PMS2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 05); KRAS/NRAS/BRAF基因总的突变率为53. 0%,分别为45. 4%(380/837)、4. 5%(38/837)、3. 1%(26/837),左、右半结肠KRAS/NRAS基因状态无显著性差异,右半结肠BRAF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6. 2%vs 2. 1%,χ2=8. 973,P=0. 005)。结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中KRAS/NRAS/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和四种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与大部分临床病理指标无关,但是左半结肠癌中男性居多、右半结肠癌女性居多。左半结肠癌更易发生神经侵犯,右半结肠癌患者肿瘤比左半结肠大,MSH6、MLH1和PMS2蛋白以右半结肠癌缺失率高,BRAF突变更多地出现在右半结肠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EGFR、KRAS、BRAF基因突变状况,为胰腺癌EGFR靶向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胰腺癌及胰腺良性病变石蜡组织切片中基因组DNA,PCR扩增EGFR 18、19、21外显子片段,KRAS2、3外显子片段,BRAF15外显子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其突变状况.结果:32例胰腺癌患者中有24例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10例良性病变组织均未发现突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57,P=1.35× 10-4),其中22例12密码子突变(G12D14例,G12V8例);2例61密码子突变(Q61L).所有检测样本中未见BRAF突变.共3例EGFR突变,其中包括1例19外显子突变(de1746-750),2例21外显子突变(L858R),10例良性病变组织未见突变.结论:在胰腺癌中KRAS基因突变可能为EGFR通路失调的主要原因,其次是EGFR突变,BRAF突变未见.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近13万的新发病例,大约56 000人死于结直肠癌,是第2位导致癌症死亡的因素.结直肠癌在我国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分列第三和第二位.近年来研究[1]发现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BRAF基因编码的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正是该通路重要的转导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物学事件,当通路被异常激活时,肿瘤即可发生.因此,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生物学行为及其临床意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BRAF是RAF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睾丸组织中,通过Ras/Raf/Mek/Erk信号联级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BRAF基因突变在多种肿瘤如大肠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黑色素瘤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在胶质瘤中有明显表达,不同突变方式对胶质瘤的影响不同,BRAF V600E抑制剂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本文就BRAF基因的突变方式、突变机制以及BRAF V600E抑制剂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陈远崇 《中国临床康复》2011,(45):8525-8528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结肠癌干细胞参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目的:探讨结肠癌干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以及与结肠癌干细胞研究紧密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以"结肠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细胞表面标志,信号传导"为中文关键词,以"colon cancer stem cell,cancer stem cell,cell surface sign,signal transd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CNKI数据库2000-01/2011-06有关结肠癌干细胞表面标志和信号传导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4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CD133+与CD44+可作结肠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与结肠癌干细胞紧密相关的信号通路有Wnt和Notch等,Wnt信号通路在干细胞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是干细胞信号网络的重要通路。通过研究结肠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及早地检测出肿瘤的存在;掌握结肠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信号转导路径,可减少肿瘤的复发,为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降低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大鼠肉瘤(RAS)基因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1-12月接受根治手术治疗的3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42例非肠癌患者的实体瘤组织和血液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表达,一代测序片段分析法检测MSI,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状态,分析MMR蛋白表达、MSI和3种基因突变状态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52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检出MMR缺陷(dMMR)29例(8.2%),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26例(7.4%),KRAS基因突变161例(45.7%),NRAS基因突变13例(3.7%),BRAF基因突变11例(3.1%)。与dMMR有关因素为低龄、黏液腺癌、原发于右半结肠癌(P<0.05);与MSI-H相关因素包括低龄、肿瘤家族史、原发于右半结肠癌(P<0.05);KRAS和NRAS基因高突变率分别与黏液腺癌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BRAF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K-ras基因、BRAF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CRC)不同病变中的特点,从而探索CRC基因治疗的靶点。