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女,33岁,因“继发性痛经1年半,加重,伴月经量增多2个月”于2006年11月18日入院。妇科查体:外阴未婚未产式,发育正常,无色泽缺失,无赘生物。肛查子宫,如孕3个月。后壁饱满,活力,压痛,形状规则,双侧附件均增厚,无压痛,边界不清。宫骶韧带质韧,未及结节。超声检查:子宫前位,前后径约5.4cm,内膜厚0.3cm(单层),后壁肌壁间查见3.4cm×3.1cm×4.3cm稍强回声,边界不清。右附件查见4.4cm×4.6cm×4.3cm囊性占位,内充满细弱光点。左附件查见4.8cm×4.1cm×4.5cm囊性占位,内充满细弱光点。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双附件囊性占位(疑为巧克力囊肿)。治疗: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盆腔异位结节清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2^+个月,形状规则,丰满,以前壁为主。双卵巢均有约6cm×7cm×7cm囊性包块,内容巧克力样液。左侧为分隔状,包块均与同侧输尿管粘连,屈曲于子宫后方与子宫后壁、阔韧带后叶及后腹膜粘连。阔韧带下段及后腹膜近骶韧带侧及宫骶韧带均粘连增厚,解剖结构欠清。双骶韧带表面粗糙质韧。打开后腹膜,游离部分输尿管,见右侧闭孔淋巴结增大,内容巧克力样液,表面0.5cm紫蓝色结节。切除后送病检,病检证实右闭孔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有宫内膜异位。术后诊断:子宫腺肌症,双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痊愈后出院。  相似文献   

2.
患者28岁。因停经41天,下腹剧痛伴肛门坠胀感6小时而入院。查体:宫颈举痛(+);宫体增大如孕6周大小、质软、无压痛。双侧附件均未扪及明显包块,右侧附件区压痛明显,左侧轻压痛。尿HCG:(+)。经阴道B超检查所见:①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宫内未见孕囊回声。②右侧卵巢内见麦圈样不均回声19mm×18mm,其内囊状无回声直径约5mm。③盆腔见较多积液无回声,内见低淡光点、光斑。超声提示:右侧卵巢妊娠可能性大并盆腔积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资料 患者,女,48岁,因左腰部肿块一年入院。否认有外伤、手术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胸部CR均正常,体格检查:神志清晰,左腰部可扪及10cm×4cm大小的包块,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可,无红肿压痛。入院后第二天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左腰部肿块切除术,术中取出8cm×4cm×3cm大小实质性肿块,肿块呈灰白色,表面光滑,术后愈合情况好,术后病理报告为高分化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4.
周敏 《健康大视野》2007,15(1):126-126
患者,女,45岁,23岁结婚,孕4产3,末产于11年前,8年前行人工流产术1次。主因阴道不规则出血2个月入院。查体:腹部如孕3月大小,下腹正中有一包块,活动度好,有压痛。妇科检查:经产外阴,官颈轻度糜烂,散在宫颈腺囊肿。宫体前位,如孕3月大小,质软活动好,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B—HCG195—245mIU/m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体前位,约10.2cm×9.6cm×7.9cm,宫颈内膜线不清。宫壁回声欠均匀,下段前壁可见一约1.4cm×1.6cm×1.5cm的低回声区,边界欠清晰。宫颈稍大约3.3cm×2.8cm。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宫腔内可见约8.9cm×9.7cm×5.0cm的混杂回声,近宫腔右侧壁部分为均匀的中等回声,其余为中等回声内散在分布的整个圆形无回声,动态下观察,均匀的中等回声变为大片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但数个小圆形内蜂窝状无回声仍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3岁,住院号:217268,G0P0,末次月经:2006年11月26日。因“停经30d,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胀痛1d”于2006年12月26日急诊入本院外科。超声显示:右侧腹脐平面3.4cm×2.4cm低回声团,与肠道关系密切,体位改变低回声团位置无明显移动。子宫直肠陷窝区见深约1cm积液。右侧附件约5.0cm×3.5cm×4.2cm。尿HCG呈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27岁,已婚。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个月检查发现盆腔肿物15d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此次为月经干净后7d无诱因阴道出血如经量颜色较鲜红,无其他不适症状,经服用止血药物后5d血止,在当地检查发现盆腔肿物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脉搏,血压,心、肺、肝、脾均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宫体左侧可触及实性包块如鸭蛋大小,质硬,无压痛与子宫粘连。右附件区无异常。超声提示,于子宫左侧探及实性肿物6.2cm×5.6cm×4.8cm,边界清晰,内为实性中等回声,COF无血流信号,该肿物与子宫及左卵巢紧邻。血CA1254.1u/L、AFP7.5μg/L、血沉10mm/h。其余各项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7.
