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2012年四川省西部的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在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了3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进行了每轮服苗结束后接种率现场快速评估和脊灰疫苗接种后目标儿童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3轮脊灰强免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54%、97.77%和96.94%,均达到了95%以上的目标.共报告零剂次儿童15 583人,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在0~1岁组(51.71%),大于1岁年龄段儿童的零剂次比例明显下降.3轮快速评估接种率分别为99.53%、98.42%和97.96%.接种1个月后,0~14岁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97.70%.结论 该次强免活动疫苗接种率较高,接种效果较好,0~14岁儿童对脊髓灰质炎建立了比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但零剂次儿童的存在,提示常规免疫工作中有薄弱环节,免疫空白仍然存在.儿童完成全程免疫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基础,强化免疫只能是一种对常规免疫的补充,不能以强化免疫代替常规免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免疫规划仍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马俊峰  魏叶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741-1743
目的了解南通市开发区2005-2006年度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于2005年12月5、6日和2006年1月5、6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2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在每轮服苗结束后进行了现场快速评估。结果2轮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8.44%、98.57%,均达到95%以上的目标。通过零剂次儿童分析,发现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分布在〈1岁组儿童(96.08%),并且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占全部零剂次免疫儿童的75.00%。现场快速评估调查外来居住〈3月龄的流动儿童接种率分别只有58.82%和43.75%,且现场快速评估接种率低于报告接种率。结论2轮强化免疫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消除脊髓灰质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零剂次儿童是强化免疫的重点。流动儿童接种率偏低,今后应继续加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本次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的工作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按照《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消灭脊灰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结果 西安市已成功地开展了8次12轮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Y)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儿童免疫水平。2000/2001年强化免疫活动,全市2轮服苗儿童为308192和309 781人。平均接种率为99.88%,其中两轮流动儿童平均接种率99.49%。通过对有关资料分析“零”剂次免疫儿童主要集中在<1岁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和构成比逐渐减少,通过报告接种率、估算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分析,说明我市的强化免疫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提示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仍是我市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和免疫,才能够消除易感人群的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4.
为了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灰 )已取得的成果 ,进一步提高儿童对脊灰的免疫水平 ,龙岩市于 2 0 0 0年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开展了 6轮脊灰疫苗 (OPV)的查漏补服活动 ,并在每轮活动结束后对常住和外来流动儿童开展了接种率的快速调查。1 对象与方法根据《福建省 2 0 0 0年春季消灭脊髓灰质炎疫苗查漏补服活动方案》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开展 6轮活动。采取逐户上门搜索和在流动人口聚集地设立接种点的方式 ,对查出的接种OPV少于 3次的 0~ 4岁儿童 (目标儿童 ) ,重点是计划外生育和外来流动儿童 ,补服 1剂OPV。每轮查漏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莆田市1993-2000年7次14轮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的开展情况,指导今后计划免疫工作。方法 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4岁以下儿童7年累计接种2126359人次,平均报告接种率96.6%,有效控制了零剂次免疫儿童的持续累积,保持了人群高水平免疫,阻断了脊灰野毒株的传播,取得连续6年无脊灰野毒株的传播,取得连续6天无脊灰野毒株病例的效果。结论 继续巩固消灭脊灰成果的关键是加强常规免疫,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和免疫薄弱人群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6.