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30例CRC患者肿瘤标本的K-ras基因、BRAF基因突变情况,并按不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在所有CRC患者中为36.15%(47/130),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结肠癌患者[47.62%(30/63)vs 25.37%(1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1,P0.01),直肠癌患者Gly12ASP位点的突变率显著高于结肠癌患者[46.03%(29/63)vs 26.87%(2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7,P0.05);在Ⅰ+Ⅱ期CRC患者中的突变率显著低于Ⅲ+Ⅳ期CRC患者[15.28%(11/72)vs 62.07%(3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69,P=0.000)。BRAF基因突变率在所有CRC患者中为6.92%(9/130),其在结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直肠癌患者[11.94%(8/67)vs 1.59%(1/63),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BRAF基因突变率在CRC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升高者明显高于水平正常者[11.59%(8/69)vs 1.64%(1/61),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K-ras基因突变率与具体的病理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在CRC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较BRAF基因突变更为常见,且直肠癌患者较结肠癌患者更易表现为K-ras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率越高,CRC患者的TNM分期就越高;K-ras基因上Gly12ASP位点的突变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CA199水平可作为BRAF基因突变的标志性物质。K-ras和BRAF基因突变靶点的相关研究有望为CR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鼠类肉瘤病毒癌(KRAS)基因突变对肺损伤大鼠蛋白激酶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根据组织芯片KRAS蛋白表达分组,KRAS阴性组:KRAS蛋白表达H-score计分<3分),KRAS阳性组(KRAS蛋白表达H-score计分> 3分)。KRAS突变型组:突变型KRAS蛋白的表达H-score计分<3分,KRAS野生型组:突变型KRAS蛋白的表达H-score计分> 3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种肺损伤相关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KRAS,KRAS突变蛋白,NRAS,BRAF,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MEK1(p MEK1),磷酸化MEK2(p MEK2)和磷酸化ERK1/2(p ERK1/2)]的阳性表达,采用组织化学评分法(H-score)对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并分组,比较各组KRAS下游蛋白及MEK2/ERK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KRAS阴性组相比,KRAS阳性组该基因下游蛋白中BRAF、MEK、ERK表达显著上升(P <0. 05),而NRAS无显著差异(P> 0. 05);②与KRAS野生型相比,KRAS突变型基因下游蛋白中BRAF、MEK、ERK表达显著上升(P <0. 05),而NRAS无显著差异(P> 0. 05);③与KRAS阴性组相比,KRAS阳性组pMEK2,pERK1/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 <0. 05),而p MEK1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KRAS蛋白阳性大鼠肺损伤组织中,该蛋白下游蛋白BRAF、MEK和ERK(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下游蛋白)在KRAS基因突变的肺损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且MEK2/ERK通路蛋白MEK、p MEK2和ERK表达率也显著增加,提示KRAS蛋白通过调控其下游蛋白表达调控肺组织损伤,该过程可能与MEK2/ERK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恶性黑色素瘤和黑素细胞痣中BRAF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该基因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意义成为研究热点,探讨其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关系。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年1月-2006年10月的相关文章,检索词“malignantmelanoma,melanocyticnaevi,BRAF,mu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初筛检索到的文献,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丈。纳入标准:(1)随机对照的基础及临床实验;(2)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78篇文章,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5篇文献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BRAF基因在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及黑素细胞痣中发生突变。BRAF突变激活RAF/MEK,ERK通路,且能诱导转化NIH-3T3细胞和有活力的鼠源性黑素细胞。热点突变为BRAFv600E,多发于浅表扩散性和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尽管有证据揭示RAF/MEK/ERK通路的激活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但对于突变事件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另外,BRAF和NRAS的突变是互相排斥事件,其他的遗传事件可能参与BRAF基因突变使其产生类似NRAS突变的生物活性.此外,临床前期和早期临床研究预测RAF/MEK/ERK抑制刑将会对恶性黑色素瘤产生治疗效果,评估抑制刑的疗效需要和肿瘤分级相结合。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和黑素细胞痣中BRAF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意义,可能为未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12.
13.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