异位葡萄胎(输卵管葡萄胎)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女性,47岁,因停经近3个月,血β-HCG明显升高,于2005—04—03入院。患者平时月经正常,末次月经2005—01—10,停经后早孕反应不明显。妇科检查:宫颈Ⅰ度糜烂,未见异常结节及病灶,宫体后位,常大、质中、规则,双附件区正常。超声检查:子宫后位,宫体49mm×50mm×46mm,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宫体前壁见4mm×13mm的低回声区及2mm×12mm的无回声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卵巢妊娠1例     
患者女性,29岁。G3P1^+1,平素月经规则,LMP2006年8月20日,月经量、性状、周期、持续时间正常。因不规律下腹痛半年,加重10^+ d,阴道流血5^+ d,于2006年9月6日入院。患者1年前安避孕环,半年后取出,之后出现下腹痛,呈持续性隐痛。8^+ d前来本院就治,诊断为“盆腔炎”。5^+ d前,超声提示:左附件区查见囊性占位5.9cm×4.8cm×3.1cm,部分囊壁内可见宽约3cm稍弱回声,内有较多网絮状回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和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18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A125测量值均高于卵巢未转移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子宫内膜样腺癌腹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体重指数测量值低于无淋巴转移者(t=2.133,P=0.040),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A125的值均高于无淋巴转移的患者(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提示,D-二聚体升高(OR=1.448,95% CI:1.105~1.898)和纤维蛋白原升高(OR=1.925,95% CI:1.018~3.640)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产次多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腹盆腔淋巴转移的保护因素(OR=0.498,95% CI:0.253~0.982),而纤维蛋白原高表达是其危险因素(OR=2.191,95% CI:1.085~4.422)。  结论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可以成为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否转移卵巢或淋巴的血清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例1女,38岁,因停经44d后阴道流血9d、下腹痛3d入院。妇科检查:阴道有血染,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B超检查提示子宫占位性病变,考虑为平滑肌瘤。手术所见:子宫左前壁浆膜下实性肿块1个,大小为4cm×4cm×3cm,行肿物挖除术并送病理检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患儿 女,1岁零8个月,以“阴道血性分泌物3d”为主诉入院。伴尿痛,无血尿及排尿困难史,无阴道流血史。专科检查:阴道口见一3.0cm×2.0cm×1.5cm的息肉状赘生物,色红,质地硬,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周边有少量血性分泌物。肛诊:未触及异常。子宫和附件超声:未见异常。官腔镜检查见赘生物蒂部位于处女膜缘内侧9点处(图1,请见本期光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病例资料
  例1女,36岁,因下腹胀痛2个月,检查发现盆腔肿物6 d,于2012年11月6日就诊于我院妇科。近十天饮食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平素月经规律,孕0产0。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黏膜弹性好。宫颈肥大,Ⅰ度糜烂样改变,子宫前位,正常大,活动度尚可,子宫右上方可触及一体积约10 cm×10 cm×8 cm的囊性包块,活动度尚可,轻压痛,无反跳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彩色超声示子宫前位,正常大,宫颈4.8 cm×4.3 cm,回声不均,内见3.8 cm×3.6 cm不均质稍强回声,其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RI)0.6。右附件区见8.9 cm×6.4 cm无回声区,紧贴其内壁见2.9 cm×1.4 cm乳突状强回声。左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左附件区未及明显包块。盆腔积液厚2.0 cm。血红蛋白83 g/L。入院后行宫颈活检,病理结果回报(宫颈)腺体呈乳头状增生,部分细胞有异形性,不能完全除外肿瘤。遂行宫颈锥切术后送病理回报考虑为宫颈原位腺癌,北京301医院会诊(病理会诊号E1202857)结果:(宫颈)高度疑为浸润性腺癌。临床诊断:宫颈腺癌ⅠB期,盆腔包块,中度贫血。纠正贫血并术前备血等术前准备充分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宫颈增粗,直径约4 cm,宫旁无浸润,右侧卵巢增大,呈囊性,体积约8 cm×6 cm×6 cm,左侧卵巢体积约为4 cm×3 cm×3 cm,右侧输卵管未见明显异常,探查右侧卵巢过程中有黏液流出,将切除的左侧卵巢和剥出的右侧黏液性肿瘤送快速病理,回报(左侧卵巢)黏液性肿瘤,考虑为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右侧卵巢黏液性肿瘤,考虑为黏液性囊腺瘤,局部呈交界性改变。决定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结果:宫颈高分化腺癌浸润宫颈深层,累及子宫内膜。双侧卵巢黏液性肿瘤,大网膜未见癌转移,(双侧)输卵管未见癌转移。宫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胚抗原(CEA)阴性、肠道上皮特异性基因2(CDX2)阴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阴性、P16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雌激素受体(ER)阴性、细胞增殖因子(Ki67)阳性率10%、P53阴性。