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分析了5次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零剂次”免疫儿童,以及第5次强化免疫活动中适龄流动儿童人数、构成变化及免疫接种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强化免疫活动使“零剂次”免疫儿童大幅度下降,发现及免疫了相当数量的适龄流动儿童,显著缩小了免疫空白。另一方面,强化免疫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①“零剂次”免疫儿童下降幅度减缓;②部分“零剂次”免疫儿童和流动儿童在强化免疫活动中未被发现或免疫;③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可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建议今后强化免疫活动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免疫措施,以充分发挥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 2 0 0 0年浙江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免疫活动接种情况。发现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调查接种率都高于 98% ,流动儿童调查接种率也高于 96 %。脊灰疫苗“零”剂次免疫儿童 16 5 74 2人次 ,其中 1999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占15 .0 %。快速接种率评估发现 ,不同类型调查点、不同居住形式儿童的调查接种率有差异。因此认为重点地区的脊灰疫苗接种率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流动儿童接种工作仍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以后的常规免疫中需要切实加强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开展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后,在中国云南省的5个市场对164名0~3岁的儿童进行了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154名(93.9%)儿童接受了本次的强化免疫,零剂次免疫儿童数为29人(17.7%),31名儿童(18.9%)未接受过常规免疫服务.流动人口既往OPV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接种率低于常住人口(强化免疫Fisher′s exact test,P=0.044;常规免疫Fisher′s exact test,P=0.018).在流动人口中无暂住证人口本次强化免疫、既往OPV强化免疫及常规免疫的接种率低于有暂住证人口(SNIDsFisher's exact test,P=0.047;OPVχ2=6.753,P=0.009;常规免疫χ2=5.622,P=0.018).≥2岁儿童既往OPV的接种率高于1岁儿童(Fisher's exact test,p=0.006).未接种原因有"不知预防接种必要性"、发热等轻度疾病、不能承担接种费用、到接种点的距离等.为提高接种率,需要对流动人口尤其是无暂住证的人口采取对策,对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信息、教育和传播(IEC)以及接种禁忌证再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如期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的目标,根据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在1993~1997年连续开展了4次8轮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有效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现将我市NIDS活动实施情况评价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1993~1997年上报的NIDs活动系列报表.1.2 实施方法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方案》组织实施.2 结果2.1 NIDs活动接种率 在NIDs活动中,全市4次8轮接种率均在94.53%以上、其中有3次3轮接种率达97.00%以上,见表1.2.2“零剂次”免疫儿童的分布 全市4次NIDs活动共登记“零剂次”免疫儿童8354名,第4次NIDs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2年大连市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和消灭脊灰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辽宁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2012年度辽宁省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于2012年1~3月,在大连市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轮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强化免疫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并采用随机原则进行现场快速评估。结果全市摸底登记应接种儿童数为465628人,实种儿童数为457350,接种率为98.22%。现场快速评估,共调查1261名目标儿童,第一轮实种儿童数为1255,调查接种率为99.52%,第二轮实种儿童数为1251,调查接种率为99.21%。结论两轮强化免疫活动脊灰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的目标,为我市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流动儿童的强化免疫前免疫空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常住儿童,两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又明显低于常住儿童,因此继续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聊城市2003/2004年度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情况,为提高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所属8个县(市、区)的城区及随机抽取的2个乡镇进行快速随机调查,分析570名2000年1月1日以来出生的儿童两轮脊灰疫苗接种情况。[结果]全市第1轮接种率为92.6%,第2轮接种率为91.2%;各县(市、区)第1轮接种率为75.7%~100.0%,第2轮为65.7%~100.0%。两轮的92人次未接种者中,72人次不知道要接种。[结论]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在90%以上,但部分县(市、区)的接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0年以来5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后常住儿童与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方法]根据《福建省2000年春季消灭脊髓灰质炎疫苗查漏补服活动方案》评估分析。[结果]常住与外来流动儿童的免疫史无显著性差异,常住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显著高于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结论]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管理是我市计免工作的难点,应通过进一步规范门诊接种制度、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强化免疫报表,计算报告接种率与估算接种率的差值,现场调查强化免疫接种率.结果 襄樊市2004-200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和现场调查快速评估接种率均在95%以上.流动儿童的建卡率仅为70.00%,2轮接种率均低于85%,且低于常住儿童.“零剂次免疫儿童“以0岁组为主,占零剂次免疫儿童数的95.93%,占0岁组登记儿童数的21.56%.结论 流动儿童和0岁组仍是襄樊市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2003~2004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3~2004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方法 按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于2003年12月5~6日和2004年1月5~6日在广东省全省范围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逐级进行资料汇总上报,并采用随机原则进行现场快速评估。结果 全省各地上报第一轮应接种对象2701029人,已接种2625039人,接种率为97.2%;第二轮应接种对象2769745人,已接种2693545人,接种率为97.2%。现场快速评估,第一轮共调查7947名对象,接种率为97.1%,上卡率为92.9%;第二轮共调查7539名对象,接种率为98.2%,上卡率为94.1%。结论 两轮强化免疫活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的目标。今后应继续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杨炜青  刘妙花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753-1754
目的分析沙井街道办强化免疫活动的实施情况,为今后的计划免疫工作提出指导的建议。方法按照《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和《深圳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组织该街全体卫生防疫人员,采取挨家逐户和定点接种相结合,对全街道办0-3岁儿童进行“扫荡式”强化免疫接种。结果两轮的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8.37%、99.78%,总接种率和外来儿童接种率在第2轮都有所上升。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接近。通过对零剂次儿童的分析,发现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在<1岁组,并随年龄的增长登记率和构成比逐渐下降。结论这两轮强化免疫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消灭脊髓灰质炎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对沙井镇来说外来儿童仍是强化免疫的薄弱点,仍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弥补。零剂次儿童是强化免疫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1994~2001年对外来儿童开展了7次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历年强化免疫两轮调查接种率均>97%.常规计划免疫管理中外来儿童建卡人数由1996年的4.7万人上升到2001年的7.1万人,环比增长率为4.08%~33.11%.据1996/1997~2000/2001年度调查第1轮强化免疫前外来儿童平均迁入率为22.77%,第2轮为8.56%.第1轮明显高于第2轮,且具有较低的建卡率和较高的零剂次免疫儿童比例;不同年龄组零剂次免疫儿童所占比例各年份间无明显变化.外来儿童地区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城区接种人数增长减缓,近郊区、远郊县接种人数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外来儿童强化免疫活动免疫覆盖率高,质量可靠;外来儿童正逐步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摸底调查不彻底,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日常查漏补种工作存在漏洞,随着城市人口构成的不断变化,应在重点地区加大强化免疫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聊城市 2 0 0 3 / 2 0 0 4年度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情况 ,为提高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所属 8个县 (市、区 )的城区及随机抽取的 2个乡镇进行快速随机调查 ,分析 5 70名 2 0 0 0年 1月 1日以来出生的儿童两轮脊灰疫苗接种情况。 [结果 ]全市第 1轮接种率为 92 6% ,第 2轮接种率为 91 2 % ;各县 (市、区 )第 1轮接种率为 75 7%~ 10 0 0 % ,第 2轮为 65 7%~ 10 0 0 %。两轮的 92人次未接种者中 ,72人次不知道要接种。 [结论 ]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在 90 %以上 ,但部分县 (市、区 )的接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06年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1~2006年连续开展了6次12轮OPV强化免疫活动,共投入OPV 1 505.4万人份,服苗10 754 932人次,每个年龄组每轮报告服苗率均>98%;为355 019名零剂次免疫儿童进行了接种,对建立免疫屏障起到了积极作用。结论通过OPV强化免疫活动,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9.
韶关市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韶关市脊髓灰质炎(脊灰)强化免疫效果。方法 对韶关市1989 ̄1999年消灭脊灰活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市1989年起十一次十九轮脊灰强化免疫共接种适龄儿童3529129人次,平均接种率为96.86%,其中1991年起均达96.00%以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群比较,各年份出生儿童后几轮实种人数均比第一轮增加;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中零剂次免疫人数逐年减少;4岁以下人群脊灰Ⅰ、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方法]按照河南省和南阳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方案对油区内所有4岁以下适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活动。活动结束后对油区各预防接种点的基础免疫与强化免疫工作报表以及市区两级强化免疫督导员的现场抽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综合评价。[结果]流动儿童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农村和集贸市场流动儿童的抽查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动儿童不同年龄的抽查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多次实施强化免疫活动可有效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的累积,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覆盖率,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避免出现免疫空白。但从0~岁至3~岁组均不同程度存在0剂次儿童。多次强化免疫并未完全解决流动儿童中0剂次免疫儿童的积累问题,提示流动儿童仍是今后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的重点人群之一,今后还必须加强强化免疫活动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