卵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宫颈一致,考虑为宫颈高分化腺癌转移。术后转放疗科给予放疗+化疗。定期随访至今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2岁。4-5月前曾有一次不明原因发热病史,用抗炎药治疗后,症状消失。近1个月,因发热(体温在38.5—39℃之间)来我院就诊。彩超检查:彩超发现右肾上极有占位性病变。右肾大小约:10.5cm×6.5cm×4.2cm,形态不规则,结构尚清晰,集合系统亦未见分离,于右肾上极内侧下腔静脉外后,见大小约:11.0cm×6.0cm×4.6cm不均质低回声实性肿块,并于中央部见不规则形无回声反射,肿块内见较丰富彩色血流显示,并可测得动、静脉频谱。左肾大小、形态正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左肾区未见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患者32岁,因“停经47天”拟“早孕”来院人流。平素月经规则,腹部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见17&#215;14mm孕囊,因膀胱充盈欠佳,子宫具体形态不清,血Rt正常,行无痛人流术。术后检查未见绒毛组织,复查B超提示双子宫可能,左侧宫腔大小38&#215;32&#215;41mm^3,右侧宫腔大小34&#215;32&#215;29mm^3,内见孕囊17&#215;14mm,双附件正常。患者自诉既往剖宫产术后医生告知子宫畸形(具体不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观察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其中卵巢巧克力囊肿恶变4例,子宫腺肌病恶变1例)的病理形态,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腹痛、痛经。病理类型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2例,子宫腺癌1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48岁,因下腹痛9d,阴道出血1d,于2005年3月14日入院。入院查体:心率为82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腹肌稍紧,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妇科情况,子宫大小正常,右侧附件区触及包块,压痛明显;血常规检查正常。超声检查示:右附件区一约11.5cm×4.2cm不规则混和性包块,回声分布不均匀,强弱不等,边界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包块内有丰富血流信号。入院诊断:卵巢肿瘤(恶性待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5岁,右侧外阴肿块伴逐渐增大2 年,于2007年1月8日入本院。病史采集:患者既往月经规则,有痛经史,G2P1,21年前曾行剖宫产术,2年前曾于外院行阴道巧克力囊肿剥出术。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右大阴唇中部一2cm×2cm×2cm囊性包块,质软、边界清、无压痛、阴道畅、宫颈光,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双附件未扪及异常。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术前诊断:右外阴肿瘤,疑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于2007年1月11日骶麻下行右外阴肿瘤剥出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大体观:右大阴唇组织1.5cm×1.5cm×0.6cm,表面附少许外阴皮肤,切面呈灰红色,质软;镜检:肿…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性,45岁,2007年8月体检,常规静脉血化验正常,乳腺彩超未见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内3个低回声占位病变,最大为3.8cm×3.6cm,最小为2.0cm×2.0cm。同日行MRI,诊断(编号:7297)为:肝内多发血管瘤。考虑血管瘤可能与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关(因卵巢切除后,更年期症状较重,在严密随访下行雌激素治疗15个月,症状明显缓解),于是停药观察。2008年2月彩超复查:肝内血管瘤无增大和缩小变化(患者于本院术前及术后经同一位资深医师复查彩超5次。病史采集:因“子宫平滑肌肉瘤Ⅰ期”于2005年11月18日在本院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切除术”(病案号470968),术中顺利,术后恢复良好,7d后拆线、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子宫平滑肌肉瘤,手术切缘和双附件、淋巴结未见瘤细胞。术后患者未行化疗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4岁,左大腿外侧上端见一大小约30mm×30mm包块,疼痛半年,质软,压迫后消失。即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MMP-9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26.7%、88.0%, 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33.3%、95.0%,MMP-2和MMP-9的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MMP-9的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MMP-9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且两者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浸润深度和转移程度有关,为早期诊断子宫内膜腺癌以及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判断、靶向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